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子钧
全面从严治党,即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所有方面,全方位以严格标准治理中国共产党的要害之处,要求以人为本,做到为人民服务。这就要求党要做到与人民群众要形成一种血与肉、筋与骨、骨与髓的密切联系。党要充当人民群众的先锋,成为人民的风向标,共同顺应时代发展,做人民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弘扬伟大的苏区精神,使其融入全面从严治党的全过程,从而开创理论新局面,呈现实践新气象。
习近平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是基于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形势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基于对世情、国情、党情变化发展的科学把握。
(一)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世界大势的敏锐洞察和深刻分析,作出“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判断。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百年来,从世界经济重心的改变到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再从全球化进程的改变到科技与产业的改变;最后从全球治理的改变到国际领导力等方面的改变。现如今,全面从严治党所面临的国际形势是不同于以往所面对的相对单一和不变的形式。这是考验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时刻。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增强执政能力,提升领导水平的关键。在这样一个国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的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是必然,更是使然。这能有效帮助党和人民抵御各种严峻形势和危机,从而转危为安,化危为机,促使党的先进性迸发出无穷的力量,并能时刻让党的思想、党的政治、党的立场、党的作风、党的行动保持纯洁的性质,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矢志不渝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苏区时期的艰难困苦正是凭借着苏区时期孕育的伟大革命精神,我们才能迎来一个又一个胜利。弘扬苏区精神无疑对全面从严治党有着不言而喻的借鉴意义。
(二)面临的任务比以往更加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内形势作了深入透彻的分析。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不同于过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当下的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发展落后的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那么简单。这是一种从物质文化需要向美好生活需要的巨大跨越,后者不仅包含物质生活的需要,更包含精神生活的需要。简而言之,广大人民群众要在吃饱,穿暖的基础上,还要有尊严和权力,与此同时,足够的获得感、充足的幸福感,十足的安全感等也包含在内。过去,只需要把“蛋糕”做大,现在不仅要做大“蛋糕”,而且要分好“蛋糕”,“蛋糕”并且不仅能够让人们吃饱,还需要味道好,营养高。这需要全党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和更为艰苦的奋斗。全面从严治党,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三)管党治党比以往更为紧迫。习近平总书记客观分析了党的建设面临的形势。从党的整体来看,坚持科学理论、坚持新先进性、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经受住风险考验、坚持不断成熟自信是党最大的特点。它还是一个拥有核心力量的党,正是这股核心理想,中华民族才能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我党依然面临着各种考验。例如,在党的执政的过程当中、改革开放中、市场经济中、国内国际外部环境中的各种考验。这些考验无疑是既长期,又复杂;既严峻又深刻。此时,全面从严治党势在必行。重新学习苏区历史;再次探讨苏区精神的时代价值;做好传承好,弘扬好苏区精神工作,这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不仅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人赓续红色基因的血脉,而且有利于干部和群众加大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认知;加强对全面从严治党的推进;实现对全面从严治党的践行。在管党治党比以往更为紧迫的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将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一)全面从严治党,要借鉴苏区精神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理想信念就像计算机设备中的一道防火墙。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就失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方向,也失去了未来抵御全面考验的精神支柱。当前,自媒体舆论当中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共产党人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这道防火墙,就极易被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所侵蚀,随之而来的是信仰缺失问题。苏区精神却可以帮助我党和人民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给共产党人带来一种理想信念,即引导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此外,借鉴苏区精神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有利于补足精神上的“钙”,防止信仰动摇。中国共产党有两种力量,一是战斗力。二是号召力。这两种力量都是以理想信念为基石,一旦缺少这块基石,战斗力会立即下降,号召力也会瞬间减弱。因为坚定地理想信念可以为中国共产党汇聚一切可以汇聚的力量,从而让党提升战斗力,稳定民心,加强号召力。最重要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在党面临各种诱惑时,临危不惧;在面对考验时,视死如归。
(二)全面从严治党,要借鉴苏区精神中反对“本本主义”,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苏区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观点。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毛泽东同志就十分提倡深入群众,实事求是,调查研究。毛泽东同志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充分发挥了作为一位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也营造了这样一股在实际中做的工作作风。苏区干部也深受鼓舞和教益,他们也开始在工作中充分利用调查研究这一方法。苏区干部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们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做出决策不再只是听汇报、看报告,而是召开调查会,亲自下到基层去,去了解真实的情况;去和人民坐在一起,听听人民说什么,收集整理好材料,再投入到工作中去,争取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良好的鱼水关系,全面从严治党绝不能有不做调查研究,理论脱离实际,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只言片语的主观主义作风。需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但是必须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全面从严治党从来不是纸上谈兵,这需要坚持我党和人民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去作调查,搞研究。只有求真务实为“全面从严治党”量身定做的“衣服”才合身,拿来的衣服终将难得体。
(三)全面从严治党,要借鉴苏区精神中为人民无私奉献的执政理念。为人民无私奉献,就是要党与人民呼吸与共。当人民没有水喝时,党为人民挖红井;当人民睡觉没有盖被时,党为人民留下半条被子;当人民做饭没有火时,党为人民建沼气。正是这样一种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无私奉献的精神,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会安定有序;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只有时刻把人民放在心间,挂在嘴里,身体力行,不忽略和轻视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全面从严治党,如果缺少无私奉献的执政理念,那就是在主动丢弃中国共产党身上的民心,民心丢得多了,党也就失去了由民心所铸造的铜墙铁壁。遥想当年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抵挡住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正是因为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正是这种人民至上的思想,才使我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简而言之,中国共产党只有具备了无私奉献精神,才能源源不断获取来自人民群众的力量,因此,必须在从严治党的路上为人民服务到底。
(四)全面从严治党,要借鉴苏区精神中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苏区干部与群众可谓是患难与共。有盐吃的时候,广大苏区干部就和人民群众一起吃咸味的食物,没有盐的时候,广大苏区干部也和人民群众就一起吃没有味道的食物。在那时,为了节约经费,苏区干部但凡要下乡或者因为要加班而没办法回家吃饭时,都会自己带上自家的干粮果腹充饥。他们白天穿着草鞋就去闹革命,晚上挑着灯笼走山路。这是一幅对广大苏区干部生活描写的真实常态。这种生活常态用“艰苦奋斗、廉洁奉公”来形容,再恰当不过。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深化了对腐败危害性和反腐败斗争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明确提出腐败是我党面临的最大威胁,把腐败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严惩腐败成为管党、治党的突出亮点和鲜明特点,成为我党自我净化的重要表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部分公职人员在职位上存在作风不正、行为不正而引发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因此,苏区精神中所蕴含的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对全面从严治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全面从严治党,要借鉴苏区精神中创造“第一等的工作”的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苏区干部都具有争创“第一等工作”的进取精神,表现最突出的是兴国县苏区的干部、党员。他们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奋力拼搏,在扩大红军、支援前线、慰劳红军、优待红军家属、推销公债、粮食动员、合作社运动、节约运动、生产运动和教育工作等十个方面,都成为苏区的模范,成为苏区争创“第一等的工作”的典型[2]。纵观古今,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到新中国成立。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进步,这和中华民族拥有敢于自我革命,勇于开拓创新,打破思想僵化,破除停滞不前的精神状态无不相关。这是让拥有九千多万党员的中国共产党保持生机活力的一把利剑。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作为一种向上的、立志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它是人类全面发展和不断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它作为我党的政治本色,是全面从严治党永不褪色的法宝,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我们党和人民只有具备这种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坚持争创一流的进取精神,才能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