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新时代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2-02-01 21:29:10何蕾
职业 2022年23期
关键词:技术赋能融合出版创新管理

何蕾

摘 要:随着出版业边界的不断扩展,许多基于网络的内容产品和服务模式逐渐成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的深度融合之路越走越宽。2022年,中宣部印发了《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就如何加快推动新时代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作出部署,进一步完善了国内已有的出版融合政策体系。本文聚焦融什么、怎么融,从媒介融合、跨界融合,到科技赋能出版融合,提出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应着力解决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融合出版 转型升级 技术赋能 创新管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2022年中宣部印发了《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实现出版强国建设的总目标,根据《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时期末,出版深度融合要取得明显成效的阶段性要求。

随着产业边界的不断扩展,许多基于网络的内容产品和服务模式逐渐成为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出版”一词被纳入编辑与出版学名词术语表。以5G、 人工智能 、工业互联网、 物联网等相结合的数字新基建成为“十四五”时期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的科技要素,万物互联的时代即将开启。在文化体制的改革以及科技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图书行业在资源占有、利润分配等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在互联网时代,电商平台给广大受众带来了全新的用户体验,但与此同时,各平台上的折扣战、价格战也使线下实体书店的生存举步维艰。市场竞争促使出版业加快转型步伐,出版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已由“融”还是“不融”,转变为“融什么”和“怎么融”的问题。

一、媒介融合、跨界融合

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内容,内容的传播离不开传播载体、传播媒介,出版业融合发展离不开媒介的融合。我国的出版融合从最初的立体化开发、内容电子化,逐步发展为融媒体出版、数字化阅读、智能化交互、跨媒体叙事等,其内涵和外延一直在动态变化,这是出版业不断发展的产物。出版业的初期融合是阅读载体的转换,就是将内容做了基础的电子化处理后,由传统的纸张转换到电子屏幕;随着移动互联、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出版融合又实现了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换,从单向的阅读到互动模式的转换,从平面到声音、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相结合的立体式交互体验;再到近些年,随着知识付费、基于标签体系下的内容定制等的兴起,出版社也从内容加工向提供知识服务转型,其拥有的作者资源、内容储备以及知识生产经验等,成为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近些年,跨界融合、产业延伸成为热词,出版与科技、文化创意等产业也呈现融合态势。出版业是一个内容产业,跨界发展必然迎来多元化经营,即从数字内容发布到IP运营模式,从单一版权贸易到跨界深度合作,从产品跨界到营销跨界等。跨界融合要秉持开放共享的理念,通过版权合作、项目共建等方式,整合更多优质内容资源,不断拓宽融合发展思路、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无论是媒介融合,还是技术融合,亦或是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关键是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即人才的优势、品牌的优势、资源的优势、渠道的优势等,让各方形成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

二、科技赋能出版融合

融合发展就是要实现将传统出版积累的内容资源通过技术的加持,以全新的产品形态、更加新颖的传播方式来满足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读者的阅读需求。

出版业的核心生产要素是内容和版权,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字出版,数字内容的大规模集成和个性化分发有望发展为主流业态。基于此,内容资产和版权资产的分发以及分发过程的可控、可信以及不可篡改必将成为融合发展的刚性需求。区块链技术不断发展,凭借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智能合约等特点,在数字出版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时间戳、哈希算法等证明文字、音视频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实现元数据上链存证、内容作品确权和保护,确保信息不可篡改,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快速版权交易和秒级可信授权,加快实现数字内容的价值转移,等等。利用全新传播手段,加强全媒体运营推广,借助用户画像、大数据等,更加主动地服务读者,进而提高数字内容的到达率和影响力。

三、找准症结所在,推动出版深度融合

出版融合是一项既复杂周期又长且见效慢的精细化工作,是典型的“一把手”工程,应牢牢把握根本和关键环节,如导向、内容、技术、管理、人才等。在实践中,切忌人云亦云,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推进出版融合发展工作的措施不能停留在简单“相加”阶段,绝不是建个网站、做个App就“大功告成”的,如果不在经营模式和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势必会引发数字业务和传统业务“两张皮”现象。

