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岷峰
(南京工业大学 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0)
习近平主席在2020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大会上向全世界庄严承诺,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在世界推进绿色发展方面带了好头、树立了榜样。“双碳”目标的实现,直接的表现是大量低碳产业的发展和高碳密集产业的退出和转型,实质来看是社会大量的资金结构和流向上的变化,即用资金支撑“双碳”目标的实现。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发布预计,如果2030年前要实现“碳达峰”目标,每年约需3.1万亿~3.6万亿元资金的投入,而当前每年仅有约0.5万亿元资金可供给,其缺口达到2.5万亿元;如果2060年前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在再生能源发电、储能、零碳建筑等有关方面的领域新增的投资要超过139万亿元[1]。显然资金的供给方将承受巨大的压力。
解决实现“双碳”目标资金缺口,一方面资金供给方要全力全面支持,另一方面也要从产业的布局和实现方式上进行优化,既要加大低碳产业发展力度,又要加大高碳密集产业的低碳转型力度,前者相配套的是绿色金融,后者相耦合的是转型金融。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并驾齐驱,共同构成实现“双碳”目标绿色金融生态。但由于转型金融仍处于探索阶段,在发展中存在很多未知因素,具有独特的风险与问题,又由于转型金融与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发展显得十分迫切。因此,“双碳”目标下,商业银行很有必要认真研究转型金融及其发展策略与发展模式。
转型金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从现有的“中国知网”等引擎来查询转型金融主题或关键词,除有关媒体上关于转型金融的报道及观点外,有关转型金融的系统性学术论文十分鲜见。但是有关绿色金融、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金融业务探讨的论文中也有一些关于转型金融的观点和论述,现归纳如下。
追溯转型金融必须从可持续金融谈起。可持续金融从理念上讲最早可溯源到美国贵格会教派在16世纪提出的道德投资选择,即拒绝进行涉及战争工具及侵犯人权等投资活动。随后道德投资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并不断演进。2021年二十国集团(G20)财长与央行行长在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核准《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和《G20可持续金融综合报告》,从而明晰了世界可持续金融的成长方向以及发展路径,即围绕可持续发展目标逐步建立新的金融体系,并先后衍生出诸如社会责任投资、绿色金融、ESG投资、普惠金融等概念。与会各方还表示坚决推进《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通过发展转型金融来支持有序绿色转型。可持续金融建立在全社会金融资源合理并有效配置基础上,无论是从时间还是覆盖的范围来分析,转型金融都从属于可持续金融,因此,可持续金融的一些原则、方法同样适用于转型金融[2-3]。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国内外关于绿色金融的体系构建均已相当完善。从支持对象来看,绿色金融支持的范畴为界定标准内的各种绿色目录,这个目录中包含的大多数项目可约等于“纯绿”的项目(特指气候领域已近似净零排放项目)。也就是说,有些项目虽然可以或可能一定程度上减污或降碳,但如果达不到“纯绿”标准就不属于绿色金融支持的对象。显然绿色金融是指以项目为主体并支持基本“纯绿”的项目的金融业务,这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只要涉绿的业务就是绿色金融显然是不同的。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最重要动力源,更是实现可持续金融突破发展的抓手,随着绿色金融体系的完善,绿色金融在推动全世界可持续发展、加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也日趋加大。鉴于当前绿色金融发展中以行政力量推动为主导的现实,发展绿色金融还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既要提高金融机构的“绿化率”,鼓励和要求尽可能多的金融机构加入“赤道银行”,提升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和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又要不断培育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营造相应的技术服务环境,实现从政府政策倡导有序过渡到政府政策倡导与市场化发展相结合,以推动绿色金融生态文明的建设。与转型金融相比较,绿色金融具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和分类,所投资的对象主要是符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标准的“纯绿”项目,这保持了绿色金融的“纯绿”,但绿色金融并不能满足高碳行业存在的一些合理性转型融资需求,因而从覆盖面来看,绿色金融并不能支持大规模高碳经济转型。而且,绿色金融的支持对象并不是企业而是项目,对于许多高碳企业而言,即使是可行的有愿景的低碳转型方案,也不属于绿色金融支持的范畴。因此,相对于绿色金融,转型金融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特点更加突出,它主要针对“棕色”领域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可以覆盖到煤炭、钢铁、水泥等高碳行业。这些高碳行业往往涉及面广、金额巨大,只有转型金融才能与之相配套,因此,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或许更加适合当前经济转型发展要求[4-6]。
