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生命教育理念融进美育中的音乐教育

2022-01-25 12:22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黄思怡
亚太教育 2022年1期
关键词:感性舞蹈美的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尚志中学 黄思怡

一、认识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审美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感性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在音乐教育中,具体怎样进行审美教育呢?

对于音乐教育,最直接相关的哲学分支是美学,或者说是艺术以及教育的哲学。美学作为哲学内的一个单独领域,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当时,音乐、诗歌、绘画、雕塑和舞蹈的艺术正在被构想为具有相关性——是“美的艺术”。对音乐的讨论,常常用到“审美的”一词,既包括艺术创造方面(作曲、表演、即兴表演、指挥等),也包括反应方面(主要是聆听)。

音乐教材的审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和声美、音色美等。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动听、耐唱的歌曲,优美的曲调才能产生动人、感人的艺术魅力,使学生百听不厌、百唱不厌,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审美效应。音乐欣赏教学主要是带领学生分析经典作品的不朽原因,通过耳熟能详的曲调、家喻户晓的作曲家,展现给学生具备经典美的人类音乐文化精粹。器乐教学主要体现在带领学生发现乐曲创作的“编配美”,丰富多彩的音色和织体配器会使简单的旋律充满灵魂,不同的配器色彩会使相同的旋律散发出不同的光彩。

教育工作者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聆听,听什么呢?所使用的乐器、所具备的音色、所进行的处理,包括更深层次的调性、曲式结构、和声框架等。前文已经提及音乐审美以聆听为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舞蹈教学中的审美。舞蹈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或许属于音乐学科的一类,但其实在哲学中的艺术概念中,音乐与舞蹈为并列关系,并非包含关系。舞蹈与音乐息息相关,舞蹈是一种表演艺术,使用身体来完成各种优雅或高难度的动作,一般有音乐伴奏,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它一般借助音乐,也借助其他的道具。其实,舞蹈是表现音乐的一种方式,如同器乐演奏一段曲,人演唱一首歌,而舞蹈将音乐作品转变成肢体动作,呈现给观众欣赏。观众在欣赏舞蹈时视听结合,才能真正感受到舞蹈的美。

相比较之下,音乐这一概念更为抽象。音乐艺术的表现需要借助各种媒体、舞蹈、器乐、人声等,这些都是表现音乐的媒体。那么,教育工作者可以巧妙地运用舞蹈这一形式,引导学生将简单的音乐转化为简单的肢体动作,进而让学生更加丰富对音乐审美的形式,学会用丰富的形式表现音乐。

二、生命教育理念与审美教育的关联分析

生命是什么?是活着。世间活着的物体千千万万,人活着与其他生物有何区别呢?人作为一种高级动物,区别在于人有对生命主控权的渴望(即自我实现),有审美的能力(即思辨),有用爱获得身心灵和谐的意识(即感性)。

美学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认为“美是上帝无上的荣耀与光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而《美学原理》则认为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每个“人”只有在心中有自己对美的标准,才能有追求美的勇气,创造美的可能。每个独立的“人”才能创造出不同的,完全属于自己的价值。

生命教育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与独立地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灵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每个充满对美的事物的向往的“人”心中必定充满了阳光,载满了爱。审美教育引导每个“人”拥有发现美的能力。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让每个“人”用聆听的方式感受抽象的声音之美,甚至能将这些声音转换成画面或者肢体语言去展现心中的“美”。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者所坚持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所以,人类活动中的教育活动是为了人类“生命”的“自我实现”。要塑造一个有价值、多姿多彩的生命必定要多方位打造,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结合才能全面实现。

一个真正完整的人必定是兼备理性与感性的。理性教育引导“人”为了完成一件事选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方法;感性教育促使“人”为了完成一件事选择自身喜欢的方法。感性教育的目的是加强“人”的创新思想和正确价值观的选择。

生命是动态的存在,不是机器,是有温度的,有思想的。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生命或许能看透它,但无法征服它,更无法像控制机器一样控制它。这时候感性显得如此重要,唯有感性因子能引导它去爱,去思辨,去自我实现,生命的存在才有意义。因此,审美教育在生命教育中显得意义非凡,是生命教育理念中感性教育的主要部分。音乐学科的教学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通过欣赏、歌唱、演奏等各种音乐活动进行审美体验,并通过创作将心中的美进行展现,增强对美的向往,进而为更好地掌握理性思维增加动力。

三、分析重视生命教育理念融进音乐教育的原因及方法

美育是生命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学科作为美育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生命教育理念融进中小学音乐课堂已是必然。那么,具体音乐教育中有哪些内容能够涉及生命教育理念呢?

