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课程教育教学的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2-02-06 15:56王亚利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管理学专业课辅导员

□王亚利

《管理学》作为管理类学生的专业通识和基础课程,任课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时,需要加大与任课班级辅导员的沟通交流,努力实现与辅导员的协同育人。专业类教师与辅导员老师都是从事大学生立德树人工作的主要力量,本来就是同根同源,是育人共同体、德育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从事《管理学》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为了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增强育人效果,需要经常与辅导员沟通交流,为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和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添砖加瓦。

一、统一协同育人思想观念

很多《管理学》课程教师把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作为自己努力的唯一方向,重视知识的覆盖面和时代性,却对学情分析不够,往往导致教与学的两张皮,供给的内容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这是缺乏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典型表现,这种情况下,需要双方主动加强联系和沟通,《管理学》课程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辅导员提供学生的基本情况,只有双方在观念上树立了协同育人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真正达到管理的最佳效果。

(一)统一角色认同感。一个学生一生遇到好老师是学生的幸运,一个学校遇见一批好老师是学校发展的希望。因此,拥有一批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加快高校发展步伐的重要保障,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老师需要互相配合、彼此都肩负使命、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充分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树立与辅导员教师队伍实现协同育人的观念。高校大部分辅导员年龄较为年轻,社会阅历还不够充分,很多理论知识储备非常有限,管理类专业班级辅导员在进行育人时需要专业课教师的理论帮助,《管理学》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从辅导员那里掌握学生的思想变化,比如第一步的角色转换及职业认同感很重要,需要《管理学》专业课教师根据教育规律,传输专业知识的掌握技巧和方法,通过开展专业培训的方式与广大辅导员一起展开相关专业类培训,树立育人理念和职业认同感。

(二)积极开展协同性研究。在2016年底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要及时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影视剧作品、社会舆论热议中所遇到的真实困惑。”[1]这些现实境况经常困扰着辅导员和《管理学》专业课教师,如何破解这些现实问题,需要加强彼此之间的协同效应,在日常教学和工作过程中广大《管理学》专业课教师需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可以实行“老带新”、“一对一”工作法,以最快的时间熟悉并运行日常事务性工作,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的谈心谈话及学风建设方面。建立辅导员老师和《管理学》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沟通机制,采取一帮一传帮带或者团建的方式,使两支育人队伍思想保持高度一致。

(三)加强成长路径协同性。加强两支团队的凝聚力,加强各年级、分院与《管理学》专业课教师相互的团建工作,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不分级、不分院,建设“家文化”,统一协同育人理念。辅导员与《管理学》专业课教师的育人协同归根结底需要做好育人的目标和方向上的协同,两支队伍互相要增进了解、认知和共鸣,在助力学生成长成才方面找到最大公约数。辅导员需要充分认识到《管理学》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和树立职业理想方面所做的突出贡献,《管理学》专业课教师也要发自内心认同辅导员的工作属性和重要性,尤其是他们对学生情况的掌握、对学生的了解和学生管理的方式方法等都是《管理学》专业课教师需要虚心求教的方面。另外,成长路径的协同还体现在自身素质提升上的取长补短。辅导员需要在《管理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学习中不断充电,掌握管理的最新理论动态和科学知识,提升自身的学生管理水平。《管理学》专业课教师则需要加强实践经验的资料调研和经历,通过加强与辅导员的沟通,全方位掌握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增强教学的现实感和生活化。

二、增强两支队伍育人合力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育人于无形,为了更好地实现协同育人,需要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老师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魅力,增强自身育人能力,进而达到“1+1>2”的合力效果。