融合发展的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新时代,每个行业都面临着换代升级的时代大考。传统出版业如何借新技术、新业态实现转型升级、创新融合发展,真正把握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机会,是出版人都应该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现阶段,在探索前行的过程中,应着重处理好资源管理、产品设计、队伍建设、内容安全、版权保护、运营模式方面的问题。

一是管理好内容资源。万变不离其宗,内容始终为王,内容资源是数字出版工作的根基,因此,数字资源的统一存储、合理共享是出版业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内容资源管理要实现标准化,可以借助技术力量,建立以存储为核心、以共享为目的的资源管理系统,通过标准化、多类型内容资源的采集、编辑、拆分、标引、审核、统计、分发使用等,做好整合和优化,合理配置资源,消除初期乱、散、杂的现象,建立资源池、项目库,为数字产品开发打好内容基础,实现按需供应,助力出版业向知识服务型行业转型。

二是兼顾好用户共性与个性的需要。通过技术赋能生产,实现“一次内容生产,多渠道发布”的复合出版,在通用产品开发的同时,也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真正把“互联网”的概念内化到产品之中,加速产品的换代升级,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品质。未来出版业融合发展,会更加移动化,即移动端实现阅读和消费;更加知识化,由过去提供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文献服务,转型成精准化的知识服务;更加富媒体化,根据内容特点,可以利用短视频进行展現或开发有声产品等。

三是構建好生产模式、建设好人才队伍。要进一步在数字产品的开发和平台建设中创新组织模式以及生产业务流程,如优化生产环节,打通全媒体内容生产、发布、运营的各个环节;建立数字出版队伍或者与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加强合作等,通过生产模式的不断创新,适应“一专多能”的产品输出。同时,数字出版横跨IT、出版、市场等多个领域,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人才培养、专业化队伍建设是关键因素。出版单位要确立人才培养计划、制度,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综合考虑创新价值和贡献,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用好用活人才,特别是加大对复合型出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做到全员参与和专人专管、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为数字出版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四是保障好信息安全和图书版权。开放的互联网环境,对出版企业的信息安全和图书版权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考验,要严格按照国家互联网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的有关要求进行安全部署和管理,包括系统运行安全、信息传播安全、内容存储安全等,并制定必要的应急措施,构建数字内容的风控体系;足够重视图书的数字版权,在工作中要进一步增强版权保护意识,学习和了解一定的版权法律知识,防患于未然。

五是运营好数字产品。如何运营才能实现盈利,这是困扰很多出版单位开展数字出版工作的普遍问题。出版行业想要站在数字出版的风口上,需要思考的是选择生产者的盈利模式,还是平台盈利模式。在摸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运营模式过程中,进一步深挖多年来形成的客户群体特点,在产品细分上下功夫,实现平台、内容、流量的整合,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服务能力,提供规模化的精准服务,实现“资源+平台+运营”的全方位服务,能够扩大市场范围,在B2B的基础上拥有更多C端客户,实现盈利。

四、小结

总之,未来出版业融合发展会更加移动化、知识化、富媒体化,传统出版业绝对不能把内容的数字化当作转型的终点和目标,要借助技术连接上游内容资源、中游渠道供应链和下游终端消费者,加快推进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的深度融合,实现共生共赢,打造出版融合发展生态平衡圈,为出版业带来质的飞跃。

新时代的出版人要心怀国之大者,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注重战略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开拓创新,以精品内容建设为根本,始终坚持为人民出好书的理念,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 .国际新闻界,2009(11).

[2]冯宏声.融合是出版业走向未来的关键词——从转型升级到融合发展[J] .出版参考,2015(6).

[3]付国乐,黄睿.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之路——我国出版业转型与升级[J].出版科学,2015(3).

(作者单位:中央编译出版社)

猜你喜欢
技术赋能融合出版创新管理
技术赋能教育革新:从CAI到智慧教育
短视频发展的七个法则
新闻爱好者(2019年6期)2019-06-28 03:28:12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变革:空间与限度
国际首部ISLI MPR出版物《古文观止》的出版与思考
出版参考(2017年4期)2017-10-27 20:35:31
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结合下的“融合出版”分析
试论高校图书馆的创新管理
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3:44:49
欧美航空业节能减排创新管理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12:57
融合出版背景下的出版业管理人才培养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08:53
创新管理,完成鞍钢自主集成的冷轧2130工程生产线
企业创新管理的思考
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 18: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