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的生成逻辑、核心内涵与弘扬路径

2022-02-06 15:56□高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工作者科学家科技

□高 洋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科学家精神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研报国实践中所凸显出来的先进精神凝练,对于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节点的新时代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生来说,梳理科学家精神的生成逻辑、探求科学家精神的弘扬路径,不仅是阐释宣传科学家精神的政治需要,更是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进而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的现实之需。

一、科学家精神的生成逻辑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在中国大地的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理论支撑、社会主义科研实践的精神凝练,三者共同编织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生成主线。

(一)文化逻辑:内生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中国的科学家群体是五四运动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响应“赛先生”的号召,积极投身于科学救国的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基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悠久的中国文化,中国科学家群体自诞生之始便在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上呈现出显著的独特性。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情怀熔铸了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爱国底蕴。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正是在爱国主义旗帜的号召下,先进的知识分子怀揣科学救国抱负,远赴海外学习科学技术,学有所成后克服重重困难归来报效祖国,使饱受“洋枪”、“洋炮”欺侮的中华民族得以重见曙光。钱学森自幼便接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精忠报国的岳飞、仗剑去国的陆游、忧国忧民的杜甫等来自母亲章兰娟口口相传的爱国英雄故事对他日后科研报国的壮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体修身和社会理想的精神要义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伦理道德之源。甘坐“冷板凳”,肯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进行刻苦钻研的科技工作者离不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平和心境;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老一辈科研工作者无一不秉持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育人理念;敢于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的科研开拓者正是对“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创新精神的最好践行;“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以理性质疑、独立思辨的求实精神对待学术权威与既有学说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真理之光。

(二)理论逻辑:传承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对于科学家精神的承载主体科学家来说,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都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哲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正确反映客观世界本质的先进理论,是助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诞生的哲学根基。

1.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传承了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对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最终目的进行了探讨,在他们看来“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1],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所倡导的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与这一理念高度契合。此外,马克思同样重视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精神,马克思希望科技工作者在积极地为科技事业献身的同时,还应在理性质疑、认真的求证的基础上提出新理论、探索新路径,马克思“最喜爱的座右铭”是“怀疑一切”[2],其实质是“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3],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两大发现。

2.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为引导科技事业发展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诞生的又一理论源泉。从建国初期“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到改革开放新时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准确研判,再到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我们党有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科研实践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代表老一辈中国科研人崇高品行的“两弹一星”精神与载人航天精神,以及代表当代中国最新科技成就,由新时代科技工作者铸就的北斗精神与探月精神,这些精神是科学家精神在各个科研领域具体表征。

(三)实践逻辑:淬炼于社会主义科技强国实践。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秉持国家利益至上与服务社会的理念,在科研报国实践中接续奋斗,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形成的实践之源。

1.国家利益至上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价值旨规。中国的科学家群体自诞生之时便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从科学救国到科学报国再到科教兴国以及新时代的科技强国,科学家群体所肩负的职责使命也随着国家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丰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为全面的要求,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秉持把论文写在神州大地上的理念,自觉地将个人研究愿景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去。

2.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是社会责任与科学精神的结合,是科技工作者社会责任心的凸显。无论是从普通公民的身份还是从职业角度出发,当今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与世隔绝的科研人。作为普通公民的科技工作者,具有社会对普通公民所要求的一切责任,如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义务等,但对于将科研作为职业的科技工作者来说,还必须肩负起科研职业本身赋予的责任,如为社会培养科技人才,传播科学知识,遵守科研伦理道德规范的责任。科技工作者自觉肩负起社会与职业本身赋予自己的各项职责,才铸就了以爱国、育人、求实等精神为代表的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二、科学家精神的核心要义

2019年,党中央对科学家精神的内涵作出了包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个方面的全新概括,这六个方面是对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职业素养与道德品格的理论凝练。

(一)以爱国、奉献为核心的家国情怀。

1.爱国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凝心聚力的鲜明旗帜。科学无国界,但炎黄子孙的基因早已镌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血脉里,在爱国精神的激励下,广大科技工作者以身许国,完成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北斗探月、蛟龙入海等科研壮举,实现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先辈梦想,中华民族得以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奉献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科研报国的使命担当。科研成果的取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需要十年磨一剑、甘坐冷板凳的苦功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淦昌以身许国投身于祖国的核事业建设,十七年来改名换姓、舍小家顾大家,为保守国家秘密忍痛与家人断绝了一切联系,完美诠释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无私情怀。

(二)以求实、创新为依托的职业素养。

1.求实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原子弹之所以能从草稿纸上的乌托邦变为罗布泊里的“大炮仗”正是得益于邓稼先在研发过程中带领科研人员秉持严谨求实的精神用手摇计算机、计算尺乃至算盘的反复计算。同时,求实精神也内在地要求科技工作者必须具备以科学诚信和科技伦理道德为基础的良好职业操守。