转型金融和金融转型的意义完全不同,但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转型就是要推进金融数字化,因为数字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经过的阶段,数字技术是当今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之一。因此,金融机构金融转型要以数字金融为目标。同时,金融转型必须符合“双碳”目标及原则,因为“双碳”目标适合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群体,为此,金融机构金融转型一是要将“双碳”目标列入本机构的战略目标,并辅之以具体的落实措施,作为机构中长期转型的重要内容;二是要积极参与、支持绿色经济的发展,运用金融资源抑制非绿经济的成长,推动社会经济的转型升级;三是要积极做好机构本身的低碳转型,减少污染,培植全员绿色文化理念,实现机构本身的绿色转型;四是要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特别是要将转型金融作为优化机构资产结构的重要内容。在“双碳”目标背景下,转型金融不失为金融转型的重要内容。因为转型金融不仅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较多的商业机会,而且其作为一项新兴业务,还可以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的市场能力,帮助金融机构占据竞争优势,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7-9]。
对于“双碳”目标下如何推动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发展,其一,在转型金融基本框架还没有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减少对转型金融的依靠,原因是绿色金融发展比较成熟,可以推动全社会向低碳转型,而对转型金融只能在可能及条件十分具备的情况下谨慎推进,这也是保持金融稳健发展的需要。其二,从金融角度来看,要实现“双碳”目标,就要坚持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同步发展,也就是在充分运用绿色金融工具大力支持绿色项目的同时,致力于转型金融的快速发展,大力开发和应用相关金融工具以及产品,加快碳密集度高且十分影响环境的行业和企业实现减排、低碳、零排放的速度。当然,由于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状况有所不同,需要因地制宜提出具体的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发展的指导性方案,以利于金融机构执行与落实[10-12]。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一个基本的金融逻辑: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理想目标,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绿色发展,这就需要可持续金融的支持,而可持续金融包括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两部分;在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主体,目前正面临着转型目标的选择,发展转型金融、实现“双碳”目标是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内容之一[13]。反逻辑思维倒推则会得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转型金融最终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金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14]。本文拟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金融所面临的形势,挖掘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金融可能面临的风险,本着问题导向的原则,提出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金融的策略。
商业银行的绿色金融发展已经初具规模,而转型金融仍处于探索阶段,虽有所进展,但面临的问题仍然较多、较大。
1.国内外转型金融支持高碳行业在创新中不断前行。国际上的转型金融资金缺口较大,据测算,全球每年约6.9万亿美元的基础建设投资中约有1.6万亿~3.8万亿美元用在能源转型投资上。至2020年底,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共累计发行了13种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累计发行总额达到180亿美元[15],发行主体包括电力、水泥、钢铁、建筑等多个行业。2021年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增长依旧保持强劲势头,单美国发行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的规模就达到32.9亿美元,占世界总债券发行量的6%[16]。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对高排放行业,尤其是工业部门和依赖化石燃料的部门作用十分巨大。
