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丽刚,农天武,劳 兵,林智桂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 柳州 545007)
近几年来,汽车碰撞事故不断增加,给人们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主机厂逐渐在车辆安全上增加投入,合理的试验在车辆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不完全统计,在汽车碰撞事故中正面碰撞、侧面碰撞、追尾碰撞所占比例分别是28.7%、20.9%和13.1%,其中正面碰撞的死亡率最高[1]。
在2012年,由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IIHS)率先提出了25%小重叠碰撞概念,之后引入到IIHS法规中,在各国家不断地开展试验研究。早在2005年,文献[2]就发表了针对于车体和底盘结构对偏置碰撞传力影响的文章;随着IIHS的测试数据公布,2014年,研究者文献[3]也深入研究发现测试车辆的吸能策略问题。从国内外数据上看,研究内容比较单一,只从某些结构分析利弊。同时,国内C-IASI(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也进行了车辆的小偏置试验研究,从C-IASI公布的两次试验结果来看,国内汽车小偏置工况整体还处于较差状态。
由于国内C-IASI公布的测试车辆数量较少,现从IIHS官方网站收集100余辆不同类型的乘用车进行评估研究,其中包括小型、中型、大型、豪华轿车以及不同种类的SUV车型。根据试验特点将车辆碰撞区域分为四大部分,建立碰撞转角与碰撞区域的数学模型,基于数学模型分析车辆在不同碰撞策略下的评估情况,运用合理的碰撞策略可以使车辆小偏置碰撞更容易达到法规要求。组合策略综合性能较好,掠过策略由于自身的二次碰撞问题而次之,吸能策略较差。
小重叠偏置碰撞(也称小偏置碰撞)与以往的正面碰撞有所不同,对于IIHS的试验要求来说,小重叠障碍碰撞测试是(25±1)%的重叠,其碰撞的速度是64.4km/h,此速度也超过了正面全宽碰撞和40%重叠碰撞的速度,所以被称为历史上最为严格的碰撞法规。汽车碰撞中评估分为Good(G)、Acceptable(A)、Marginal(M)、Poor(P)四个等级[4]。25%小重叠偏置碰撞试验,这里所谓的25%,是壁障的右边缘重叠于车辆左边的中心线25±1%的车辆宽度[4]。驾驶员侧的碰撞,如图1所示。
图1 IIHS碰撞测试Fig.1 IIHS Crash Test
根据SAEJ 224标准研究的汽车分区结构[5],标准中将碰撞区域分为4大区域、9个小部分,其中前5个小部分为等效区;第6部分为前风挡区;7、8部分构成前乘员区;第9部分为后乘员区(分界线为前门锁扣),如图2所示。
图2 测试车辆的碰撞区域分类Fig.2 Test Vehicle Energy Crash Area Classification
碰撞过程中,碰撞力不经过传统的前防撞梁、吸能盒、前纵梁等部件,其吸能完全由Shotgun、A柱等结构传递和分散冲击力,以前设计的车辆很难在试验中获得较好的成绩。碰撞后期,尤其是车轮卡在壁障与门框之间时,将会对乘员舱造成较大的侵入,侧向冲击较大。
在法规试验条件下,通过对各车型的碰撞进行研究,得到碰撞后的状态转角公式[6],对应的状态角度r,如图3所示。
图3 碰撞后的状态Fig.3 Collision of the State
变换式(1),得到:
边界条件是:
式(3)用sin(ϕ1)表示:
则状态角度r:
式中:d1—碰撞点到整车的质心的距离;OW—整车的宽度;OL—碰撞重叠区域,小偏置为25%重叠宽度;AP—保险杠前端到风挡玻璃上端的距离;G—前保险杠到质心的距离;ϕ1—车辆中心轴线和d1之间的夹角;r—碰撞后的转角。
从上式中可以看出,碰撞时有两个关键点,分别是碰撞点到整车的质心的距离d1和碰撞后的状态角度r,主要与前等效区和前挡风过渡区的长度AP成正相关性。25%小偏置碰撞的特点决定了碰撞点不经过汽车的纵向中心线,所以会产生一定的转矩,也就意味着产生有侧向速度,在侧向速度的作用下车辆会产生碰撞掉头的现象,超过一定角度后评估得分较差。从式(5)中看出,AP改变,相应的碰撞后的转角也改变。碰撞中最重要的是减小各区域的侧向速度,合理的把握各区域的能量转化,并考虑如何将最终的状态角变小。
此外,汽车在碰撞时的状态还与其转动惯量有很大的关系[7]:
式中:I—转动惯量;k—转动的回转半径;m—整车的碰撞质量。
式中:E0—初始动能;E1、E2、E3—对应前方三块吸能区域;m—测试车辆的整车质量—碰撞后在三个侧向方向的速度残余量,z方向忽略不计。
由式(6)、式(7)可知,如果车辆较重,更应该考虑如何吸能并保持较小的碰撞转角。在相同的测试条件下,得分较高的车辆在碰撞后的侧向速度较小,并且可以使车辆保持直线行驶状态,碰撞转角r较小;对于得分较低的车辆,碰撞后会出现掉头现象,甚至会出现90°的掉头,碰撞r较大。因此,通过以上公式就可以解释IIHS试验中,部分车辆碰撞后呈直线或很小侧向偏移的状态,部分车辆碰撞后呈掉头的状态。依据车辆碰撞转角状态,将25%小偏置碰撞归结为三种不同的碰撞策略,分别是吸能策略、掠过策略和综合策略(掠过+吸能),如图4所示。其中,碰撞区域1、2、3分别对应碰撞冲击力F1、F2、F3,初始碰撞角度为r0。
