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春
摘 要: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校企命运共同体是对产教融合、工学一体教学理念的升华,突出教学课堂的工作化、教师引导的师傅化、学业评价的岗位化,结合技工教育面临的困境,突出学生的主动性和企业的规范性。本文系统分析了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校企命运共同体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建议通过制定科学持续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技工院校 校企命运共同体 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校企命运共同体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是技工院校教学的关键
技工院校要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需要将企业文化融于日常教学,将知识技能融入企业生产过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企业则需要具备相关技能又尊重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创新突破的人才。由此可见,学校借助企业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企业借助学校技能人才助力产业升级,彼此是天然的命运共同体。因此,目前不少校企正在不断探索适合双方的合作模式。
(二)是企业产业升级、人才储备、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随着社会智能化、系统化、物联化的发展,汽车维修专业的技术要求不断提高,而这种质的变化促使行业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不断地创新思路,企业专家与教师共同开发、探索专业新技术,发挥双方的专业创造力,助力企业提高竞争力。在当前形势下技术领先、技能过硬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融合,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优势,借助行业发展的领先优势,充分融合校企的共同点,才能培养出汽车维修行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
(三)推动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相关成果转化
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立足于地方经济发展,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建构典型工作任务,借助模拟教学,以维修手册为规范,以学生技能训练为主,教师充分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丰富课堂内容、强化过程引导、激发学生兴趣、把控课堂进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成果,制定新的方案,促进教学成果转换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质课、教学示范课等特色资源。
二、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校企命运共同体人才培养的现状
(一)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
技工院校以培养适合社会发展、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地衔接企业岗位,多年来,技工院校一直探索企业订单班、委培班等合作模式,在课堂中融入企业文化、企业规范,努力创建企业生产环境,让学生真实体验企业的工作氛围,提高教学效果。但是,现实中存在企业前期参与较为积极,后期专业建设、实训室规划、校本教材编制参与度低的问题,大部分工作都是技工院校组织规划,致使校企合作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
校企合作,互利是前提。企业需要适合岗位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学校需要借助企业平台,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工作岗位,让学生学有所用、行有所专。但是由于培养周期长、收效慢,造成企业附带成本高,后劲不足,为此,社会各界营造良好的校企合作环境,相关部门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三)课堂学业评价体系认可度低
课堂教学实施岗教融合,将课堂所学结合岗位功能,實现教学成果输出,对学生学习采用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真实反馈学生的成长过程,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科学的规范性,借助考核体系对应岗位能力,承担企业相应岗位职责,兑现岗位薪酬,体现社会价值,助力教育成果转化。但目前对学生的评价大都采用终结性评价,学生入企后大都从学徒开始,校企合作真正的目的并没有实现。
三、校企命运共同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
校企命运共同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思路践行三化原则:思政润化、技能量化、素养内化。在专业教学中将思政教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润化于各个环节,通过科学规范的考核体系,以汽车维修、汽车销售为主要技能,多维度、全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挖掘学生潜能,强化技能训练,培养岗位技能,将立德树人、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素养教育内化于教学始终,强化知识体系的连贯性、递进性、层次性。
为了更好地实行校企合作机制,合作主要通过三段式教学组合:第一、二学年实行“学主企辅”模式,学生在校以学习为主,主要完成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任务,由学校教师承担教学工作,企业专家定期来校负责学生的专业兴趣及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产生专业兴趣,找准专业方向,制定专业目标;第三、第四学年采用“学企共建”模式,教学工作主要由通过校企师资认定的教师承担,将开发的典型故障案例,通过案例导入、信息咨询、方案制定、方案决策、方案实施、检查验证等工学一体化教学流程,体现学生主体、能力本位、素养内涵的培养理念;第五学年采用“企主学辅”模式,主要学习场地在企业,由企业专家进行专业提升,并通过结果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对岗位能力进行评测,学生毕业后对接相关工作岗位,承担企业责任,兑现岗位薪资,提前让学生见习。
四、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校企命运共同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一)思政教育孕育于专业教学中
技工院校的教育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知识与技能只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当然也是岗位胜任的基本条件,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岗位的适应力与创新力的综合,也是制约学生职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要在课堂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政教育,激活素养与核心能力的密钥,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地优化教学环节,搭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桥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专业融入德育转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职业操守、道德规范、创新创业能力有机统一,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满足岗位能力与企业发展的基本素养。
(二)订单制与岗位制相结合
由于汽车维修具有专业性特点,不同车型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汽车维修专业学生在一年级进行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学习内容包括:汽车机械基础、机械制图、汽车电工电子、汽车文化等,通过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专业有初步的认知,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二年级依据学分及个人意向进行专业分班,以订单班与岗位班为主要模式,订单班主要根据企业需求,针对目标明确、专业性强的学生,以高端品牌店为职业群,根据企业规范流程以及岗位能力,通过企业专家与学校骨干教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本教材、工作页等相关资源,由学校“双师型”教师将课堂过程企业化,严格按照企业规范生产流程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检查与排故,由企业专家进行岗位考核,并对考核进行岗位认定,为后期对接岗位选择制定标准;岗位班主要针对大众化汽车维修企业,由行业协会牵头,以常见车型的基本故障案例为课堂主线,与企业专家规范不同车型的技术标准,这样既能满足通用性,又能适应专业性。依据学生职业成长过程结合专业能力要求,主要分保养岗、机修岗、综合岗三种模式,由校外专家进行专业考核,依据考核结果进行岗位认定与提升。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成长,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实训基地企业化管理
校企合作的核心是培养企业需要、社会认可的高技能人才,而技能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好、设计好、管理好实训基地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与技能的提升。通过校企共同参与设定实训基地功能,主要开展故障车辆的接待、任务工单填写、任务的分配、诊断流程设计、任务的实施、故障验证并交车等实训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企业化,同时借鉴企业服务流程考核化,将学生工作中是否诊断科学、设备使用规范、故障检查准确等细节化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鼓励、鞭策学生在工作中认识到细节的重要性。
(四)完善校企合作互利双赢体系
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双赢,学校借助企业平台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与规划,让技能人才高质量地服务社会;企业借助学校技能人才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两者有着天然的合作基础,只有互帮才能更好地互助,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提高校企合作的参与度,主要包括实训设备、课程二次开发、资源库建设、专家考核体系、企业见习等方面内容;另一方面学校高质量完成企业质量标准的任务,主要包括教学管理、评价体系、师资团队等相关内容,重点是学生综合能力是否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
因此,校企合作体系建设非常重要,只有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建构科学合作体系,才能更好地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
五、小结
总之,只有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学校教学的积极性,正确处理好校企互利双赢的关系,技工院校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发展才会有活力,技工院校教学质量才有保障,学生就业才有方向,职业生涯才有更好的发展,同时还能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万建.学工交替能力递进“342”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2]王子南,冯水莲.现代学徒制与我国职业教育整合的探索研究[J].职业教育,2013(7).
(作者单位:青岛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