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晋,胡新苗,马宝宝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眼科,河南 信阳 464000
闭角型青光眼常见于老年群体,主要因晶状体存在体积变大、位置前移等,阻塞前房角,影响房水外流,表现为眼痛、眼压上升、眼部充血等临床症状,发病机制复杂,如治疗不及时,将会导致眼压持续上升、晶状体不断前移等[1-2]。临床认为引起瞳孔组织作为引起闭角型青光眼的重要因素。缺乏对闭角型青光眼干预,会导致眼部结构产生退行性变化,最后造成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临床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向在于摘除晶状体、改善瞳孔阻滞程度等,虹膜周边切除术、小梁切除术等术式较为常见,但该类术式常存在较多并发症,延长患者住院时间。超声乳化术为新型治疗手段,利用在前房注入黏弹剂,令尚未全部黏连的房角分离,但只适用于房角黏连范围较小者,运用房角分离术可分离黏连情况,重新组建组织结构[3]。本研究选取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与房角分离术治疗的影响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本研究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实验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38~78岁,平均年龄(46.25±3.15)岁;病程0.5~2 年;术前前房角检查分级:窄Ⅱ20例,窄Ⅲ14例,窄Ⅳ9例;白内障Ⅱ级核12例,Ⅲ级核29 例,Ⅳ级核2 例。实验组:男20 例,女23 例;年龄39~79岁,平均年龄(46.46±3.18)岁;病程0.5~3年;术前前房角检查分级:窄Ⅱ21 例,窄Ⅲ15 例,窄Ⅳ7 例;白内障Ⅱ级核13例,Ⅲ级核28例,Ⅳ级核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纳入标准:①经临床、眼科检查确诊为闭角型青光眼,伴有白内障症状。②患者存在眼压升高、视力下降、眼部疼痛、充血等症状。③符合手术指征。④前房角粘连闭合180°及以下。⑤经超声生物显微镜显示房角狭窄或关闭。(2)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眼部病变。②存在既往手术史。③器质性疾病。④继发型闭角型青光眼。⑤存在明确眼部创伤史,影响术后视力恢复。
1.3.1 对照组 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与小梁切除术治疗。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表面麻醉,1次/min,持续4次;在十二点钟方向以穹窿部为基底作结瓣膜,于巩膜表面制作巩膜瓣,厚度为巩膜的0.5倍、大小为3 cm×3 cm,将其分离到透明角内1 mm,在两点钟到三点钟方向行透明角膜辅助切口,切口长度为1.2 mm左右,进行连续环形撕囊,进行超声乳化与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黏弹剂进行清理,从侧切口将前房深度进行调整,将缩瞳剂注入其中,将2 cm×1 cm小梁组织与虹膜周围切除,将结膜和巩膜瓣缝合,将前房恢复,布霉素地塞米松将术眼涂抹、包扎。
1.3.2 实验组 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与房角分离术治疗。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表面麻醉,1次/min,持续4次;在患者两点钟到三点钟的方位行透明角膜辅助切口,1.2 mm左右,前房注入黏弹剂,十二点钟方向为主切口位置置入撕囊镊,行连续环形撕囊,长度为5~6 cm,辅助切口里置入劈核器,对晶体核行水分离,以超声乳化将乳化晶体核吸除,抽吸残余皮质,前房虹膜根部注入黏弹剂,将房角撑开,推注并压迫虹膜根部,将黏连房角分离,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顺着主、辅助切口将玻璃酸钠缓慢注入,分离房角,以灌注水冲刷时配合辅助勾将房角充分分离,对黏弹剂进行清理,将脱落组织冲洗、吸除,以布霉素地塞米松将术眼涂抹、包扎。
临床疗效:患者视力、眼压、房角宽度等指标水平基本恢复正常,房角开放超过180°为显效;患者视力、眼压、房角宽度等指标水平有所改善,房角开放超过120°为有效;患者视力、眼压、房角宽度等指标水平只有轻微改善,房角开放小于120°。
(1)临床疗效。(2)记录对比术前、术后6 个月两组患者视力、眼压、房角宽度及中央前房深度指标状况变化。(3)记录对比两组患者角膜水肿、结膜滤过泡渗漏、虹膜纤维素样渗出并发症发生情况。(4)视功能指数量表(VF-14)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针对患者远视力、视力、眼部不适给日常造成的影响等14个层面进行评估,标准化得分为100分,患者获得分值越大,提示其生活质量越理想。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总有效率(97.67%)较对照组(81.4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68,P<0.05)。
术前,两组患者视力、眼压、房角宽度及中央前房深度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个月,实验组视力、房角宽度及中央前房深度较对照组高,眼压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房角宽度及中央前房深度情况(±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眼压、房角宽度及中央前房深度情况(±s)