2.创新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必备素养。从杂交水稻到基因测序,从量子计算机到载人航天,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上的一系列科技成果都离不开科技工作者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把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是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的灵魂支柱。

(三)以协同、育人为准则的个体美德。

1.协同精神是我国科技界的优良传统。“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发展史是一部拥有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研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历史。23位顶尖科学家担当领军人物,与来自各个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技工作者以及工厂中的工人群体密切配合、团结协作才成就了举世瞩目的两弹一星。

2.育人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崇高品德。科学研究的规律表明,重大科研项目的探索是一项承前启后、需要一代代后来者为之接续奋斗的伟业,我国许多优秀科学家既是敢为人先的开拓者,也是青年后辈科研之路的引路人。陈景润能够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离不开导师华罗庚的鼓励与支持。前辈的指引、团队的协作和业界的支持是中国科技事业青年才俊辈出的人才优势。

三、科学家精神的弘扬路径

人才是第一资源,从舆论宣传、高校教育、自我教育三个方面引导科技工作者与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科学家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背景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入科技动力的精神支撑。

(一)加强舆论引导,营造弘扬科学家精神的舆论氛围。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对于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而言,必须创设适合科学家精神的相关情境,从宣传理念、宣传内容与宣传载体三个方面加以改进。

1.创新宣传理念,形塑科学家新形象。媒体宣传往往聚焦于科学家的科研活动本身,以至于公众对科学家群体形成了外形朴素、默默无闻的刻板印象。因此,只有从多元化的叙事要素出发,充分挖掘科学家的精神特质,才能满足公众对全面、立体、鲜活的科学家形象的时代诉求。

2.改进宣传内容,提升宣传效果。将深奥的科学理论转化为普及化、大众化的科普作品是时代赋予科技工作者的责任,科技工作者应力求以文艺化、通俗化的形式把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连的科学知识转化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听得懂的语言。

3.拓宽宣传载体,构建多样化宣传渠道。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充分利用传统纸质媒介、网络媒介、博物馆等各类传播载体,从国家、机构、个人等角度出发,针对宣传对象的不同情况,开展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方式的理论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战略科学家、青年科技人才以及身处基层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以满足多元化的受众需求,使科学家形象的传播实现多群体的覆盖。

(二)注重实践养成,发挥科学家精神铸魂育人功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科技人才与传承科学家精神的双重职责。充分发挥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铸魂育人功能,能够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1.将科学家精神教育与高校科研实际相结合。高校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充分利用校内外科研岗位、综合实践基地,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和劳动培养计划,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践行服务社会功能,让青年学子在科研服务社会过程中深化对科学家精神的理解。

2.在践行立德树人目标过程中弘扬科学家精神。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与立德树人目标相辅相成,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价值引领,引导青年学子以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静心笃志的奉献精神对待学业,永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报国热情;以培养青年学子的高尚品格为道德支撑,助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通同向同行,引导学生将敢为人先的创新品质、集智攻关的协同品格融入科研实践,培养他们的钻研精神与理想主义情怀。

3.创设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相关情境,助力实践养成。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应充分挖掘科技工作者特别是本土、本校的科技工作者身上所展示的科学家精神。依据本校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经历编排校本教材,邀请本校知名科技工作者开设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校本课程,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典型事件和范例,让学生透过熟悉的范例学习科学知识和掌握科学方法,切身感受到科技工作者身上的科研报国热情与拼搏奉献精神。

(三)突出自我教育,将科学家精神转化为科技强国的精神动力。

1.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牢固树立“四个面向”的科技创新视野格局。国之大者,为国为民,无产阶级科技工作者在遵循科学规律自由探索的同时,必须自觉地将研究方向瞄准关乎国家安全、社会生产、人民生命健康等领域的世界科技前沿,创造出更多属于我国自己的“国之重器”与“民生利器”。

2.恪守科研伦理道德,践行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功利性价值取向以及实用主义的不良社会风气是造成科技工作者在学术道德、科技伦理等方面出现问题的重要经济社会因素。“破四唯”专项行动的开展为科技工作者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做研究奠定了制度基础,在此基础上科技工作者应不断提高道德自制力,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精神境界持之以恒地加强基础研究;坚信“科学总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真理最终会越辩越明”[4]的科学信条,理性质疑、独立思辨,为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

3.强化协同攻关思维,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科研攻关不是“一个人的战斗”,科研领军人物要甘当表率、迎难而上,带领科研团队戮力同心,勇闯科研之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团队成员要自觉以科研领军人物为榜样,在科研攻关中互学互鉴、磨炼品性,培养胸怀全局、心系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同时,科研攻关也是一项需要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事业,科技工作者要以春风化雨的温度为科研新人排忧解惑,教育和引导科研新人将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为实现科技强国战略目标贡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工作者科学家科技
关爱工作者之歌
致敬科技工作者
我们
——致敬殡葬工作者
假如我是科学家
普法工作者的“生意经”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与科学家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