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背景下闽南区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以厦漳泉为例

2022-02-06 15:56许一柱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漳州泉州厦门

□许一柱

2020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把区域发展战略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落实好相关的政策。区域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几个相邻城市在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等领域采取融为一体的发展战略,通过城市间的有效协调融合,强化内部联系,优势互补,相互依托,优化城市功能,打造一个较为完善的城市“集合体”。当前,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个环节紧密结合,在这其中存在着一个主要的经济现象那就是地区间有效实现区域发展一体化,这是每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走向和城市发展动力的重要助推剂。厦漳泉是福建省非常重要的三个沿海城市,是福建省经济、文化、教育等发展相对比较集中的中心区域,素有“闽南金三角”的美称。

一、厦漳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地区条件

据2020年的相关数据显示,厦漳泉三地的常住人口高达1,900万人,在福建省常住人口中占有非常高的比重。三市地理位置相邻,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经济联系锦觅。从交通条件来看,三市之间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体系,交通的便利性极大促进了城市之间的互通性。厦门高崎国际机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成为闽南地区与外部交流联系的重要渠道,而且也在三市区域协调发展中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公路交通网络日趋完善,缩短了三市间的距离。就产业发展来看,厦门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良好,主要是以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1]。然而,由于地理面积有限,厦门农业发展相对来讲比较缓慢,第一产业的比重较低。相反,漳州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农业资源丰富,农业成为其发展的重点产业,可以补齐相关的短板。泉州工业基础在福建省的突出优势是有目共睹的,在其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其轻工业的发展比重较高,其中的纺织服装行业更是重中之重,比起厦门和漳州,泉州的第二产业比重远超这两个城市。可想而知,这三个地区的产业发展都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别,每个地区之间都有自己的有利发展条件,三地产业互补性强、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均等,因此,三市一体化发展具有很好的基础。

二、厦漳泉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一)城市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在城市定位方面,厦门致力于打造自由港特征经济特区与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心城市,泉州则凭借海丝名城、制造强市、城市综合竞争力进入全国前列的现代化中心城市;漳州则对于自己的城市目标定位为绿色生态的城市,文明有序的城市,人民幸福感指数高的城市[2]。然而目前,厦门与漳州这两个城市在产业的发展定位中存在着不够明确,比较模糊的现象,这两个地区的优势产业都集中在金属制品业、电气制造产业等,产业发展过分集中。对比泉州与漳州,两市在食品制造业、造纸业方面也存在同质化的倾向,这会导致相关资源浪费,也不利于城市竞争力的聚集。另外,厦漳泉三市重点扶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与新医药等产业,在发展中,对于城市的重点规划产业不够明确,这些会不利于三个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从而制约区域协调发展的进程。

(二)城市区域协调不够紧密。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城市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实现共赢。然而,基于行政区规划的影响,三市区域内部尚未完善的协调发展机制。这使产业布局不够合理,区域间产业联系不紧密。以厦门来说,已形成的规模化产业集群主要包括电子、化工、机械三大主导产业。这些产业都是以加工为主,自主研发能力有待加强。厦门占据政策优势与区位优势,与漳州、泉州两地的发展相对独立,区域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区域间的产业关联效应有待加强。以泉州来说,工业发展较强,相关产业规模与产业集群数量都在省内位居前列,其优势产业包括服装、纺织、制鞋、乌龙茶、建陶、石材等,相关产业链也逐步完善。遗憾的是,当前泉州在发展的过程中,大部分依靠的是廉价劳动力,以劳动力支撑企业发展起来,对于一些高新技术的产业发展的不够迅速,相关的产业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不大,效果不明显。漳州的花草果树在全国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同时也是作为福建省高级农产品的主要产出基地。在漳州,当地的农业、食品、花卉、等产业已初具规模,但缺少技术密集型的产业支撑,产品研发水平还有待提升。

三、厦漳泉三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厦漳泉三市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与资源条件,在三地区域内对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与转移,打造出集中度较高的产业链与产业网络体系。另外,三市应结合自身区位特点与产业优势,克服行政区域上的限制,强化分工协作,将厦漳泉建设成为一个综合经济主体,提升整个区域经济实力。

