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新 辛彩平 孙超
摘 要:本文在分析“双元制”本质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校企双方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契合点选择、培养模式创新以及2644-531校企命运共同体模型的特征等一系列问题。总结了工学交替教学、重构课程体系、改革评价模式、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承接企业技术研发等重要任务及其成果,并对共同体面临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一些独特的建议。
关键词:双元制 校企命运共同体 双师型教师
课 题: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042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2019年6月,河北瑞丰缸体动力有限公司(简称瑞丰科技)引进发动机缸体缸盖自动化生产线,在使用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技术难题,生产无法正常进行。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派河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邢贵宁率领智能制造专业群双师型团队,与瑞丰科技技术人员组成攻关小组,经过科学设计与反复实验,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获得了企业的高度赞誉,同时,打开了学校与瑞丰科技深化合作、开展双元育人、实现校企双赢的探索与实践。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与瑞丰科技以共建实训基地为纽带、以培养本土化产业工人队伍为目标开展深度合作,成功构建了共建、共育、共管、共赢的校企命运共同体,受到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推广,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双元制”本土化改革的新路径。
一、围绕内涵本质推进“双元制”本土化改革
“双元制”在德国、瑞士等西方发达国家非常盛行,且对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教学内容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课程体系
“雙元制”培养模式的课程设计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体位。
其核心要求是根据生产过程中的需要,确定教授的内容,即按照“预实习—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出理论学习—工业实习—专业理论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设计教学,从而为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对接奠定了基础。
(二)育人过程理实一体,工学交替
“双元制”教学过程,按照“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念,实行工学交替。
学生30%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70%时间在企业实践。
其教学模式遵循“实践—理论—再实践—再理论”的循环模式,做到了教学项目开发与应用研究的有机结合。
(三)考核评价强调技能的运用而非知识的存储
德国“双元制”模式高度重视学生对所学技能的运用能力,对学生考核采用“兼容性”的考试模式,即针对不同的专业,采用一种或以上考核形式完成考核,几种考核形式共存。
二、多维契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发挥“双师型”教师主导作用,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打造校企双赢、运行高效的校企命运共同体。
(一)校企深度合作契合点的选择
尽管我国很多地方校热企冷的情况普遍存在,但职业院校必须选择技术领先、岗位链条完整、有职教情怀的企业开展合作,才能实现校企双元育人。衡水科技工程学校与瑞丰科技牢牢把握5个契合点,实现了校企有机、紧密、多维度融合。
1.专业契合
学校谋求数控、电工、机械等工科专业优化升级,企业谋求获得智能制造领先优势,二者共同契合于衡水市“‘3+2’主导产业和‘9+5’县域特色产业集群规划布局”的发展规划上,奠定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政府支持的基础。
2.课程契合
学校实施课程改革创新,企业建设相对完整的智能制造生产链条,双方通过合作共同肩负起衡水市建设本土化产业工人队伍的使命。
3.目标契合
学校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育人目的,企业对优秀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二者契合于区域化的人才市场供需交叉点上,培养立德树人、德技双馨的技能人才成为校企双方的共识。
4.资源契合
学校建有先进的实习实训设施,企业具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二者契合于人才培养阶段性分工的合理配置上。
企业可将部分粗加工的生产任务,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高年级学生常驻企业,通过真实的生产环境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无缝对接。
5.规划契合
学校在长远规划上实施提质培优工程,深化“三教”改革,企业在长远规划上进行技能人才储备,打造区域集聚优势,与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发展战略相契合。衡水科技工程学校与瑞丰科技紧密围绕专业、课程、目标、资源、规划5个契合点,深化合作,奠定了打造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基础。
(二)“工学交替岗位轮转”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奠定了人才培养由学校一元向校企双元跨越的基础,学校教学对接企业的生产过程,通过工学交替巩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岗位轮转,构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体系,实现了智能制造专业在校企命运共同体支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起步阶段的学生以在校理论学习为主。半年后学生开始常驻企业,校企双方共同教学、共同管理。最后一个学期,开展顶岗实习,独立完成一定的典型生产任务。
2.工学交替
学生上午在课堂向教师学习理论,下午在车间向师傅学习技能。
学生在适应某一岗位后,可轮换到其他岗位开始新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最终完成学生知识技能体系的构建。
3.双主任管理的运行机制
为校企双方实现实质融合,创造性地构建了“双主任”管理的决策机构与组织体系,即“衡水科工&瑞丰动力产教融合基地管理委员会”,委员会设两名主任,分别由校企负责人担任,下设4个职能科室,形成了校企无缝对接的基地管理体系。
(三)“2644—531”校企命运共同体模型的设计与实践
校企双方以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突破口,共建智能制造学院,逐步探索、增加与完善共同体的功能模块,经过2年多的实践摸索,形成了“2644—531”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模型。