2.发展转型金融政策导向明确。目前,国际上的国际资本市场协会等机构或经济体先后出台了若干关于转型金融或者涉及转型金融内容的规范性文件。国内,在顶层设计方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印发的《金融标准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印发的《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等,均强调要建设与气候投融资相关的标准,其中包括转型金融。2022年,国家有关部委在相关文件密集提到转型金融的政策和措施,1月30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要求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加大对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项目的支持力度并鼓励市场在允许情况下多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2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做好煤电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金融政策要求,同时提出要灵活应用碳减排支持工具,发放用好用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2000亿元专项再贷款。一些地方也出台了相关的支持转型金融的政策,如浙江省湖州市出台《深化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构建低碳转型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对转型金融的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即创新与企业减碳效果挂钩的转型金融工具,探索建立区域性转型金融框架。
3.转型金融产品陆续推出、转型金融发展路径日趋明确。虽然具有特定意义的高碳企业的转型金融出现时间不长,但是商业银行对转型企业的支持却由来已久。目前,不少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同时,也在探索发展转型金融。金融产品方面,由于转型金融刚起步,目前主要包括转型债券与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2021年1月7日,中国银行成功完成境外50亿人民币等值转型债券定价,是全球首笔金融机构公募转型债券交易。募集资金地标的项目为天然气热电联产项目和天然气发电及水泥厂余热回收项目,可促进传统行业向低碳转型。支持措施方面,2021年4月28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SLB),并引导市场主体完成了首批债券发行。随后,电力、钢铁、煤炭、交通等行业主体陆续发行了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2021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了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安排2000亿元专门对煤炭等相关产业的低碳转型提供资金支持[17],可以让煤电等企业获得低成本资金进行技术升级改造。此外,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已经推出支持转型金融的首批指导性措施。
“双碳”目标的提出不仅具有质量上的要求,更有具体的时间限制,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的目标,而商业银行的经营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业务结构的内在逻辑性,要完成既定的目标必须进行业务发展模式的重塑,这就必然会打乱原有的发展逻辑,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
1.转型金融尚未形成被广泛认可的定义或标准。由于目前国内对转型金融的概念、标准、分类并不明确,企业的信息披露要求不高等,实际经济生活中也存在个别企业利用此机会进行“漂绿”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发展转型金融过程中对“转型”活动、高碳或“棕色”的活动没有统一的标准。正因如此,一些商业银行对转型金融持观望态度。
2.转型金融风险较为特别,增加了识别风险难度。转型金融由于是基于高碳行业的转型,其本身就存在退出市场的风险,再叠加行业转型中的不确定性,相对于新投入项目,转型面临更大的风险,作为支撑的转型金融相较其他金融的风险显然也更大。因此,“棕色”企业群体不仅存在风险识别难的问题,还存在转型是否成功的风险,因为转型和新设企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转型企业将更多受存量因素的制约。
3.商业银行应用转型金融的基础条件不充分。商业银行一直是以相对稳定的企业对象为合作伙伴,服务新设和成长型企业较多,服务重组、转型项目较少。近年来,商业银行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虽有进展,但毕竟没有上升到商业银行的主信贷资产业务,因此,在有关转型金融的管理制度、内控设计、风险评估、人员配置等方面基础条件显得相对不充分,特别是面对为数众多的“棕色”群体,金融资源显得不足。
当前,商业银行需结合金融转型发展的大趋势,坚定“双碳”目标导向,着力解决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控制好发展转型金融中的风险,从而将转型金融作为金融转型的重要内容与抓手。
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金融重要的一点是发展目标要明确、思路要清晰,即要明确支持谁、服务谁以及做什么,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各自的转型金融发展思路与方案,也才能更好更有效地防范“运动式减碳”以及“洗绿”风险。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夯实转型金融的基础,必须在监管部门的牵头和指引下,实现商业银行转型金融的最基本的概念、标准、分类精准化,从而保证转型金融真正为转型企业服务,具体策略如下。
