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2022-02-06 15:56□杨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杨 雪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乡村发展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村建设发展的思想理论,集中在《法兰西内战》《资本论》《法德农民问题》《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章中,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在农村建设发展中,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是“合作劳动”这一原则。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有关事物的描述有这样一句话:“食物的生产……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1]说明食物生产对于生产者来说极其重要。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的初级阶段,无论是谁,若想获得食物,就必须参与到生产活动中,以便维持自身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生产率逐步提高,生产者除了有维持自身生存的食物外,也有了能够与他人交换的物品,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剩余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出现了农业与手工业相分离的局面。基于此,马克思认为,相关的农业生产部门能不能提供更多的剩余产品是依赖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进入十八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合理的农业发展方式”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旗帜鲜明的指出,从事于农业的生产者即农户在自给自足状态下,对所需的物品运用交换的方式来满足需求,这种生产的方式必然会走到尽头。而在工业社会,农业要如何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合理的农业与资本主义制度是不能够协同发展的,也可以说他们是不兼容的,所以合理的农业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个体小农生产方式”,一种是“联合生产方式”。前者的生产特点是农户有田可种,后者则为耕地为农户共有,但它们的共同点是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所有者,主体没有发生变化,故这两种生产方式都可称为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会被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的必然规律,他指出相对于封建社会而言,资本主义的生产确实是一种社会的进步现象,但是反过来讲,社会是一直向前发展的,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却束缚了农业的发展,公有制的优势就会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工人阶级需要夺取政权,当无产阶级掌权后,实现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大前提就是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变革,使资本主义彻底消亡。鉴于此,合作生产是农业发展的方向。这时,马克思恩格斯将目光转移到了俄国,认为俄国的小农经济独占优势,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小农经济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转变成了合作社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农业生产方式是非常有利于采取“合作劳动”的生产方式的。对于未来的农业发展,是需要合作生产来完成的。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书中认为,将农民组织起来,共同推进合作社的发展,方可解决农民问题。从另一方面来说,农民的政治地位在提高,农民的权利与和义务才会趋向平等地位。

(二)列宁的乡村发展理论。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之后,列宁在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农村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对俄国的农业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1921年,列宁在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强调,农业作为俄国的支柱性产业,对于改善发展俄国的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年11月,他提出要想使俄国的民生有所提高,农业生产率必须提高,这对于本国政权的稳固是大有裨益的。针对于具体该如何做的问题,列宁认为,改善和发展农业首先就要建立合作社,要将地主的土地、工具、牲畜等交给政府,由乡土地委员按照平均主义的政策将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这是依据列宁在1918年至1920年俄国国内战争期间,他主张共耕制的延伸。在列宁看来,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及时有效的农业生产方式来改善农民的生存状况。在经过一系列的思考和论证之后,1921年3月,他开始在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总结和归纳了俄国在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他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存在有其合理性,认为只有采取合作社的形式,才能促进俄国的社会发展,推动俄国的进步。同时,列宁还认为,合作社之所以不能成功作用于实践,皆是因为那些所谓的社会主义者认为国家政权一旦被他们掌握,无产阶级就会像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一样,用平均分配给农民土地的方式带领人民向社会主义迈进。与此同时,列宁还强调,不能采用强制或极端的方式在本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要采取合理的、有助于本国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子,走合作社道路,进而将俄国的农业发展的更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农民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将俄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打牢。此外,列宁认为,在重视俄国农业发展的同时,也要将农村的社会秩序维护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斯大林的乡村发展理论。列宁去世后,斯大林继续探索农村发展的道路。斯大林在1921年,发表了《前途》,在这篇文章中,他视农业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但是“国家掌握必要数量的粮食储备是复兴工业和保存苏维埃国家的动力之动力”[2]。1925年,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看来,如果俄国的农业发展不起来,得不到恢复,就更别提国民经济了,所以,在农业得以恢复的时候,他认为这时需要将重点转移到工业上来,为此,他进一步分析道,俄国要的工业化也要从轻工业开始,这是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斯大林认为,苏联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就要用发展重工业的方式,这里说的重工业,也包含农业在内,而所谓的重工业就是苏联应该放弃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这也是当时面临国际形势的要求。而发展工业化,要靠农民,靠工人阶级,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斯大林还说,农业集体化是加快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小农经济是自给自足程度最高的,分散的小农经济是不可能产生像大工业那样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的,所以他认为农业集体化是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的,而社会主义道路更加适合农民。农业集体化有多种形式,但主要的形式还是农业劳动组合,农业全盘集体化。在斯大林看来,新经济政策只是暂时的,集体农庄可以使农民走上富裕的阶梯,1933年,俄国的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乡村振兴的思想