图4 不同策略的状态图[8]Fig.4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State Diagram
从IIHS公布的测试结果中收集了100余款不同类型的车型,包括小型、中型、大型、豪华型轿车、MPV、SUV和皮卡车型。其中,车身结构评价为Good的吸能策略有66款;掠过策略的有10款;掠过+吸能策略的有26款。吸能策略占比为64.7%,掠过策略占比为9.8%,组合策略占比为25.5%,可见吸能策略在碰撞中的采用率比较高。以下是几款典型车辆不同策略下碰撞后的状态,如图5所示。
图5 典型车辆碰撞策略Fig.5 Typical Vehicle Collision Strategy
吸能策略:大多数车辆采用的策略,主要通过加强乘员舱和发动机舱达到碰撞安全目的。根据各区域受力的不同,将吸能策略分为几种不同的类别:
(1)防撞梁不起作用,大部分力由风挡区域分担,小部分由乘员舱承担,F1≈0,F2>0(F2<<F3),F3>0,这是目前主机厂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开发策略,它要求车辆具有比较厚实的乘员舱,可以抵抗较大的碰撞冲击力;此种情况在原有的基础上改款比较容易。其典型的车型碰撞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IIHS小偏置碰撞车辆统计(1)Tab.1 IIHS Small Offset Vehicle Collision Statistics in(1)
(2)只有乘员舱区吸能并承受所有的支撑力,前风挡区域也基本不起作用,只作为导向机构。此种情况的受力特点是:F1≈0,F2≈0,F3>0,其典型的车型碰撞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IIHS小偏置碰撞车辆统计(2)Tab.2 IIHS Small Offset Vehicle Collision Statistics in(2)
(3)将防撞梁横向延长起到吸能的作用,例如本田思域采用铝合金双吸能盒结构,结合shotgun等结构设计并综合考虑各区域板件的性能,保证所有区域都是吸能区,其代表车型主要是本田思域,本田一直都致力于吸能的策略,将三个区域都做成吸能区[8,9],其受力情况是:F1>0,F2>0,F3>0,典型车型的碰撞参数,如表3所示。
表3 IIHS小偏置碰撞车辆统计(3)Tab.3 IIHS Small Offset Vehicle Collision Statistics in(3)
完全掠过策略:这是与吸能策略相对的一种碰撞策略,完全掠过壁障的优势是碰撞冲击力较小,乘客生存空间几乎不变形,IIHS碰撞测试都会得到Good评估,其缺点是在实际的碰撞事故中可能造成二次碰撞的危害。典型碰撞测试车辆是沃尔沃S90(轿车),其受力情况是:F1≈0,F2≈0,F3≈0,具体车型碰撞参数,如表4所示。
表4 IIHS小偏置碰撞车辆统计(4)Tab.4 IIHS Small Offset Vehicle Collision Statistics in(4)
掠过+吸能策略:在IIHS公布的数据中,有些车辆采用了前两种策略结合的方法,俗称吸能+掠过策略。像宝马、沃尔沃(SUV)、雪佛兰等车辆采用的是掠过和吸能的方案[10],这种方案将Shotgun设计成导向机构,所以这种策略有很强的针对性,乘员舱承受一定的碰撞力但不足以对乘员舱产生破坏,而且避免了二次碰撞事故。其受力情况是:F1≈0,F2≈0,F3>0(F3<<F0(F0是乘员舱所能承受的最大碰撞力))。具体车型碰撞参数,如表5所示。
表5 IIHS小偏置碰撞车辆统计(5)Tab.5 IIHS Small Offset Vehicle Collision Statistics in(5)
同时,为得到更全面的结果而加入质量分量。从散点图可知,质量较高的车辆得到差评的几率会更大,但合理的策略会弥补不足,从侧面说明了碰撞策略的重要性,如图6所示。图中可知,吸能策略在碰撞得分不稳定,在三种策略中最差。掠过策略等级评价与质量相关性不大,但缺点是在实际碰撞中会产生二次事故。组合策略比较适中,中和两种极端策略的不足。
图6 不同策略下状态角和等级的关系Fig.6 Different Strategy of Angle and Level Relation
(1)吸能策略是大多数车辆采用的策略,这种策略要求车辆的乘员舱具有很强的刚度,保证乘员的生存空间,大部分车辆依靠驾驶舱的刚性抵抗碰撞的冲击力,此种吸能策略只有少数几款得到很好的评价,最为典型的是凯美瑞。
(2)完全掠过的碰撞策略得益于具有导向作用的Shotgun和乘员舱的良好配合,可以很好的避开壁障并保持车体的直线行驶,评分都会得到Good的评分,但其缺点是在实际的碰撞事故中会造成二次碰撞事故,沃尔沃车型善于运用此种方式;
(3)掠过+吸能的方式是综合的碰撞策略,可以避开其他两种的不足,典型车辆是通用的雪佛兰、宝马等。
随着小偏置碰撞技术的不断发展,将出现更多的小偏置碰撞策略,也会有更多的机构进行测试方法研究,例如RMDB[11](可移动壁障小偏置碰撞)。
综上,从碰撞评价得分上看,完全掠过策略在三种策略中具有极高优势,但本身有造成二次碰撞的缺点;吸能策略是目前车辆惯用的,大部分车辆评价较差,只有某些中高档车做的较好;组合策略是两种极限策略的结合体,可以相互弥补不足。因此合理的碰撞策略是设计的前提,并可获得较高的等级评价,对25%小偏置碰撞试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