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蓉,李 荣
1.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输儿科,上海 嘉定 201800;2.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外科,上海 嘉定 201800
近年来,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导致慢性病的患病率有所上升,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呈生理性衰退特征,其健康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长期的临床实践发现,大部分老年人群会伴有多种慢性病,而其文化程度偏低,是导致病情控制不佳的原因之一[1-3]。因此,加强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护理干预是在开展常规护理的前提下,优化护理措施,强调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层面加强对患者的干预,满足其全方位的身心需求,从而达到最佳的状态[4-5]。既往研究[6]表明,护理干预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均有着显著优势。为进一步探索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本研究将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门诊收治的102 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门诊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应用效果,为临床老年慢性病的门诊护理提供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门诊收治的102 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51例。参照组中男28 例,女23 例;年龄61~80 岁,平均年龄(72.45±5.59)岁;慢性病类型为高血压10例,冠心病12例,心力衰竭9例,2型糖尿病20例;身体质量指数18.9~27.4 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3.11±1.89)kg/m2;文化程度为文盲9 例,小学12 例,初中及中专22 例,高中及以上8 例。试验组中男27 例,女24 例;年龄60~79 岁,平均年龄(71.67±5.53)岁;慢性病类型为高血压13 例,冠心病11例,心力衰竭11例,2型糖尿病16例;身体质量指数19.1~27.7 kg/m2,平均身体质量指数(23.27±1.94)kg/m2;文化程度为文盲7例,小学13例,初中及中专20例,高中及以上11 例。纳入标准:(1)病情稳定。(2)无听说障碍,具有较好的认知能力。(3)年龄≥60 岁。排除标准:(1)合并活动性感染者。(2)近期接受重大手术治疗或有重大创伤史者。(3)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慢性病类型、身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1)常规健康宣教。以口头讲解为主的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内容包含慢性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现有的治疗方案、护理计划等。(2)生活指导。针对慢性病类型,结合患者的生活习惯特点给予饮食、日常活动、体育锻炼等方面的指导。(3)心理疏导。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4)病情观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发现有病情变化者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出有效处理。
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开展门诊护理干预。(1)多样化健康宣教。主要结合患者的文化程度,采取个体化的健康宣教。①针对文盲者,采用图片、视频并结合口头讲解为主的健康宣教形式,介绍用药注意事项、活动以及饮食等。②针对小学文化者,可在图片、视频的基础上结合通俗易懂的文字,内容加上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③针对初中及中专文化者,内容加上治疗的目的、机理、护理方案。④针对高中及以上文化者,内容加上发病机制、危险因素、用药的作用机制等。注意在宣教过程中需结合患者听力进行讲话音量、速度的调整。(2)个性化心理干预。门诊建立心理咨询室,使用礼貌的称谓称呼患者,并保持自身衣着整洁、态度柔和,使用引导性语言鼓励患者说出内心的想法,通过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存在的疑虑、心理状况等。①针对担忧疾病预后者,在多样化健康宣教的基础上,向患者介绍门诊康复良好的案例,分析其与该案例相似的地方,结合患者的病情给予适当的保证。②针对担忧治疗效果不佳者,向其介绍科室医疗团队的资历,当前临床对于该慢性病治疗的有效方案,加强对患者的鼓励。③针对担忧治疗费用者,应积极了解患者的家庭经济状况,嘱家属加强经济支持,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为患者争取社会的扶持项目。嘱患者家属多给予患者陪伴与理解,充分发挥对患者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的监督作用。强调维持良好情绪对于疾病恢复的重要性,鼓励患者及时将内心的顾虑和担忧向家人、朋友或医护人员倾诉,避免憋闷在心。(3)随访干预。每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15 min/次,询问患者目前的康复情况,饮食、运动及用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记录,针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专业性的指导和建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诊。两组患者均护理干预2个月。
(1)老年慢性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参照文献[2]并结合科室具体情况,制定老年慢性病患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评分表,于护理2 个月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包括疾病危害性、营养、用药事项、健康生活行为4 个方面,每个方面总分25分,分值越大,老年慢性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越高。(2)心理状态。分别于护理前(首次就诊时)、护理后(护理2 个月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评估。SAS 量表共包含20 个条目,每个条目1~4 分,临界值为50 分,即评分≥50 分代表患者存在焦虑情绪,焦虑严重程度与分值呈正比;SDS量表共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1~4分,临界值为53分,即评分≥53分代表患者存在抑郁情绪,抑郁严重程度与分值呈正比[7]。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老年慢性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试验组疾病危害性、营养、用药事项、健康生活行为评分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老年慢性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情况(±s) 分
