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其锋,戴庆倩
(1.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2.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3.中国药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98)
“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从这些重要论述中可以总结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内涵主要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相信和追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奉和追求、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信仰和奉行,等等。中国共产党是有信仰有追求的使命型政党,历来高度重视理想信念建设。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历史。纵观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历程,其中遭受的挫折、教训甚为深刻,但取得的经验也弥足珍贵。因此,理性考察和梳理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历程,总结其经验,不仅对党的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更是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围绕时代的主题及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对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中,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过程既波澜壮阔又蜿蜒曲折,大体经历了围绕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来展开的理想信念建设初期、围绕政权巩固和社会革命来展开的理想信念建设曲折期、围绕经济建设和人民富裕来展开的理想信念建设蓬勃期,以及围绕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来展开的理想信念建设新阶段。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随着十月革命的炮响进入中国,它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及变革社会的新方案。1921年,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2],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大幕由此拉开。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作为吸纳党员的重要标准,这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革命时期,新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少、队伍力量薄弱,受右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一度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上存在错误认识。虽然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但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剧烈的分化,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这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仍遭遇失败。对此,中国共产党积极汲取经验和教训,对城市和乡村以及工人和农民的关系、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新的思考与探索。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坚定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不畏牺牲,抛头颅洒热血,坚持开展革命斗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起义的波折以及“左”倾盲动错误虽给党的革命斗争带来了挫折,但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纠偏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掌握理想信念建设方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以思想建设为基础,以军队政治建设为统领,通过培养党员的政治工作习惯、丰富教育手段以及总结实践经验等方式推进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不仅凝聚了人心,还鼓舞了士气,最终实现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得以真正实现。从此,中国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共产党成为国家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进入围绕政权巩固和社会革命来展开的建设时期,但这一过程经历了不少曲折。
在承前启后、破旧立新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历史背景下,为了整顿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稳固政权,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执政党优势,着力于制度、机构、队伍建设,出台一系列方针政策推进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如有意识地将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融入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中,在土地改革中开展提升党员政治觉悟的教育活动;重视党员干部群体、知识分子党员以及农民党员等特殊群体的理想信念教育,健全支部教育,建立党员理论学习制度,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和科学化。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一次会议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夕,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领导体制以及内容方法出现了错位,党的建设事业遭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全国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理想信念建设基本停滞甚至扭曲”[3]。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陷入偏执化、片面化的理解中,其内蕴的科学性被个人的盲目崇拜遮蔽。“四人帮”的粉碎宣告“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世情、国情和党情,一方面,力排“两个凡是”这一思想障碍,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4];另一方面,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拨乱反正,平反了大量冤假错案,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也开始获得新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这一时期,发生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等事件,中国共产党在深刻反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秉承实事求是的精神,引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以经济建设和人民富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思想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目的是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实现人民群众的富裕生活。邓小平始终坚信改革开放的动力源于信仰的力量,改革开放这一举措本身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现实社会中的一个具体表现样态。共产党人只有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面对国际舆论压力时,始终泰然处之,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并沿着自己选择的道路走下去,改革开放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才有可能实现。在建设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过程中,邓小平十分注重人民群众利益的获得,在多个场合向党员强调尊重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提醒党员干部时刻将人民的意愿作为制定政策的标准。