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工作协同联动机制研究

2022-02-06 15:56林为湘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大思政高校学生协同

□赵 莹 林为湘

在新形势下,围绕高校学生工作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秉持“大思政”工作理念,协调各个教育主体,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各种教育渠道,打出教育的组合拳,才能真正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工作协同联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工作的内在动力。学生工作的内部协调联动,有利于破解学生工作目标不够明确,角色不够清晰,定位不够合理的现状,能更好发挥辅导员工作主导性。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最直接领导者和管理人,通过引导和指导,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同时良好的育人成果也能鼓励和鞭策激发辅导员,从而形成自励效应,有效提高辅导员的角色认同,从而进一步提高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学生干部发扬学生工作主动性。学生干部作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键纽带,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干部有平台发挥本领,有空间可显身手,有事可为,有力可发,有人可依,激发学生干部主动为教师分责,为同学服务,提高学生干部的组织活力,大大增强学生工作的时效性。教育的目的是学生,在学生工作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优势,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由“被管理者”变成“管理主体”,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翁,成为学校发展,自身进步的负责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有利于整合学生工作的外部资源。学生工作的协同联动有利于整合外部资源调配。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学生家庭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学生工作的资源。利用“外部”条件加快高校学生工作适应社会发展。通过争取政府资源,为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一系列保障。以政府主导育人目标、任务以及内容,制定具有引领性、前瞻性的文件和制度,以推动学生工作的系统化和规范化。通过引进社会资源,在人员调配、活动管理、策划实施等各个维度展开设计,丰富社会资源对学生工作的有效供给。发挥其在价值传导、思想引领、实践教育与基地资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利用社会领域所提供的实践资源,验证学生工作的有效性。在学生工作中,家庭为学生既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情感归依,又能约束规范其行为。家庭管理与学校管理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三)有利于构造内外协同的育人合力。通过整合教育主体、教育资源和教育渠道,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有利于新的教育机制的构建,使现在零散化、部门化、碎片化教育机制实现统一性、整体性、联动性、协同性。整合了社会管理、学校教育和家庭文化融于一体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突破了现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部性、滞后性、盲目性,实现了教育的战略性、针对性和前瞻性,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通过辅导员与专任老师、学校与社会、二级学院与行政部门的协调联动,横向联系,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相互促进,树立共同的目标要求,采取协调一致的集体行动,从而形成合力育人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氛围。同时,通过整合内外部育人资源,弥补单一力量发力的薄弱性,有效认识和处理好一元与多维、分工与协作、贯通与递进的关系,推进协同育人,凝聚育人合力。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群体的互补效应,构造内外协同的育人合力。

二、“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工作协同联动的理念

(一)构建协同联动的学生工作全员育人理念。“谁来育人”即是全员育人要理解的问题。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具有广泛性,全员育人就是指,国家、社会、高校、学生以及家庭等皆为教育者,具体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国家、社会和家庭等外部教育力量,是育人工作的主要引导者,树立教育方针,引导教育方向,打好教育基础。第二,高校是直接教育力量,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要实施者,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各级各类的行政人员以及教辅人员、后勤管理部门的人员,通过课程,管理或是其它方式,直接育人。第三,学生主体,学生在学生工作中既是受教育者,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教育,朋辈教育。各个教育主体遵循“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参与”的原则,通力合作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调动一切育人力量,构建一只力量大、联系紧密的协同联动学生工作育人队伍。

(二)构建协同联动的学生工作全过程育人理念。“什么时间育人”即是全过程育人要理解的问题。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具有长效性,全过程育人就是要将学生工作贯穿到学生成长成才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成长状况,抓住学生每一个成长的机会。根据不同的育人阶段,特别是抓好学生成长的关键点,如大一阶段关注学生角色转变,做好学生的适应性工作;大二和大三阶段,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做好学生发展性工作;大四阶段,关注学生的社会性实践,做好学生价值性工作。从学生入学到在读再到毕业,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及方式,增强学生工作的延伸性、连贯性,形成全时段零遗漏的全程育人循环闭合模式,时时育人,有效衔接,把握学生工作的持续性和全程性。

(三)构建协同联动的学生工作全方位育人理念。“什么方面育人”即是全方位育人要理解的问题。高校学生工作主体具有全面性,全方位育人,即全面育人,各个部分都要育人,是指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整合教育手段,以实现教育的综合性、系统性、规模性。将学生学习、生活、心理、就业等的各个个人发展的环节,结合到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育教育之中,课内结合课外、传统依托现代、校内外合作、知识教育融汇理想信念教育,通过“两课”课堂和“两微一端”平台,通过“十大育人”体系和党团学生组织建设,通过“互联网+”竞赛和学科竞赛等形式实施全方位的覆盖,不断拓宽育人领域,构建协同联动的学生工作全方位育人体系和全面育人格局,将学生培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实现处处育人,拓展育人空间。

三、“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工作协同联动机制内容

(一)构建协同联动的课程育人体系。课程教学就是课程教学活动中进行育人,它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阵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构建协调联动的课程育人体系,是实现高校学生工作协同联动的关键。一是“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善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在办好思政课程的基础上,建立思政课程辐射课程思政的模式,不断推动各类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相互促进,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全课程教学中实现立德树人。二是融合构建第一课堂和和第二课堂。第一课堂具有很强的专业资源,第二课堂则拥有庞大的平台及功能,通过梳理两大课堂的育人方法,统筹整合两者的优势,融会贯通两者的形式,充分借鉴两者的教学模式,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使得两大课堂相得益彰,相互补充。三是主题班会与谈心谈话作为补充课程,便于高校发现当前学生在目前阶段的想法,并依据学生工作目标,及时调整学生工作方式方法。优化班会教育课程内容,打造精品班会课程,创新谈心谈话方式,优化育人成效。

(二)构建协同联动的文化育人体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种精神力量,关乎国家命运。构建协同联动的文化育人体系,要传承历史,指向当下,面向未来。一是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引导学生继承发扬,组织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的基因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也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里,为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做好铺垫。二是提升党的红色文化教育作用。将红色文化教育系统化、常态化,宣传革命英雄事迹,学习“四史”,紧扣喜迎建党100周年主题,引导学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传承共产党人精神。三是大力发展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和品质,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构建协同联动的网络育人体系。网络是高校做好学生工作的重要创新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要抓住学生特点,要利用互联网发展的规律,进一步创新网络育人方式,特别要搭建起青年朋友喜欢的网络平台和载体,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发展学生。通过微课堂、微视频、微社群等新型教育模式,把社会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引入到网络平台,激活育人载体,拓展与人平台,丰富育人内容。同时,要通过培训和提升学生的网络素养,把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与高校学生工作结合,使学生工作能够与时俱进,提升学生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构建真正的协同联动的网络育人体系。

猜你喜欢
大思政高校学生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