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羽 董晓梅 牟 丹 张丽春
(北华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 吉林吉林 132013)
数学与艺术,一个因其严密的抽象逻辑见长,一个充盈了人们的心灵盛宴。近代科学家开普勒曾说过:“数学是这个世界之美的原形。”数学展示的原始过程是将冰冷的美丽转化成火热的思考。所以说,数学是有温度的,严密的逻辑和理性的推导也是一种严谨美,数学与美学密切相关。伯特兰·罗素 用以下文字表达他心中数学的美;“数学,正确看待时不仅具有真理,还具有至高的美—一种冷而严峻的美,一种毅力不摇的美,如雕塑一般,一种不为我们软弱天性所动摇的美。”数学中的美学特征和教育意义也逐渐被人们重视。随着基础课改的不断深入,只传授学科基础知识的形式已无法适应改革的需要,教育过程中应更体现教育的育人价值,需要我们渗透数学的美学价值和应用,以达到培养学生美育的要求。那么,到底什么是数学美学特征?教学中又该如何发掘和应用呢?
“对称”一词来自希腊,意思为“和谐”“美观”。数学上的对称美则更加追求其和谐的美感。这种例子十分常见,如我们接触过的等腰三角形、矩形、圆等。除了在几何方面的对称,代数式子中也能凸显对称的特点,在高一学生接触到抽象函数和奇偶函数后,能从式子上发掘对称关系,又和图像结合,数与形都随处可以发现对称的影子。再比如,高中接触的二项式定理的内容,二项式的展开形式就是一种和谐的美,而构成的杨辉三角则更将数的对称拓展到形的美观。和谐美也更加倾向于形式上的美观,黄金分割就是数学上一个经典和谐美的表达。此外,在小学教学中,分数的均分所体现的除法思想,就是通过图像平均分配的具象思维来体会均分的含义,这也是一种和谐美的展示,相反,如果任意的分割,则会打破这种和谐。在离散数学中,数学形式和结构的对称性、离散数学的命题关系中的对偶性、离散数学的方法中的对偶原理方法都是对称美的自然表现[3]。
数学的严谨性则是数学本身最具有特色的体现,纵观数学发展的四次高峰,在以希尔伯特为代表的现代公理化时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数学精品。特别是布尔巴基学派,更将形式主义推向了新的高峰[4],数学是由一系列公理加以推理形成的,经过了严密的步骤和不断推演形成了公式和定理。这种完备的公理体系和逻辑推理过程正是数学严谨美的体现。此外,数学的严谨性还体现在符号的严谨性。数学的内容也一直和严谨性相关。正是数学的严谨性,使得数学工作者求真务实,敢于追求真理的品质。这就是数学美的严谨价值所在,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抽象”源于拉丁文中“abstractic”,本意为“排出” “抽出” 之意。抽象性也是数学的基本特质之一。首先,数学的抽象性包含很多方面,数学部分的研究内容是抽象的,研究方法是抽象的,数学思维也是抽象的,抽象性是数学的最基本的性质.数学家所研究的是抽象的事物,他们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是抽象的方法。其次,还在于数学原理的通用性和普遍性。这其实就是数学抽象,数学抽象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抽象出数学问题的本质。ƒ(χ+2)=ƒ(χ-4)中。我们能从这个抽象的式子背后,发现其周期T=6,而从ƒ(χ-2)=ƒ(4-χ)中,我们能得出该抽象函数的对称轴为X=1。这便是一种抽象的美感。
奇异,意味着:一是新颖,具有其独特的特性;二是新奇,令人赞叹的美。数学中的奇异美,常因其外形结构奇特,使得很多数学热爱者去探索数学美背后所蕴含的数学公理,看到了由数学所构成的奇异美感的世界,无疑推动了数学的进步。[4]例如,著名的狄利克雷函数也具有一系列奇异性质:没有解析式、不单调、不连续,不存在极限、没有最小正周期等。又如,153 是一个极为普通的数,但却有许多有趣的性质:1+2+3+…+17=153,1!+2!+3!+4!+5!=153,这也是一种奇异美。离散数学中的集合可以表示为 {1,2},(-1,2000),集合中的数字可以是随意地让我们感觉到无从下手的奇异美[5]。
无论是数学的美学特征,还是数学的审美教学,在进入课堂一线上,其实际运用效果总是差强人意的。那么,如何在教学上具体凸显其美学特征,培养学生。
算意识和实际操作。从《周易》到八卦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多元发展的融合,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更是在之前的教育理念上有了质的飞跃,其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系、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之中融入思政教育。徐利治曾说过:“兴趣和才能是互相促进的.而兴趣的培养和发展,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多读些富于启发性的数学史书和数学家故事[6]。”因此,可以将思政教育与数学文化相融合,实现其精神价值、德育价值和审美价值。
正所谓,人人都有爱美之心。而数学结构形式(包括公式与各种关系 )间的简单性、规律性与对称性等正好是美的象征,想要追求简易美,在教学上要培养学生勤于计算的习惯,寻找问题的突破口,体会化繁为简数学美的过程。这也契合数学核心素养中对于数学运算能力的要求。
比如,在高中讲解三角函数的问题时,我们经常要去求函数的值域、周期、相位等。针对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化简,但现实情境中,学生往往不知道如何下笔,除了要强化学生的运算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加以引导,将问题简单化、思路明晰化,才是最后简易美的目标。下面笔者拿具体的公式来举例:
由于该章教学在初升高的第一个学期接触,难免有些学生对此觉得难以掌握,同时,这部分内容还需考察学生的识记及运用能力。在接触大量的公式中,如二倍角公式,半角公式,万能公式觉得难以掌握,即便是背会也不会应用,所以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观察公式的特点。通过观察发现,在公式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规律:“降幂升角”即a→平房顶;2a一次项,所有的倍角公式可以由单角平方项进行互推。这样讲解的优点是:
第一,帮助学困生理解公式变换的思路,由降幂升角的特点就可以选择公式,同时可以检查自己化简步骤是否有误,可以避免一些运算上的失误。
第二,减轻了记忆的负担,通过公式的推演极大地减少了识记的内容。
第三,掌握了选择公式的计算方法之后,便可以通过联系进行初步应用,掌握了化繁为简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提基础。
因此,简易美往往是数学解题中寻求答案的重要体现,简易的数学步骤更能增强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学中要教授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加以训练,加强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从而感受简易美。
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需要制定教学设计,所以,数学的美学教育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完备巧妙的设计,挖掘在前文的数学文化中已有涉及,在前期引入上发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创设情境,充分地利用好教参,培养学生审美的感知力。
数学解题过程中,强调“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就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在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数学审美意识的具体应用。通过解题过程中数学知识与数学方法的灵活多变,最终又能归于统一与和谐,学生就能深切地体验到数学的思维之美,变形之美,猜想之美,探究之美。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直观的现象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数学的动态过程,体会数学形成的动态美;重视数形结合的应用,在转化中体验数学美。
除了带领学生感受基本的美学特征以外,还需要达到数学教学美的四个层次,张奠宙曾阐述过数学美有四个层次即美观、美好、美妙、完美。四个层次逐步递进,从形式上的美观到最后追求真理,追赶完美。
美观。这里的数学美则更加指向形式上的追求,体现为对称、和谐、简洁,给人的感官带来美丽简洁的感受。这是数学美的直观表达形式。
美好。如果说美观是数学外在形式的美学表达,那么,美好则是其内容上的丰富和正确性,仅仅有形式上的美观不一定就是正确的,也是不满足数学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所以这就是数学美的第二个层次。
美妙。主要在于妙字,是一种出乎意料的结果,也可能解题中一种新路径、新发现。这种美妙往往会给学习者带来一种体会真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不拘泥局限思维,鼓励学生自行去发现解题的新方法,靠学生自行发现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最深的印象。我们可以去看这样一道例题:
例:(2019·全国卷Ⅲ)设χ,у,z∈R,且χ+у+z=1.求(χ-1)2-(у+1)2+(z+1)2的最小值。
思路1:根据三维柯西不等式
思路2:利用三项平方和展开式可得,
延用一步平方和的展开公式进行替换,也能算出来最后答案。
其实,我们通过观察三种解法,会发现运用柯西不等式解决该题是最为简单的,但由于教材版本和地域的不同,有些学生对柯西不等式得掌握是比较模糊,或是掌握的是二维,无法类推到三维。因此,可以寻求多样化的解法,解法2中是常规解法,利用了一步基本不等式进行带入。最后,我们观察同学做题时还发现此题可以类推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当中,也是一种新颖的路子,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其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完美。完美是具有科学,严谨,追求完备极致表达是数学美的最高表达。数学史上有很多数学家为了追求数学真理不断地进行计算,一便便推演,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正是这些人孜孜不倦的努力追求,才有了数学发展史的一次次飞跃。完美则体现了数学美学的最高涵义。所以,我们在数学学科上更要不断勇攀高峰,拓宽思维,严谨务实,追求美的最高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