1.统一商业银行转型金融定义。商业银行的转型金融是商业银行为“棕色”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的总称,其含义是不在商业银行转型金融定义范围内的绿色金融和非“棕色”金融。转型金融属于商业银行一种新型的金融产品线,具有独特的运行模式,特别是在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等方面有别于一般的金融产品线,具有用途专一、风险较大、政策性较强等特点。
2.制定商业银行转型金融标准。转型金融标准不明确导致商业银行不敢放手发展转型金融,反之,如果任由商业银行在无约束条件下以转型金融的名义支持高碳企业转型,又可能加大“洗绿”风险。因此,明晰商业银行转型金融标准十分迫切。具体而言,要划定行业分类和高碳行业纳入范围并保持对高碳界定的动态调整,厘清商业银行转型金融服务界限,支持高碳行业主体沿着清晰路径转型,在标准的制定中要更加突出“分行业”的独特性,明确支持哪些领域以及如何判断该领域的转型目标。这项工作宜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有关部门参加,制定并出台得到各方普遍认可的标准。
3.明确商业银行转型金融目录。商业银行的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目录,要划定产业边界,保证商业银行的转型金融能用到点子上。商业银行转型金融的分类可以参考欧盟(EU)、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等的分类标准,在监管部门的指引下,提出并制定能够完全覆盖所在区域高碳行业尤其是传统能源行业的商业银行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目录要具体到产业和细分产业、支持项目和技术标准等内容,要坚持针对性、适应性和灵活性等原则。统一的商业银行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目录或指引能够有效地指导和规范转型金融活动。
4.搭建商业银行转型金融框架体系。构建商业银行转型金融架构时既可参照欧盟分类原则及其他各国经验,更要充分考量我国具体情况。除转型金融产品体系外,还要包括核查、监控和报告等制度体系,记录并监控商业银行转型金融各种工具的应用情况,也为今后转型金融产品的设计、创新打下可靠数据基础。商业银行和企业要在商业银行转型金融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实施方案,同时还要有与之配套的转型路径、信息披露要求以及激励措施等。
5.规范转型金融支持的企业信息披露工作。此信息披露不同于通常的企业年报,而是应对商业银行确定和管理转型金融的重要依据和手段。结合绿色金融披露的国内外成功经验,转型金融企业的信息披露至少要包括下列要素:中、长、短期转型发展战略或者行动计划(包括技术路径、筹资和投资计划)等;转型规划下关于碳排放水平和强度预测、碳排放以及减碳效果测算的方法学;各个阶段转型的具体计划、效果以及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转型金融资金的应用情况;转型战略目标与碳中和目标一致情况;落实转型计划的政策安排以及治理机制;“无重大损害原则”在企业的落实情况。
商业银行在发展转型金融过程中必须紧贴转型金融的特征,结合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基本规定与流程,构建转型金融的发展体制与机制,保证转型金融发展既有体制保障,又有机制活力,形成转型金融的全流程管理系统。
1.将转型金融作为商业银行转型的战略重点并形成转型金融战略执行子系统。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规划是经决策机构通过而形成的指导全行未来发展方向与措施的文件,对全行的经营活动具有绝对的影响力。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将发展转型金融列入全行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当中,明确远景发展目标,提出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配置保证措施实现的相应资源。做好转型金融的中长期规划,首先必须全面了解我国“双碳”目标及要求,特别是具体的绿色金融规划和高碳行业转型的政策要求,地方商业银行还要结合地方党委、政府关于高碳行业转型的具体安排,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提出转型金融的发展目标,设定转型金融在整体金融中的比重、增长速度以及质量目标;其次要根据转型金融的远景目标进行条块、年度细分,对目标任务进行“条线+时间”的网格化管理,将任务分解到各分支机构及责任人,让转型金融的发展目标落到实处;再次要提出实现转型金融目标规划的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优化业务流程、构建管理体制与机制、设立转型金融研究及管理部门、制定转型金融考核管理办法等;最后应配置相关资源,特别是转型金融所需要的信贷资源,同时要明确转型金融在新增信贷资源中所占的比重、存量信贷资源转化为转型金融的转化率等,还要配置相应的财务资源、人力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等,推动战略规划落地落实。由此,形成一个目标明确、措施到位、资源紧跟的转型金融战略执行子系统,从架构上保证转型金融稳步前行。