注:1 mmHg=0.133 kPa。
组别实验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术后6个月0.72±0.07 0.53±0.06 13.514<0.001术后6个月16.37±1.58 27.68±2.15 27.797<0.001组别实验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视力术前0.24±0.04 0.23±0.03 1.312 0.193房角宽度(度)术前108.65±8.21 109.13±8.25 0.270 0.788术后6个月333.58±14.58 303.54±12.54 10.243<0.001眼压(mmHg)术前45.25±4.12 45.19±4.02 0.068 0.946中央前房深度(mm)术前1.91±0.21 1.93±0.19 0.463 0.645术后6个月2.96±0.21 2.43±0.19 12.272<0.001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6.98%)与对照组(11.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8,P>0.05)。
术后6个月,实验组VF-14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F-14评分情况(±s) 分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VF-14评分情况(±s) 分
组别实验组(n=43)对照组(n=43)t值P值术前64.91±4.32 64.83±4.26 0.087 0.931术后6个月85.12±4.31 78.25±3.91 7.741<0.001
瞳孔阻滞为闭角型青光眼产生的较深层次因素,晶状体膨胀作为导致瞳孔阻滞,白内障进行性进展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闭角型青光眼,如果仅仅将白内障消除,尽管能有效改善疾病状况,却无法显著改善前房角黏连,临床可进行改善房角黏连的手术,例如小梁切除术及房角分离术,能有效改善房角、解除瞳孔阻滞等状况。青光眼属临床常见疾病,闭角型为青光眼常见类型,多发于老年人,多由瞳孔阻滞致眼压升高、房角关闭,通常发病缓慢、隐蔽,晚期易致失明,合并症以白内障为主,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向年轻化趋势发展[4-5]。临床常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能改善因晶状体膨胀所致眼前段拥挤,但单独运用无法将小梁网切除,引发眼部功能损伤,远期疗效欠佳。小梁切除术治疗能有效控制眼压、改善房角宽度等,可避免视神经再度损伤,但手术成功率较低,易引发多种并发症,不利于患者预后。
在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时配合房角分离术能将黏连房角进行分离,对眼部损伤小,在促进房角开放方面具备一定优势[6-8]。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术后6个月,实验组视力、房角宽度及中央前房深度较对照组高,眼压较对照组低,提示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与房角分离术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视力、房角宽度及中央前房深度,降低眼压。分析原因在于,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与房角分离术可借助人工晶状体将前房角受压情况快速减轻,增加前房深度,有利于改善瞳孔阻滞状况,减小眼压;超声令小梁网表层糖胺多糖溶解,可促小梁网细胞吞噬功能增强,增强小梁网通透性,利于房水排出;房角分离术以注射黏弹剂增大前房内压力,促使黏连房角分离,避免采用常规外科器械而致机体受损,改善虹膜根部膨隆状况,可借助黏弹剂特征将房角进行全方位分离,有利于暴露小梁网,将眼压降低并维持在正常水平,改善视力,提高房角宽度、中央前房深度,利于临床疗效提高[9]。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与房角分离术治疗具有安全性。分析原因在于,该术式为微创术式,运用房角分离术具有操作简便的特点,减少眼部组织受损,减少并发症发生。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6个月,实验组VF-14评分较对照组高,提示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与房角分离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分析原因在于,该术式治疗能对房角进行重新开放,构建内引流通道,大大改善前房拥挤状况,实现膨隆虹膜变较平,增加前房深度,增高房水引流循环,显著降低眼压状况。且该操作方式较简单,能开放房角,采取钝性分离关闭房角,构建房水内引流通路,大大减轻滤过功能干扰,增强手术安全性。
综上所述,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与房角分离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视力、房角宽度及中央前房深度,降低眼压,具有手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