为了推进经济建设、实现人民群众的富裕生活,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四以”(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和“四个统一”(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思想修养的提升相统一、书本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服务人民相统一、远大理想的树立与艰苦奋斗相统一)的观点,深刻阐释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主张以科学发展观完善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略和执政措施,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强调国情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是党员干部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标准,这些理念与举措使得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更加完善和系统化,提高了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实践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重要内涵,它一经提出便释放出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引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走向和实践指向。随着改革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社会问题更加错综复杂,这极大地考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特别是在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当代社会空间中,人们的利益诉求更加多元化,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思想意识相互激荡、竞相发声,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渗透,一些意志薄弱的党员很容易受此蒙蔽而步入贪图享乐、奢侈腐化的歧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多次强调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关键在于锻造出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队伍;强调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对政党执政的重要性,指出“一个政党有了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就会坚强有力”[5]。就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如何建设”这一问题而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方面号召党员系统、全面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掌握共产党的执政规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在正确的道路上建设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另一方面注重党员“四个意识”的培育,强调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建设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同时,还引导党员树立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意识,凸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而为共产党员践行理想信念提供力量之源。
回顾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历程,从救亡图存到民族复兴,虽一路波澜,历经重重困难险阻,但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在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明晰各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和主要任务的基础上,立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探索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已经历经17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中,马克思主义并没有因时光的消磨而淡然失色,反而不断深入人心、绽放光芒。与其他理论相比,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更有生命力和感召力,能够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这与它所具有的理论特质和精神品格是分不开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人民的、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6]。自马克思主义创立后,它虽在多个社会主义国家表现出不同的形态,但其基本的理论特质和精神品格却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国家只有在坚守和吸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质和精神品格的基础上,才能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纵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失败,以及中国共产党幼年时遭受的挫折,其共性的教训就在于没有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精神品格。毛泽东曾经在总结党内存在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给党带来严重危害时,总结过这一教训,即那时的党中央领导者如王明等对马克思主义“实在懂得很少”[7]。在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过程中,引导党员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掌握其基本精神,党才能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日益成熟和发展壮大。建党初期,为了使党员乃至一般民众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髓,新生的中国共产党采取多种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与发展。如在上海创立人民出版社,出版《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丛书》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等。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各级党校和干校开展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不定期地开展整党整风运动,还在土地改革运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等之中传扬革命精神,在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过程中进一步确保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共产国际运动以及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党员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和精神品格。百年探索的经验证明,中国共产党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创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才能成为引领党和国家不断前进的精神旗帜,中国才能彰显出磅礴伟力,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理想信念既是现实状况的写照,也是未来趋势的反映。理想信念的实现必然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即在现实的基础上,通过批判现实,将人们的期盼建构于现实的目标中,然后再在现实必然性的基础上,通过实践完成目标。当然,这一过程也必须是一个顺应历史趋势的过程。否则,理想信念就会成为空想或幻想,难以在历史的发展中实现。由此,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既要衍生于现实,又要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即围绕国家发展的中心工作分层次、分阶段确定建设的目标,在实现每一层次、每一阶段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契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这一基本原则推进理想信念建设。建党初期,谋求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成为党的中心工作,中国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动员人民群众投入革命的洪流,以科学的理论和革命的实践论证了理想信念的合理性。新中国成立之初,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生产力,中国共产党开展“三反”“反帝反修”等运动,不仅有效清除了党内的腐朽思想,还论证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大力发展经济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与此相适应,实现人民群众的富裕生活成为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目标。但一段时间后,意识形态领域批判运动不断升温,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阶级斗争而忽略经济建设的重要性,由此催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改革开放后,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重新坚持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围绕提高党员的思想认知水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等,开展了一系列的理论学习及实践活动,为经济建设工作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中心任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不仅永葆了党员干部的革命活力,还激发了他们实现伟大梦想的信心和热情。