2.编制本行转型金融的转型目录。转型金融和其他金融产品线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要事先制定转型目录。所谓转型金融的转型目录是指商业银行总部根据“双碳”目标制定的转型金融应当重点支持的活动或项目,也即全系统发展转型金融的范围或框架。有了这个目录,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各分支机构识别转型对象的成本,并减少由于商业银行机构及个人无法理解和运用转型金融的“原则”性界定标准而可能衍生出来的“洗绿”风险。一个比较优秀而又理想的转型目录,应当罗列出包括各级政府以及各监管部门已经基本形成共识的各高碳行业的转型计划与活动安排,并且能给商业银行各机构提供一个尽可能明确的界定转型活动的具体量化指标,即能够体现“双碳”目标的具体要求,诸如减碳、能效的提升要达到什么程度、绿电占比增长幅度,等等。为了转型项目或活动能够有足够的灵活性,防止过度限制转型活动创新性,目录也可以包含一些其他符合转型原则的活动,当然此类活动的安排一般要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的认证。
从世界各国转型目录制定情况来看,目前欧盟一些国家的可持续金融目录中也已经包含转型活动的子目录,多个国家正在编制符合本国特征的转型活动目录。从金融机构来看,诸如渣打银行、星展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也已率先发布本行的转型活动目录或清单。因此,发展转型金融必须将制定转型目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首先应掌握制定转型清单的依据,这个依据就是所处环境的行业的现状,要通过大数据等先进的技术手段,详尽了解所有社会组织的碳排放情况;其次应结合本行可能的金融资源及发展潜力,提出本行的转型清单;再次应立足本行的基本客户,适当关注未来的潜力客户,而不是漫无边际地制定转型清单,清单名单越多并不代表贡献越大,要尽可能地将“双碳”目标与本行的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最后对于列入清单的活动及项目要进行全面、精准的信息披露,主要目的就是充分反映商业银行转型金融所支持的主体或项目与“双碳”目标是否完全一致,以免出现“洗绿”或“假转型”的现象。
3.构建转型金融信贷全流程管理机制。加大对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信贷投入是转型金融的主体核心,因此,转型金融的信贷管理也就成了转型金融的主体核心。相对于通常意义上的企业转型、重组类信贷支持,转型金融的转型信贷有其独特性:一是政策性强。“双碳”目标下的转型是带有很强的政策性的转型,选择考量权较小,而一般的企业转型往往是市场行为,商业银行和企业都有较大的选择考量权。二是规模大、涉及面广。转型金融的转型信贷是全面性的,而一般的企业转型往往是个体化的,涉及面不广。三是具有极大的市场风险和极高的技术含量。转型金融存在诸多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人员提出更加专业的要求,且又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达到的目标,压力较大,而一般的企业转型成功案例较多,经验也较丰富,未来预期基本可见,风险也相对较小。这就对转型金融的信贷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商业银行可通过如下路径构建转型金融信贷全流程管理机制。一是透彻了解“双碳”目标运行的相关政策,做到能精准地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二是建立系统、科学的转型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既要支持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又要防止商业银行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三是不断提升转型金融中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充分运用金融科技等现代化工具进行信贷的全面管理;引导全行根据地方党委、政府关于高碳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的战略导向和企业具体的经营实际,不断完善差异化转型金融信贷政策,特别是在转型金融的授信审批、利率定价、风险控制等方面要积极地创新;不断优化信贷业务流程,做到项目选择精准化、承办业务迅速、风险防范措施到位、服务效能不断提高。四是充分利用转型金融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优化资产结构,使转型金融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新动能。
4.不断完善和创新转型金融产品体系。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转型金融产品一般有发行的债券、转型基金、转型保险、转型信托等。其中,债券主要包括转型债券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转型债券属于可持续发展类债券范畴,募集到的资金是用来支持加快高碳行业向低碳或零碳转型。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是由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组织市场成员在2021年4月28日推出的一款创新性产品,初期资金募集的使用重点是我国高碳行业的减排需求。总体上来看,目前转型金融产品非常单一,特别是商业银行机构单独设立的转型金融产品种类不多、创新性不足。能源转型所需资金额度十分巨大,必须不断创新转型金融产品才可能满足高碳企业的低碳转型需要,因此,整个金融体系都要不断创新转型金融产品,商业银行也不例外。一是设立转型专项贷款金融产品,其贷款专门用于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企业,在期限上较一般性贷款长,利率上较一般性贷款优惠(差额部门可以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给予补贴予以弥补),手续上较一般性贷款灵活、方便。转型专项贷款既可以是增量贷款,也可以是存量贷款产品的转换,当然转换对象必须在转型目录清单当中,通过优惠性的转型贷款,可以调动企业群体转型的积极性。二是积极与政府支持的担保公司合作,由于企业存量资产基本抵押完毕,在这种情况下,再新增转型贷款或其他融资,往往会因担保无法解决而使转型计划搁置。因此,商业银行可以积极与政府支持的担保公司合作,推动政府支持的担保公司开发支持转型活动的担保产品,为符合转型条件的高碳企业以及转型的低碳项目提供风险分担机制,降低融资成本,提升转型项目融资的成功率。