一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成2个教学主体,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
二是校企双方在校长与厂长、专业与产业、课堂与车间、教师与师傅、作业与产品、实训基地与教研中心6个方面的深度对接。
三是校企双方在义利统一、情理交融、文化包容、责任共担4个维度实现深度融合。
四是共同体的基本职能拓展为“学生实训、教学锻炼、员工培训、研发创新”4个平台。
五是围绕人才培养的环节确定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生产实训基地”“实施教育教学管理”“建立考核评价体系”和“促进校企文化融合”5个关键领域。
六是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规划上,确定了“学生学得来、工作用得上、企业留得住”3个基本点。
七是围绕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与基本职能,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1个理念共识。
其中“2644”构成了共同体的基本元素,而“531”则概括了在共同体基础上的人才培养的内涵创新,形成了多结点链接、多维度耦合的新型合作模式。
我们以瑞丰科技生产的汽车发动机打比方,“2644”相当于一个发动机缸体外壳,而“531”相当于缸体的活塞、连杆、曲轴等内部构件,因此,可另称为“缸体模型”。
三、共同体模型下的“双元制”本土化改革的重点任务
以“双师型”教师团队为主体,实施关键领域改革,高质量完成创新引领的重点任务。
(一)工学交替,强化实践教学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依托与瑞丰科技共建的智能制造学院,围绕实践教学实现3个突破。一是突破日常授课安排。理论授课根据企业生产任务实施模块教学,体现了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二是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实现了课堂、车间与网上授课三结合。三是突破单一的管理模式,设立专班,安排教务、学管等专职人员组成常驻企业学生管理团队,在按照学校标准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企业的制度文化,构建了统筹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要求的管理新机制。
(二)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校企双方专业技术人员对瑞丰科技缸体制造的3条生产线进行调研分析,以玉柴发动机制造过程为例,对整个加工过程的8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剖析,结合智能制造专业所开设的多门专业课程,归纳出各个技能岗位的知识点、技能点、训练时长及考核要求,并按照各岗位特点划分学习单元,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实现了对接生产岗位的课程体系重构。
(三)改革人才评价模式,校企共同考核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对常驻企业的实训学生的考核,借鉴了德国“以现实为导向”考试模式,即由教师和师傅共同实施,通过产品的质量衡量学生技能掌握程度、通过产品的生产效率衡量学生技能熟练程度,通过观察操作流程评价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创新精神,并按照掌握程度60%、熟练程度30%、職业素养10%,创新精神附加5%的权重比例,综合评价学生。
(四)开展企业员工培训,拓展共同体功能
校企双方抽调专门人员,编写了《产教融合校企共育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培训教程》专用教材,按照瑞丰科技的技术、生产、管理及人员现状,开展分层培训。即针对新入职员工开展行业入职教育,对在岗员工开展岗位技能教育,针对中层管理干部开展安全管理教育,针对高层管理及技术研发人员开展研发创新教育。
(五)承接技术研发任务,探索高端人才锻炼提升机制
为切实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难题,进一步筑牢校企深度合作基础,衡水科技工程学校派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及部分骨干教师,积极参与瑞丰科技的技术研发与改造工作,同瑞丰科技的技术负责人员组成攻关团队。经过近2年的建设,完成了瑞丰科技四缸、六缸缸体与缸盖的清洗与烘干以及生产线技术改造,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提高了生产效率,校企双方实现了人力资源与技术的共享。
四、共同体面临的深层次挑战与新思考
积极发挥“双师型”教师的能动作用,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一)本土化“X”证书呼唤
有关部门正在推行“1+X”证书制度改革,但“X”证书制度的设计没有吸收学校和企业的意见,且考证费用较高。为打造共同体的升级版,可以将瑞丰科技的主要岗位所需的技能整体打包,设计若干个技能证书,一方面降低或免除考证费用,同时也能获得区域内企业的认可,达到国家“1+X”证书制度设计的预期效果。
(二)一校一企向一体多校的拓展
由于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招生规模较小,一所学校在校生规模很难满足大型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此同时,本地周边中高级职业院校,均对“双元育人、工学交替”的实训模式有着强烈的需求,因此校企双方扩大合作,推动一校一企的共同体向一体多校的共同体升级改造,更好地实现校企双赢。
(三)顺应企业生产淡旺季的寒暑假制度改革
一般情况下,企业生产存在明显的淡旺季节现象,而各大中专院校均实行寒暑假制度。寒暑假学生离校离岗必然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形成巨大冲击。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出台更能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征、随企业生产的淡旺季规律安排休假的相关政策。
(四)学生实习实训管理体制期待新突破
由于近年来部分职业院校对学生实习实训疏于管理,甚至是“放羊式”的顶岗实习,将学生提前推向了社会。
建议当地行政主管部门尽快制定具体制度,同时明确学生上夜班的条件及督查措施,允许一部分院校和企业按照积极、慎重、稳妥的原则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先行先试,不断完善校企命运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与管理体系,更好地支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慧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考核评价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7).
[2]王辉,孙伟,孙卓.“21256”德国双元制本土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与实践:以智能制造专业群为例[J].河北农机,2021(7).
[3]王胜利.德国“双元制”教学探索[J].科技创业月刊,2015(14).
[4]潘艾华.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作者单位:衡水科技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