利益不是一个抽象空泛的理论概念,也不是虚无缥缈的感性体悟,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历史之中,与人们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等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党派的生成也无法脱离利益,在现实性上,并非所有的党派都能够将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宗旨。在很多情况下,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是某些党派利益的“遮羞布”。中国共产党与这些党派有着本质的区别,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她自诞生以来就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其奋斗目标。历史可以证明,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百年实践的重要经验就在于坚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取向,从而争取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以人民群众的力量奠定党的根基。20世纪初,为了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中国共产党人上下求索、奔走呼号。在严峻的革命形势下,面对敌人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和政治经济利益的诱惑,共产党人坚贞不屈,展现出的为人民解放事业赴汤蹈火甚至牺牲生命的革命精神让人敬畏有加。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赢得了民心,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三个有利于”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等的提出,都无不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取向,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人民群众向往的美好生活作为党的理想目标。利益是一个抽象的哲学、社会学概念,但具象于现实社会中,利益就会具体化为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经常提醒党员,要深入人民群众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之中,“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8],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和现实困难,从而实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愿望。纵观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历程,可以看出,只有坚持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取向,时刻关注人民群众所得,才能争取到人民群众的力量,以人民的力量奠定党的根基。
革命精神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共产党人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涤荡思想上的尘埃污垢,进而补钙壮骨、固本培元。自我革命精神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以及改革的实践中。建党初期,民主主义革命洪流席卷全国,党员成分复杂,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充斥于党的队伍中,这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对此,中共中央局发布《关于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训令各级党组织将投机分子和不良分子洗刷出党。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强制性规定的方式净化党的队伍,有效地肃清了错误思想,明确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发扬自我革命精神,相继开展“三反”运动、整风运动,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的决心和魄力。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旧发扬自我革命的精神,强调“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9],常态化地开展整党、“三讲”教育,强化作风和纪律建设,实现了改革开放条件下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与融通互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自我革命”这一概念,不仅从导向、旨归、内涵和目标对此作出具体的阐释,还通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以常态化的正向激励和负向惩戒相结合的方式将自我革命不断推向纵深。当然,推进自我革命精神还需要法治的保障,即反映人民的意愿和在人民的监督下予以实践。为此,党中央修订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文件,以刚性的约束力保障自我革命精神的实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照妖镜”和“防护网”。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理想信念置于“高于天”的地位,采取多项措施引导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从而推进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但是,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是长期的、尖锐的,未来事业建设的道路上仍会出现很多困难与艰险,作为人民公仆的共产党员也将会面临更多的考验。由此,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应在汲取百年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回应时代诉求,引领党员真正践行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的无产阶级政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理论基础。在新的时代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的腾飞被某些国家视为对国际制度模式和以“西方话语”为中心的意识形态的挑战,国际上出现各种攻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言论。究其本质,这些言论实则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歪曲与抹黑,背后更是隐藏着不可告人的政治企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网络已经覆盖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为人们的社会交往带来了诸多便捷,但网络中的一些非理性舆论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价值观的走向,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构建的效能,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由此,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传播、共享等功能,积极祛魅网络空间中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构建的消极因素。一方面,建立系统、完善的网络传播体系。利用微信、微博等网民常用的网络客户端对不理性、不妥当的舆论予以有理、有利、有节地回应。另一方面,以“文”载道,打造网络文化建设体系。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性的存在,诠释了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得以生存发展的价值性图景。将文化基因嵌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构建的过程中,能够打破“自我”与“他者”的群体界限,传递一种“离不开”的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由此,可着力于打造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网络品牌,将中国故事融入网络品牌中;制作诸如创意广告文案等网络文创,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增强网络中的文化凝聚力,为国民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从而助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的构建,进而增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思想性。
