□刘 阳 陈 韵
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网络强国、智慧社会和数字中国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5G、大数据云台等新型基础设施正在快速布局建设,新媒体作为依托新基建发展起来的平台成为了促进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关于加快构建高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要提升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度,加强网络育人成效。当代大学生是与我国新媒体共同成长发展的一代,成长过程中其认知行为、思想意志等受到新媒体的影响十分突出,传统的道德判断标准、价值取向容易受到新媒体中多元文化因素的冲击和挑战。因此,要推动高校德育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发挥好新媒体这一前沿育人载体的思想引领作用,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时代感。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下进行的实践活动[1],在当前互联网和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做好高校的德育教育就必须掌握网络高校德育的规律,打破高校传统德育方式的困境,创新在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路径迫在眉睫。
(一)高校学生对传统德育方式的接受程度降低。高校传统的德育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授课内容较为单一,授课方法多为单向的道德知识灌输,忽略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实践能力[2],也忽略了大学生的个体特性。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挖掘历史时代背景对人性发展的需求以及掌握个体的发展规律特别是道德规律,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传统课堂教学的德育方式中单向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传输,缺乏对学生审辩式思维能力的培养,违背了德育目的的本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网络信息以新媒体等传播媒介充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群体利用QQ、微博、微信、各类客户端等来获取最新资讯、聊天交友、休闲娱乐。大学生习惯了在网络上获取信息,多方对话,表达情感,而传统的德育方式没有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媒介,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缺少了让学生通过新媒体渠道进行自我教育和互动分享的学习渠道。大学生对传统德育方式的接受程度降低,高校德育过程不再完整,出现了缺失。
(二)高校道德教育内容存在滞后性。在当前的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作为德育客体的大学生能够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取丰富的信息,在网络信息的冲击下,大学生容易出现精神娱乐化,价值观选择多元化等倾向[4],在新媒体平台浏览信息时,大学生更热衷于关注明星、游戏等娱乐信息,对政治新闻、社会发展时事等蕴含主流价值观的事件缺乏关注。在多元价值观信息的冲突下,大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发声时,无法保持明确的立场和态度,甚至选择错误的价值取向[5]。新媒体的发展将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带来更深层次的影响,如何提高学生对多元信息的道德鉴别能力成为了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互联网语境下,高校现有的德育内容表现为传统道德观念的传输与德育实践的程式演练,呈现出静态和被动化的明显特征[6],存在滞后性,缺乏说服力。新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延伸了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丰富了道德实践的途径,对高校现有道德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道德教育要求摒弃传统德育内容的抽象性,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尊重大学生的思想表达意愿和话语体系,构建一个能够唤醒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兴趣,激发他们德性培养主动性的一个平等互动、教学相长的学习实践平台。
(三)高校传统德育的课程资源不丰富。高校传统德育的课程资源有教材、教参、图文影像资料等,课本教材是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传统德育的主要课程资源[7]。传统德育中教材的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决定,高校中的德育教师鲜少开发新的课程资源,高校传统的德育课程资源较为单薄,种类不丰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承载了十分广泛的德育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料、党和国家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国家领导人的治国理政思想等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紧密联系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多方面的信息资源。其表现形式比传统的课程资源也更加丰富,在新媒体平台中各类图文影音资料通过链接的方式联系互通,将各类表现形式组合呈现并且注重用户在接收信息时的交互式体验,大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过程中能够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有利于良好德性的培养。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新的德育课程资源,高校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开始重视对新媒体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但是开发速度落后于新媒体发展的速度。德育网站、微信公众号等信息宣传平台的浏览量少、互动性低,德育课程内容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度不高等已经成为了高校新媒体德育课程发展的共性问题,总体上看高校的现有德育课程资源不够丰富,新媒体技术的利用率不足。
(一)加强顶层设计,创新高校德育方式方法。在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要牢牢占住网络德育这一主阵地。当前微博、微信等主流新媒体平台都能看到各大高校官方账号的身影,班级和各种学生组织纷纷利用QQ群、公众号进行对外宣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会利用新媒体平台分享资料,传达观点。但是在德育过程中,单向的知识输送观念仍然无法破除,新媒体平台只是作为了现阶段德育工作的一种辅助工具,其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高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更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打破传统观念,强调大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做好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提升网络教学比例,强化在新媒体平台上的德育宣传。德育教师在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到新媒体用户在信息传播中的互动性和平等性,利用好新媒体传播方向和德育工作间的联系,探索出能够与大学生进行平等、双向对话沟通的高校德育新模式。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来提升大学生培养良好德行的积极性,通过后台的留言、评论积极关注大学生群体对信息的要求,通过公众号、德育网站等新媒体平台推送符合大学生需求的个性化宣传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道德品质、思想价值观念进行引领。
(二)注重实践教学,推动高校德育内容创新。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处在复杂信息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中,要做好大学生群体的道德观念引导,提升其对信息道德鉴别能力,高校应当创新德育教育的内容,尊重大学生的表达需求,拓展德育实践教学的途径。德育内容的创新首先要做到“在多元的信息空间坚持一元向导的引领[8]”。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教育、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这些主旋律教育内容与新媒体网络德育相融合,克服传统德育内容的滞后性和抽象性,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修德观念,让大学生在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讨论中,有明确的社会主义立场,对国家和社会有强烈的情感认同。要利用新媒体这一媒介,线上结合线下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兴趣,将生活实践引入高校德育内容。教育的核心是生活[9],高校德育工作不仅要培育大学生对道德观念的正确认知,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实践中体现大学生良好德性的实效性。让大学生在社会上遵纪守法,在学校里尊师重道,在家庭中尊老爱幼,在常见的生活行为中充分体现德育实效。
(三)强化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充分挖掘德育课程资源。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德育课程资源逐渐在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得到利用,但是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在运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德育时还存在新媒体应用意识不强、应用手段不熟悉,相关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10]。因此高校要强化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注重对德育工作者网络技能的培养,提升其运用新媒体进行德育工作的能力,让德育工作者主动挖掘与应用新媒体平台中的德育资源。德育教师、辅导员作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骨干力量应当自主培育对新媒体的操作能力以及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辨别能力,掌握网络德育的规律和特点,开拓优质的德育课程资源,增强德育内容的吸引力和互动性。
高校现在的网络德育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体制机制不健全,责任主体不明晰、预防保障措施不到位等问题。为推动新媒体与德育工作的长期深度向好发展,高校要健全组织管理机制,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统筹规划高校的网络德育相关工作;健全信息反馈机制,有效预防新媒体平台上信息传播速度快、舆情控制不及时等问题,为网络德育的长期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高校德育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课程内容,同时也对高校德育的环境、德育工作者的话语权提出了挑战。因此,高校应当提升德育工作与新媒体的融合程度,掌握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利用新媒体做好德育教育,充分发挥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性和先进性,努力开创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