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妍 鲁义香 鲁慕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加强党性修养,以党性修养引领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凝民心、顺民意、鼓民气,在全社会形成巨大的价值共识和思想共鸣,从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期。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党性修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健康发展。
谈党性修养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党性。为了更好更深入地理解党性和党性修养,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人性、个性,以及人性、个性与党性之间的关系。
关于“人性”,古今中外思想家有不同的论述。我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人性有多重见解。孔子和孟子认为人并不完全平等,而是有不同的等级之差、智愚之别,人性本善;韩非和荀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利害关系,人性本恶;老子和庄子则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自然人性论;《淮南子》著者刘安等人认为人的本性为淳朴天真,人性无善无恶,等等。西方思想家关于人性也有不同的理解。苏格拉底认为人性本善,“善的理念”是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社会动物,人生而不平等。”他认为人的本性在于人能用理性支配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的欲望,使行为合乎道德;培根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然的趋善性,人的天性虽然对人的影响很大,可是教育、习惯却能改变人的气质,约束人的天性,主宰人的生命;霍布斯、洛克认为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幸福和快乐、逃避痛苦和灾难,等等。通观中西方关于人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人性本善论;人性本恶论;人性善恶两重论;人性无善无恶论。马克思则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一般来说,个性就是个性心理的简称。由于个性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心理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个性的定义。目前,西方心理学界一般认为阿尔波特的个性定义比较全面。首先,个性是身心倾向、特性和反应的统一;其次,个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最后,个性不单纯是行为和理想,而且是制约着各种活动倾向的动力系统。阿尔波特关于个性的上述定义至今仍被西方的许多心理学教科书所采用。我国第一部《心理学大词典》则将“个性”表述为:个性,也可称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尽管心理学家们对个性定义所作的表达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还是比较一致的,即个性是人们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综合形成的系统心理结构。
“党性”是指一个政党所具有的最本质的特性,是阶级性最集中的体现。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讲党性就是强调党的先进性,即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首先,共产党人的党性表现为坚定的哲学党性,即坚持哲学上的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立场,既同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又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以及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列宁说:“最新的哲学像在两千年前一样,也是有党性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按实质来说,是两个斗争着的党派,而这种实质被冒牌学者的新名词或愚蠢的无党性所掩盖。”[1](P240)所以,共产党人的党性是无产阶级政党固有的本质属性,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最本质的特征,是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其次,共产党人的党性具体表现为人民性,也就是说全心全意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拥护是我们党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人性、个性与党性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广大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面前不可回避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人性是指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普遍的、本质的属性。关于个性理论,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尽管有着鲜明的个性,但通过后天的环境、教育、自我修行等改造,就会向着幸福、美好的方面发展。而党性要求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要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彻底解放全人类,从而最终解放自己,实现自由人联合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当然,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强调党性,也要充分考虑到广大党员同志的个性,充分调动每一个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每一个党员的优势和聪明才智,使我们党的理论、政策符合广大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也就是符合人性。当三者之间出现矛盾或者相偏离时,党员同志的个性要服从党性,党性本就体现了向善的人性,即一切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重。关于党性和个性关系问题,毛泽东指出:“这是普遍性与差别性的问题,集体与个人关系的问题……在我们党内,在我们解放区,人民有了比较充分的自由,有独立性和个性……在党性与个性问题上,整风中有党性,也有个性;生产工作中有党性,也有个性;军事工作中有党性,也有个性;政府工作中有党性,也有个性;任何一项凡是我们要做的工作和事情中都有党性,也有个性……这种个性必须是与党性统一的。”[2](P415-417)
总之,党性和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统一于向善的人性。每一个党员有鲜明的个性,才有我们党内的生机和活力,才有我们党生动活泼的民主生活。同时,有了党性,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党性和个性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党和人民伟大事业走向辉煌。
党性修养是指共产党员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按照党性原则进行自我教育、锻炼、改造和完善。党性修养包括理论修养、政治修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修养、作风修养、组织纪律修养,这六个方面是有机统一的,是对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同时,党的先锋队性质、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所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要求我们不断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使我们每一位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具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坚定的政治信念、先进的思想觉悟、坚强的组织观念、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我们的党员成为社会的中坚、民族的脊梁、阶级的先锋和时代的楷模。由此可见,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具有明确的价值取向,是崇高理想与责任担当的有机统一。