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属于上层建筑中的思想范畴,但它并非无根的浮萍,而是建立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在审视经济发展实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10],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以往未曾解决的问题以及新出现的问题相互交织,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面临复杂的局面,遭遇新的风险与挑战。由此,应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夯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物质基础,增强其现实性。一方面,应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市场体系,为企业之间公平公正的交易和竞争提供良好的环境,激活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要充分考虑市场因素,通过完善产权制度、构建要素市场化及价格市场化制度以及改革财税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为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经营环境。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政府因素,通过优化政府机构设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家宏观调控制度等,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物质上的丰足,实现精神上的幸福和满足,夯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现实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时提出“三个坚持”的论断,其中一个重要的论断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11],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员仍面临“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的挑战,只有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才能应对理想信念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挑战。首先,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发扬人民的首创精神。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从党的实践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和社会建设的成功,就在于其自身具有其他政党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这些优势中,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发扬人民的首创精神就是最根本的一条。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必然积累了许多充满智慧的革命和建设经验,这就需要建构常态化联系群众的机制,并将时代因素揉入其中,创新互联网群众工作机制,采取多种方式自觉向人民群众请教,从而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其次,“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12],了解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问计于民。调查研究是了解事物全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方法,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执行政策,都离不开这一环节和方法。共产党人通过调查研究,深入群众内部,真正掌握群众生活的实际情况,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才能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政策创造条件,为方针、政策的调整和执行提供第一手材料。调查研究不仅要站立于国家战略的宏观角度,更要深入基层一线,因为基层是党和国家所有工作的落脚点。共产党员只有身子往下沉、眼睛往下看,做到跑遍、跑深、跑透,才能真正地走进群众的视野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思想动态,掌握真实可信的调研材料,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最后,发扬实干精神,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意识。既要引导共产党员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建设的具体情况和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制定出符合实情的建设方针和政策;又要引导共产党员将制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将之落于行动。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指出:“群众的一桩桩‘小事’,是构成国家、集体‘大事’的‘细胞’,小的‘细胞’健康,大的‘肌体’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13]人民群众的“小事”是一个辩证的概念,群众的“小事”通常比较烦琐、日常,因此才称为“小”。但是,对于群众个体而言,“小事”却是他们的大事,有时甚至是难事、急事。如若这些“小事”得不到解决,不仅会使群众产生不良的思想情绪,还会影响他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因此,应引导广大党员认真对待群众的每一件事情,特别是涉及群众最根本利益的事情,如住房、医疗、教育等,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更应竭尽所能。无论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不能立足于简单的口号宣传,而是要体现在利民实践的方方面面,以保障人民的切身利益赢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人民性。
自觉意指自己意识到,即有所认识而觉悟。共产党员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主体,他们对“理想信念”是什么、何以重要以及如何建设的自觉认知和责任担当是保证建设顺利开展的前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过程中的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不断增多,风险矛盾频发。面对这样变幻复杂的环境,如果共产党人在此时丢失革命精神,就会丧失自我革命的能力。因此,应继续发扬自我革命精神,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进行自我革新,强化党员的自觉认知和责任担当,提高其管党治党的能力,从而形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自觉性。一方面,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培育共产党员的使命自觉,为形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自觉性创造良好的主体条件。“所谓使命自觉,是指主体对自身使命的主动确认,并以此积极引导自身实践以推动事态发展的状态。”[14]从内容上来看,共产党员的使命自觉包含执政危机意识自觉、执政目标自觉、执政行动自觉,三者有机结合,共同演绎了共产党员的使命自觉从发生到实践的动态过程。在现实性上,导致党员理想信念动摇问题出现的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使命自觉的缺失,因此应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唤醒党员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执政忧患意识,在忧党、忧国和忧民中培育执政危机意识自觉;明确党的奋斗目标,以此为方向开展政治活动,培育党员的执政目标自觉;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工作,做好民生治理、反腐斗争、生态治理等工作,引导党员积极贯彻与落实党的各项执政目标任务,培育党员的执政行动自觉。另一方面,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做好权力的规训工作,为形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自觉性提供刚性势能的支撑。政治性是无产阶级的首要属性,毛泽东在谈到思想和政治之间的关系时,就曾将思想和政治称为“统帅”“灵魂”[15]。由此,应继续完善党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政治意识,使他们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与政治原则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国共产党作为国家公共权力的掌握者,权力的规训工作也至关重要。权力具有公共性和强制性,不仅代表社会大众的整体利益,还能够通过强制的方式分配社会公共资源,以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但权力也有扩张性,如若不加以规训,极易生发权力腐败、权力生态恶化等问题。由此,应完善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机制,要求各级纪律监察部门从严治权,做好权力的规训工作,积极净化权力,从而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进而形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的自觉性。
总之,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从确立到实践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党不断从挫折中奋起、从挑战中新生,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以及国内经济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充分汲取这些经验,在研判新形势的基础上积极践行,才能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从而实现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理论“顶天”与实践“立地”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