表1 两组患者老年慢性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情况(±s) 分
组别参照组(n=51)试验组(n=51)t值P值疾病危害性17.36±5.64 22.51±6.38 4.319 0.001营养17.58±4.82 22.68±6.49 4.505 0.007用药事项17.67±4.98 22.67±6.81 4.259 0.001健康生活行为17.43±5.04 22.14±6.17 4.222 0.001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 评分和SD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SAS 评分和SDS 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试验组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和SDS评分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AS评分和SDS评分情况(±s) 分
组别参照组(n=51)试验组(n=51)t值P值SAS评分SDS评分护理前52.46±4.78 52.13±4.69 0.352 0.726护理后48.09±4.01 43.37±3.78 6.117 0.001 t值5.002 10.386 P值0.001 0.001护理前55.02±4.98 54.89±4.88 0.133 0.894护理后49.61±4.27 44.91±4.07 5.690 0.001 t值5.890 11.216 P值0.001 0.001
随着我国慢性病人数逐年上升,我国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已经超过25%,其中首先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主,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其次为糖尿病、恶性肿瘤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致残致死率较高。由于当前疾病起病隐匿、病程时间长、多病共存且迁延不愈,严重危害居民健康。门诊作为多数患者最先接触的医院部门,其护理服务能力、治疗水平直接体现医院的综合实力,同样为患者当前就医提供主要依据。慢性病患者因治疗周期时间较长,人群以老年人群居多,特点为年龄大、学历程度偏低、理解能力偏差等,往往缺乏对病情、治疗方案和预后的足够认识,自身会伴有焦虑情绪。而在门诊干预过程中,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和良好的就医体验,成为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坚实基础。
长期的临床实践证实,由于疾病的长期影响,会对老年患者造成一定的生理及心理负担,不仅不利于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时易使得其与社会脱轨而对疾病康复产生不良影响,故需做好相应的护理服务[8]。门诊是医院接诊患者的重要窗口,具有人流量大、病种繁多等特点,护理工作强度大、难度高,而加强门诊护理干预在控制疾病、促进康复、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等方面均有着积极影响。传统护理模式中,依据患者所提出问题并配合相应护理干预,在面对老年群体时,其常规护理模式应用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变通性以及针对性,无法及时为门诊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为此,针对门诊慢性病患者特点,制定出有效、针对性强的护理模式成为当前护理人员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护理干预是以循证医学作为依据,以常规护理作为基础,从多个层次出发,不仅符合患者常规生理需求,还关注其精神心理层面,有利于疾病的管理和恢复[9]。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疾病危害性、营养、用药事项、健康生活行为等知识掌握程度评分均高于参照组,说明门诊护理干预能够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有利于病情的控制。在常规护理中,主要采用口头讲解的形式进行健康宣教。该宣教模式过于系统化,多数老年患者不能完全理解宣教的内容,所取得的效果欠佳[10]。而在门诊护理干预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的多样化宣教方式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并结合患者的文化程度采取合适的宣教方式能够提高宣教的针对性,利用生动形象的画面帮助患者理解与记忆;文化程度较低者以简单的疾病护理知识、注意事项为主,文化程度较高者可进行深层次内容的宣教,同时注意沟通过程中适当调节音量和速度,有利于患者掌握知识。
心理护理是临床护理中重要的一部分,能够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11]。本研究中通过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形式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能够为患者创建一个私密的沟通空间,有利于保护患者的隐私,增加患者的安全感及其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从而有利于患者宣泄内心的情绪;同时通过环境护理提升患者的生理及心理舒适度,护理人员采用亲切的称呼和语气以及整洁的仪容仪表,能够让患者充分感受到护理人员的尊重与关爱;通过家属的情感支持增加患者的信心,有利于其负性情绪的消退;此外,还注重患者对自身情绪的调节,帮助其找到适合的情绪宣泄的方式,进而负性情绪得到显著缓解。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2 个月后,试验组SAS 评分和SDS 评分较护理前明显降低,说明护理干预可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帮助其建立一个良好的身心状态。通过上述一系列的护理,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身心状态显著改善,最终有助于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的提升。张毅[12]研究发现,经门诊护理干预后,患者的老年慢性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评分显著升高,同时护理满意度由常规护理组的90.9%提高至98.9%,进一步证实护理干预在老年门诊慢性病患者中的应用优势,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实施门诊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改善其心理状态,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