《孟子》有言:“人皆可以为尧舜。”即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尧舜那样的人物。因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产党人自然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加强修养,尽可能地逐步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最先进、最富有前途的革命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探索者、担当者和推动者。在轰轰烈烈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大潮中,共产党人坚持同落后的、反动的思想行为作斗争,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改造着自身。马克思、恩格斯说:“无论为了使这种共产主义意识普遍地产生还是为了达到目的本身,都必须使人们普遍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只有在实际运动中,在革命中才有可能实现;因此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3](P76)这就是说,无产阶级应该自觉地去经受长期的社会革命斗争,并且在这种斗争中改造社会,最终改造自己。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全面论述了共产党员修养的必要性。他说:“因为我们共产党员,是近代历史上最先进的革命者,是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现代担当者和推动者……共产党员是在不断同反革命的斗争中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同时改造自己的。”[4](P1109)在革命斗争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革命斗争的实践锻炼,无产阶级意识的修养,对于每一个党员来说都是重要的,而在取得政权以后加强党性修养更为重要。我们党的事业崇高而伟大,但我们每个党员都生活在现实之中,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会受到各种不良思想观念和习惯的影响。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身锻炼和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不图虚名,不务虚功’,要‘实实在在做人做事,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自觉讲诚信、懂规矩、守纪律,襟怀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做到台上台下一种表现’。”这些要求是共产党人成事之要,丰富了管党治党的思想理念,为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深入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忘初心”,党的“初心”本质上讲的是党从哪里来、为何而建的问题,这是对共产党立党之本的追问。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多年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们积累了丰富经验、赢得了充分自信。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是观察党群干群关系、人心向背的晴雨表。党的作风正,人民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但从当前形势来看,我们党内还存在严重的官僚腐败、不作为乱作为、党组织软弱涣散等现象。这些问题说明了一些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脱离群众、初心不再。现实生活中,共产党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不可能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客观环境变化了,一些党员干部经受不住种种诱惑,就会出现理想信念动摇的问题,就会偏离初心。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来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我们加强党性修养,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思想和行为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
党性修养的目标旨向是增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对全社会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有着良好的引导功能和示范作用。加强党性修养有利于增强广大青年对党的认同感,进而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觉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我们党的很多干部,从亲民务实、口碑较好的公仆蜕变为严重违纪犯法的罪人,有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固然有外部环境的影响,但关键是自身出了问题,因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违法乱纪,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损害人民群众对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认同,影响人民群众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党员干部党性的缺失,究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党员干部的“总开关”。总开关出了问题,对客观事物评判的标准就会出现偏差,对自己的行为就会迷失方向,对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等就变得模糊起来。二是忘记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个别党员党性修养放松了,没有“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精神。党性修养要靠思想自觉,要时常反躬自省,检视自己学习是否刻苦、对党是否忠诚。三是定错了生活坐标、迷失了奋斗方向。一些党员干部群众观念淡泊了,服务“老板”的意识增强了。很多党员干部原本出身平民,天然具有亲民爱民的本色,但是随着地位的变化,自我修养的放松,贪欲之心逐渐膨胀。他们在与形形色色的非法商人交往中,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和精神抗体,错误地将“老板”作为自己生活的参照系。长此以往,便日渐失去了共产党员勤劳简朴的作风,沉醉于灯红酒绿的奢靡生活方式,最终堕落而不能自拔,遗恨终生,既对不起家人和父老乡亲,也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现实表明,少数领导干部其低俗的道德情操和生活情趣不仅影响了一些党员、干部,甚至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许多腐败分子走上犯罪道路,大多是从操守不严、品行不端、道德败坏开始的。因此,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党员、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生活情趣,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引领社会风尚。”[5](P144)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要论及最大损失,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的扭曲和道德的沦丧。他们把钱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一切向“钱”看,为了钱可以不择手段,甚至突破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这样,对内扰乱了社会秩序,破坏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对外损害了党和国家形象,最终危及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幸福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向前发展,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需要全社会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面的逻辑关系,即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坚守道德、纪律和法律的底线,把理想和现实、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前途紧密结合起来。既要胸怀大志、面向未来,又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要做到这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加强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更要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引领广大人民群众思想上认同、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胸怀祖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和善待人,我们就能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治理目标,并最终达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治理目标,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广大党员对党、国家和人民的忠诚,离不开每个党员自觉的党性修养。因此,我们共产党人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增强党性修养,永葆先进性,引领全国各族人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6](P16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无古人的壮丽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性修养,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领青年一代,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重大的现实问题。共产党员只有加强党性修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立党威、顺民心、谋共识,进而引领全社会树牢和践行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