(一)毛泽东的乡村发展思想。毛泽东的农村发展思想,是站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并总结我国农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与列宁的想法一样,即农业生产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在探索农村经济发展时,认为要想解决小农经济这一难题,就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方法是走集体化的发展道路,途径是采用合作社经济,也就是说,要以社会化大生产为主,将农业技术的改革放在首位,走农业机械化的道路。在毛泽东看来,农业是改善民生的关键,这意味着人民政权是否稳固,一方面,他从工农联盟的角度说明了农业是如何稳固国家政权的;另一方面,他也认为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1926年,毛泽东讲授《中国农民问题》时,对农民问题上升了认识,在其随后的一些文章中可见,农村建设重中之重。1938年,他提出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不仅克服了当时的困难,也极大提高和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建国后,农村建立了以农民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发展为我国工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帮助和支持。土地改革后,毛泽东在分析农村问题时,认为需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他在面对粮食危机时曾说道,“粮食、钢铁和机械是三件最重要的事,粮食、钢铁和机械三件中,粮食及其它农产品又是第一件重要的事”。由此说明,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和来源。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中国走工业化道路,不仅要学会处理工人和农民之间的矛盾问题,也要在缩小城乡差距上下功夫。与此同时,毛泽东曾直言,要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需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此外,在文化方面,还应提高农民的素质,将农民的思想文化提高作为文化教育的内容,从而改善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在民生方面,也要积极探索提高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办法,保证他们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在政治方面,开展整风整党运动,整顿党的作风问题,并且十分重视对农村干部的教育,在干部的选拔上也有一套相应的制度和办法。

(二)邓小平的乡村发展思想。邓小平的农村建设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他认为中国的绝大部分人口均在农村,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农业、农民是紧密联系,密不可分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农业就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必要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农村的改革,是对农村发展的新观点、新理论。邓小平一直认为,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农村,但是我国农业的现状是,基础薄弱、基础投资少、生产力水平低。为此,他提出了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之后,又提出了适度规模经营,逐渐发展形成了农业集体经济的新思想。在关于粮食问题上,邓小平说,粮食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农业要有全面的规划,首先就要增产粮食。2000年要生产多少粮食,人均粮食达到多少斤才算基本过关,这要好好计算。2000年总要做到粮食基本过关,这是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3]同时来说,实现农业的发展也不能光靠粮食,还要采取多种经营的发展渠道。1987年,邓小平提出“三步走”战略,认为一切发展都要以农村的经济发展为重。1990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要发展乡镇企业,这样就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也解决了。邓小平一直认为,经济建设一直是最基础的,但若离开了这个基础,就有丧失物质条件的危险。在农村,既要发展经济,同时也要发展政治和文化,努力建设新型小城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邓小平的农村发展理论,是着眼于改革开放时期,面对的是我国农村发展的现实问题,在对于农业发展的思路,现实路径、乡镇企业发展方面上有了完整的思想体系。

(三)江泽民的乡村发展思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新发展,“三农”问题逐渐显现出来。1993年,江泽民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农业在我国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作了重要论述;1995年,他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2000年,他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提及必须将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在江泽民看来,中国人口众多,绝大多数也都是农民,只有保持农村稳定,国家才能稳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铺天盖地的展开,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党的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江泽民认为在既不动摇家庭基础,又本着提高农业效益的基础上,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在农村,为减轻农民的负担,他主张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他十分重视农民问题,所以他认为各级职能机关要认真履行有关农业的政策,为此,中央专门颁布《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紧急通知》《关于涉及农民负担项目审核处理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切实保障了农民的切身利益。他强调,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更要将农业这一基础性的产业放在首位,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协调发展、进步。1999年,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作了重要的阐述,号召各地要走发展小城镇建设的道路,是与乡镇企业、科技创新的新型路子。

(四)胡锦涛的乡村发展思想。胡锦涛的农村发展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科学总结。胡锦涛多次提及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要发展,农业必须放在首位。胡锦涛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2003年的中央农村会议上强调:“为了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4]告诫全体党员要解决我国“三农”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关键在于我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为此,在我国农村地区开始了新农村建设,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不仅在城乡,工业与农业的差距也逐渐明显。2007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胡锦涛认为,推进我国城乡的统筹发展,这不仅能够使农民脱贫致富,也能够带动工业的发展。要调节农业的生产结构,培育新的增长点,不断提高农业和农村的横向和纵向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横向和纵向的联合,努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城镇化的发展。胡锦涛说:“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要以现有的县城和少数在建制的中心镇为重点,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小城镇建设,要把发展小城镇同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相结合,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完善小城镇的功能,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4]所以,要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的长效制度,进一步促进农村与城市的发展。胡锦涛在200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提及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的发展目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

(五)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大的特点在于与时俱进,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解决新的问题。“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党工作的重心,党的历届领导人虽身处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对“三农”问题所持的观点和态度是一样的,那就是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持续推进,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战略同历届领导的关注的“三农”问题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把我国农村建设的更好,农业现代化水平更高。因此,习近平提出的建设美丽乡村、构建乡村治理体系、深化农村改革等措施,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乡村发展的思想。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可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乡村振兴战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在新时代条件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涉及农村的方方面面,只有这些问题解决好了,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因此,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当前“三农”问题的正确判断,是当前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再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对创新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创新发展的结果。产业兴旺,注重解决乡村发展的动力,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生态宜居,着眼于美丽乡村建设,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乡风文明,旨在提升农民的精神面貌,在提升乡村文明上狠下功夫;治理有效,注重对乡村的治理效果;生活富裕,着眼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因此,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乡村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三农”问题的创新理论。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