(一)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社会学家凯利认为:“角色是他人对相互作用中处于一定地位的个体的行为的期望系统,也是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对自身行为的期望系统。”[2]辅导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管理的优劣,乃至学生成长成才的未来走向。通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尤其是通过专业化的《管理学》理论知识的不断洗礼和熏陶,使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得到切实提高,才能更好地承担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角色,进而真正做好大学生的领路人,职业发展指导师,心理健康培育者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管理学》专业课教师通过知识传递、解疑答惑、魅力风骨、师德师风在为大学生开展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进行着显性和隐性的教育工作。通过两支育人队伍的功能和分工能够看出,如果两支队伍能够有机统一、加强合作,一定能够发挥“1+1>2”的育人效果。由此可见,增强两支队伍的育人合力迫在眉睫。高校要重点培养一批《管理学》专业课学科带头人和辅导员骨干,增加两支队伍进修和培训的机会,使两支队伍的工作人员在个人能力和专业知识方面不断处于进步状态,唯有理论不断提升,才能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发挥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二)以家文化为纽带。高校也要结合学校专业设置情况,不断引进从事《管理学》专业课教学的高职称和高学历人才,使教师年龄、职称、学历等结构更加优化,为民办高校能够长久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为育人队伍增添新鲜血液和年轻的活力。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办学宗旨的教育初心,充分发挥《管理学》专业课主阵地功能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引领作用,始终坚持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在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时刻从实际出发,随时结合学校的校情和学生的学情,凝练学校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通过教育学生时时刻刻关注国情、了解党情,坚定不移跟党走,遵守国法党规、校规校纪,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是通过支援西部计划、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公益活动等一系列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为契机,适时对学生实施文化育人,贯彻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出科学指导,增强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个人品德修养,让学生首先学会做一个大写的人。

三、改进育人队伍工作方法

《管理学》作为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课程,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有相关许多专业学生开设,尤其是MBA、EMBA、MPA等都需要学习,作为基础类课程,对学生打牢管理学根基、树立学科自信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够从思想上、实效上真正发挥好《管理学》的地基功能,需要老师不断改进育人方式方法,多向辅导员取经。

(一)增强课程育人本领。教育离不开课堂的正面灌输,无论是《管理学》专业课教学,还是辅导员老师的课程教育或者为学生召开班会、党日活动、团日活动等,都需要两支队伍之间加强沟通,互相取长补短。辅导员需要多向《管理学》专业课学习理论讲解的技巧和方法,《管理学》专业课教师在目标设置的时候,要与学生最新的思想状况结合起来,从而才能打动学生的内心,引起他们的重视和共鸣,进而完成教学目标。授课之前需要多向辅导员了解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惑,使教学生活化,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上一堂好课绝不仅仅是完成45分钟的教学任务那么简单,需要具备综合能力,下苦功夫。授课的知识背景需要更加广泛和贴近时代,当前我国步入新发展阶段的时代坐标,这是一个现实条件更加有利、努力跨越初级发展阶段中的高级阶段的新时期,国际和国内大环境、现代化发展的市场环境、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现实环境都要求高质量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这些变化都需要《管理学》专业课程教师捕捉到时代特色,与辅导员对此变化进行深度交流。

(二)开发新的育人模式。《管理学》课程本身就是教学生学会如何做人的工作,但教育效果的好坏则取决于育人模式的正确与否。《管理学》课程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育人模式,不仅要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向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转变,更是为不同起点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育人模式,确定不同的育人方式,对思想有偏颇的学生量身打造育人模式,使党性觉悟薄弱的学生全面发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打造培养和教育学生的个性化平台。比如有的《管理学》教师知识渊博,专业能力很强,又具备实践经历,在授课过程中会理论联系实际,把传输管理类前沿知识与从事管理具体事务紧密结合在一起,使同学们具有收获感,在这种关怀与帮助的环境下全面发展;有的《管理学》教师善于从实现案例出发,结合管理学指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教会学生为人处事,善于捕捉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就事论事,深入一对一与学生探讨。不同教学风格带来的体验和收获是不同的,需要互相取长补短,协同育人。

(三)搭建协同研究平台。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共赢,通过多渠道多样式搭建《管理学》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研究平台,使双方在研究中共同提高、在合作中增强工作和教学理念的碰撞交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工作。比如,可以通过竞选或者自由组合的方式使两支队伍组建研究团队,借助开办专题研讨、攻关课题项目、出版管理类相关教材或专著、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等活动,为学校培育学生管理名师和教学名师等。

猜你喜欢
管理学专业课辅导员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管理学的新挑战:硅谷的“扁平化”学得来吗?
浅谈管理学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