(一)加强自身定位,着力推动主导产业。每个城市在其主要产业的发展基础之上,更要去考虑城市之间怎么做好协调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就是有极强带动力与拉动力的城市,而且辐射性好。厦门与泉州属于福建省的中心城市,经济水平也在省内位居前列。厦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猛的经济特区之一,其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显而易见,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企业在这投资发展。泉州的工业比重很高,工业在发展中的地位突出,这就造就了泉州有着非常强大的经济实力。但从现实来看,这两大中心城市在省内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辐射效应也较小。可见,明确分工非常重要。就厦漳泉三大产业的整体分工来看,厦门要不断拓宽自身在人才引进,政策优惠的基础上,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两翼齐飞的局面,促使自身经济综合实力的提升,以建设成为一个现代服务业中心城市作为自身目标。泉州要将第二产业作为发展中心,注重技术研发与自主创新,带动第二产业的升级优化,向高端产业发展。漳州在农业方面基础雄厚,自然资源优势明显,属于福建省的主要粮食、瓜果产地。漳州应打造现代农业体系,注重人才与技术的引进,健全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二)强化区域合作,做好区域优势互补。厦漳泉三市各有优势与短板,相互之间应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漳州与厦门在农业领域有明显的互补优势。漳州的土地资源条件优越,而这是厦门所不具备的优势。相反,厦门所具备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现代化农业发展技术,这是漳州在发展中的短板。可见,两地在相关领域有着较大的合作发展空间,特别是如何把传统的农业发展与现代化农业相结合[4]。厦门可以借助漳州的土地资源,来发展现代农业,借助特区所具有的区位优势去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打造农业龙头企业的标杆。与此同时,漳州可以利用厦门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充分学习先进的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模式来推动自身农业现代化发展。

就第二、三产业来看,厦门是经济特区,然而地区土地资源有限。与泉州、漳州相比,厦门发展第二、三产业的成本也会明显更高,并且土地面积有限,也制约了厦门不少产业的产业链延伸。泉漳两地在土地资源方面明显更丰富。另外,与厦门相比,泉州第二产业比重更高,但基于区位条件的制约,无论是基建水平还是城市环境,泉州的区位优势与厦门相比还是有一定的不足之处,难以吸引高端人才,从而制约了自身高端技术的发展。对此,厦门可将第二、三产业产业链中由于土地面积受限的部分生产加工环节转移至泉州或漳州,而厦门自身就集中在人才与技术创新的研发环节。一方面可以让厦门一些产业的产业链得到延伸,另一方面也推动了泉州与漳州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产业发展水平。

(三)做好顶层设计,解决区域发展的后顾之忧。厦漳泉三市未来区域协调发展的构想与对策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落实。厦漳泉三市应该将区域共同发展确定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终极目标,建立健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相关协调管理制度。同时,城市间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实现厦漳泉大都市区。为此,应先突破行政限制,开展体制机制改革。第一,制定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在发展初期,厦漳泉三市在利益分配面前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同的意见。泉州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排名都很靠前,相关经济指标更是在全省属于领先地位,与厦门的指标不相上下[5]。漳州也可能担心各种资源都被厦门吸引走了。三地在合作时必然会面临利益问题,这也是最不容易协调的问题。为此,应先构建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与补偿机制。以产业分工为例,厦门可以把第二产业转移到漳州与泉州,而自身吸引漳州与泉州的高新技术以及高端服务业,从而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协调发展。第二,彻底打破行政壁垒,是解决跨区域协调的关键。建议将特区政策范围进一步扩容,让部分泉州和漳州地区也可享受特区政策,从而实现三地区域协调。与此同时,厦门可以充分利用漳泉的土地优势,也能借助厦门经济特区的政策,吸引外资投资。第三,政策制定层面,三地政府应各自让出一部分公共权力,通过协商后确定一些公共的区域制度,并将三地政府的管辖权限予以明确。通过构建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合作机制与利益分配及补偿机制,推动厦漳泉三地区域的协调发展。

四、结语

总之,厦漳泉作为“闽南金三角”,在区位、资源、产业方面具有合作与互补的优势。三地应加强密切合作,将区域一体化发展作为总体方向,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发展规划,明确各自的分工与定位,建立健全合作机制与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区域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厦漳泉区域协调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猜你喜欢
漳州泉州厦门
厦门正新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南康漳州龙
“偶”遇厦门
福建漳州面煎粿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