5.构建转型金融的绩效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商业银行要针对煤炭、煤电、钢铁、化工等高碳行业开展转型金融信贷政策传导工作,这就需要构建系统、完善的内部激励机制,调动各分支机构发展转型金融的积极性。一是将各分支机构的转型金融业务发展情况列入全面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当中;二是提升转型金融在综合评分中的权重;三是制定转型金融特别奖惩措施,对转型金融发展不力的分支机构或个人实行重惩,以增强奖惩措施在发展转型金融中的杠杆力量。
转型金融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新的产品线,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却早已成为各家商业银行运用得心应手的工具。因此,将数字技术嵌入转型金融当中顺理成章。
1.打造转型金融的数字支撑平台。平台化是互联网金融和数字经济实现经济与金融交易、交割的最好虚拟场景,平台可以打破前端的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其无缝对接,同时可以将有关的各类信息完整地链接起来。因此,商业银行要以“可操作、可计量、可验证”为原则,通过搭建多功能一体化的转型金融数字平台,实现前端提供的碳账户、碳排放等各类数据的共享,中端提供碳核算、碳效评价和算法的支持,后端提供商业银行信贷以及第三方担保机构的金融服务,从而实现银企对接线上化、减碳核算精准化,助力商业银行开发专有的转型金融产品,防控转型金融可能出现的风险。
2.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对“棕色”客户的风险识别能力。绿色金融往往事先从企业群体中筛选出符合绿色金融目录的项目,而要明确余下的较多企业中哪些是商业银行要扶持的“棕色”对象,就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工具进行有目的性的筛选。首先要依据“棕色”标准及本行的授信标准对目标客户进行画像,其次要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通过海量信息的筛选、整理,将符合转型金融支持条件的个体找出来,作为转型金融支持的对象;再次要通过本行信贷评估系统对企业进行全流程的体检、评估,得出是否予以支持的建议,并经本行正常的信贷决策流程决定是否进行支持。由此,做到精、准从众多的客户群体中发现、找到“棕色”客户,为高质量发展转型金融奠定目标客户基础。
3.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转型金融的风险管控。转型金融除具有一般项目的风险特征外,其在转型成功之前还会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诸如转型金融服务对象的识别风险、准入后转型过程的市场不确定性风险,而且这种风险的产生往往比新创企业的风险规模要大得多。对此,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转型金融风险的管控。一是构建转型金融的风险预警系统,即利用反映“棕色”企业安全质量的系列指标体系进行预警分析,一旦出现超过设定值的现象就要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及时反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二是加强对“棕色”企业、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市场和企业的情况对未来发展进行中长期的预测,从而制定有效的风险管控预案。三是运用物联网技术加强转型金融支持项目的物理状态的管理。通过物联网技术掌握支持对象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形态资产情况,通过远程遥感技术与计算机后台进行连接,如果出现物理上的重大变化便会及时向后台报警,从而及时采取保全资产等管理措施,确保信贷资产的安全。四是通过人工智能中的算法等技术,量化评估转型金融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可能影响,尽可能压缩环境高风险资产的敞口,优化“绿色”和“棕色”两类资产的比例结构,从而既支持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又保证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提升。
4.运用区块链技术加强转型金融各要素的信息交互。就信息角度来看,转型金融管理过程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而区块链技术的嵌入可以将这种信息处理提高到管理质效层级。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可以溯源、不可篡改、信息共享、智能合约等功能,区块链技术的嵌入将有利于转型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其一,区块链技术的嵌入能确保源头数据在信息真实准确的情况下保真传输,从而使转型金融参与的各个主体都能分享到真实的数据信息,为决策管理提供了有力信息支撑。其二,信息共享的特征使转型金融各个参与主体都能根据本职要求尽心尽责,将发生的各种信息有序地反馈到链上,从而使各主体及时根据变化了的信息选择相应的管理措施。其三,智能合约功能将通过机器手段,对有违事先约定的行为者执行惩罚性或履约性措施,如转型企业如果有挪用贷款或其他违反约定的行为,智能合约功能就可以自动执行惩罚性措施。其四,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可溯源和不可篡改性功能,能够促使转型金融各参与主体增强经营信息的合法性意识,采取更加谨慎的经营行为,从而有利于转型金融的稳健发展。
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在发展目标上一致,在技术应用上有很多相同点,在业务流程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绿色金融的稳定发展为转型金融发展提供了可模仿的样本,商业银行可借鉴绿色金融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基本路径,结合银行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环境,推动转型金融的快速有序发展。
1.用活政策,勇于创新。一方面,国家为了鼓励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转型金融,必定会提供各种补贴、担保、贴息等相关措施,支持一些高碳企业进行低碳转型,商业银行要将此类政策与商业银行的商业性行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转型金融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商业银行转型金融支持高碳能源转型的实践,引领和服务于整体化石能源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在产品应用方面,可以将商业银行的转型金融产品的利率标准与企业的可持续业绩(KPI)挂钩,以提高绿色转型的效果。
2.综合应用,协同运行。目前,市场上商业银行转型金融的贷款和债券类工具发展空间还很大,但部分作为转型活动主体的企业不仅属于高碳企业,而且还可能是杠杆率高、财务状况较差的单位;且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也迫切需要进行低碳转型;此外,还有一些转型企业在选用市场上并不成熟的绿色低碳科技。对于这些企业,除应用商业银行贷款和发债等转型融资工具外,也可以综合应用股权融资、并购基金、夹层基金,引导更多的PE、VC投资机构参与转型金融,也可以推进股票市场支持企业转型的活动。
3.管控风险,加强工具应用。商业银行的转型金融活动不确定性金融风险较大,对此,除切实强化本身风险管理外,还可以通过转型的保险类产品来协助企业规避或减少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技术、业务、市场风险。要积极应用政府担保公司的担保产品,为转型企业和转型项目提供风险分担。此外,还要积极应用中国人民银行支持绿色低碳转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助力商业银行转型金融的发展。
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金融,除商业银行自身需要做出努力外,也需要中国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为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金融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一,加快制定转型金融的基本架构。中国人民银行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按照《G20可持续金融路线图》的规划,加快制定我国转型金融的基本框架,为所有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金融提供政策上的依据。各商业银行总行要根据“双碳”目标的要求,提出本行的转型金融架构,明确支持的领域和重点,使各分支机构在基本框架内有序运行。
第二,监管机构出台相关政策提升转型金融的不良容忍度。对商业银行在发展转型金融出现的问题有关部门要有一定的容忍度,发展初期要支持其创新,允许其试错纠错。特别对于相关责任人,要按照尽职免责的原则,实事求是,不进行盲目的责任追究。商业银行在发展转型金融过程中,对分支机构的考核及责任认定,同样要给予适当的空间,而不能过度强调风险控制,扼杀了基层创新转型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第三,加大对商业银行发展转型金融的资金支持力度。对于商业银行发展的转型金融方面的贷款,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专项降准、再贷款等多种金融工具进行支持,财政、物价等部门可以给予商业银行转型金融业务税率和费率的减免或优惠,使转型金融成为商业银行各产品线中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业务。地方政府部门要充分应用可控资源,与商业银行承办的转型贷款情况进行挂钩,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的发展后劲和动能。
第四,完善对商业银行的考评体系。有关部门在现行对商业银行进行的监管评价和日常考核体系中需增设转型金融情况专项考核指标,制定相应奖惩措施,对商业银行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各商业银行总行要通过系统内实施差异化考核激励、提升不良贷款容忍度等措施,提升商业银行及分支机构和人员发展转型金融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做大做强做熟绿色金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当务之急,而加快落地落实转型金融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经之路,对于我国这个用能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国家而言,发展转型金融的意义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在落实“双碳”目标的前提下,统筹发展好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做到两者有序和有效的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