首先,音乐教育又可以被称为“感觉教育”。在教育心理学中,人对各种事物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是最初级的认识活动。同时,感觉是知觉、记忆、思维等复杂的认识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感觉是对躯体和躯体经历的生命的觉察,让“人”在意躯体的“活着”,这个能力遍及并指导着人有意识的活动。音乐所做的就是如何在其经过组织的声音运行并相互关联中,让人觉察到我们能够具有并且如此渴望具有的感觉可以无限延展、无限微妙、无限复杂的可能性,从而满足我们认识的能力。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音乐时,必须牢记所有的教授思想、信息和语汇都要指向该音乐有意义的东西,进而才能有助于听众领会音乐中所包含的感觉。

其次,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多重创造力发展。“创造力”这个词听起来并不是那么具体,在生命的旅程中它带给我们什么呢?有人会说那是只有爱因斯坦、贝多芬那样的伟人所具备的,他们的创造力带来了新思想或新产品,并被社会接受和赞扬。这的确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力,但是普通人就没有吗?这是靠天赋还是后天可以培养呢?当然大部分普通人也是有的,可以表现在“我们体验那些伟人曾经有过的发现未知事物的感觉”,这种成就感就是“创造力”,即使这是“模仿”别人曾具有的感觉,但这种成就感让大部分的“人”都能感觉自己“活过”。

乐感其实就是可以通过“模仿”不断提高的,音乐学习就是不断提高大部分没有乐感天赋的“人”,使其能够从抽象的音乐中不断收获美好。对音乐教育的目的来说,最重要的是每一个音乐角色都要针对那个角色进行创造力教育。音乐教育者可以用多样的方式进行音乐的多重创造力教育。例如作曲,当作曲开始时,声音必定是想象的,然后思考声音可能变成什么,用一个创造性的思想进行指导制作变成有意义的乐声,在音乐上“制造特殊”。又如表演,这在器乐演奏技法教学上有一定指导意义,演奏者都知道要遵循原曲谱演奏,但这意味着相同吗?比如演奏一首钢琴曲目,不同的演奏者手的大小不同,左右手协调性不一样,那么跨度大的曲目只能被大手演奏吗?当然不是,这就要求演奏者的表演创造力,创造适合自身的指法演奏技法、踏板运用,使演奏在遵循原曲谱的基础上,表演出自身的风格特点。再如即兴表演能够创造丰富的音乐织体结构,“聆听”将自己置于一种心境,对音乐的意义敞开胸怀,再建构寻找一种特别的审美,一种属于自身的精神满足。

四、融合生命教育理念的初中音乐欣赏课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教学设计片段

在音乐欣赏课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用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具体有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色、和声、旋律、调式、织体、曲式等,分析各种音乐形象,感受抽象的音乐所带来的具体形象,并积极运用这些音乐要素创造音乐形象。

例如聆听并分析第六幅画《两个犹太人——胖子和瘦子》。穆索尔斯基用木管组和弦乐组的齐奏来展示威风凛凛、傲慢粗暴的胖犹太人的音乐形象,主要部分曲谱如图1所示。

图1

其中采用了间歇的节奏、出人意料的重音、减缓的速度,结合每个旋律音意味深长地加重来表现这个人的趾高气扬。穆索尔斯基用加弱音器的小号展示机灵的瘦小犹太人的音乐形象,主要部分曲谱如图2所示。

图2

对比分析,表现瘦犹太人采用了大量跳音,力度减弱,大量同音反复和倚音装饰,使音响效果生动形象。

教学中,用曲谱分析带领学生理解音乐要素,将抽象的音乐具体化,使“聆听”获得的音乐感觉能够感动自身、丰富思想,从而感受到“精神”的愉悦感。音乐教学的积极引导让学生能够积累更多的音乐要素素材,进而听懂更多的有意义的音乐作品,让自身的审美体验更加丰富多彩。在教师分析完音乐内容后,进而可以创造音乐教学活动“学以致用,温故知新”。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两个犹太人——胖子和瘦子》相对应的“音乐要素表现音乐的内容,同时回忆曾经曲目中的应用,并创造新的环境进行使用”的表格,如下表所示。

音乐要素 间歇的节奏突然的重音减缓的速度 倚音装饰 同音反复本曲形象 胖犹太人 胖犹太人 胖犹太人 瘦犹太人 瘦犹太人创造形象 喘气的带劲感……内心突然激动,受到刺激……情绪逐渐失落;声音逐渐消失……磕磕绊绊的状态;绚丽多姿的舞步……欢乐感;强调某件事物……回忆形象《船工号子》中 间部分的“呦呵”声……《伏尔加船夫曲》船夫内心的反抗……《沃尔塔瓦河》冲出峡谷,流向远方……蒙古族民歌短调《银杯》……《沃尔塔瓦河》狩猎主题……

五、结合教学反思总结生命教育理念融进音乐教育

笔者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初中音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一些感悟。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在课程建构中要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以关爱生命、感恩自然、追求生命的意义为核心。生命的个体形式是具体的、独特的、丰富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别于其他生命个体的天赋、兴趣和爱好。笔者所遇到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他们有思想,有情感,他们都有可能创造各种各样的精彩。

以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欣赏课教学为例,这是一首交响音画作品,学生第一遍完整聆听。笔者提问学生:“你们听到了什么?”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能回答出有一段旋律(“漫步”主题)反复出现,中间的各个片段学生聆听过后忘记了。于是,笔者便分段让学生再次聆听。为了避免枯燥,笔者利用了很多形式引导学生欣赏,例如出示一个动漫人物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比四幅图画让学生选择符合音乐意境的一幅;观看一段小短片来创造音乐剧情……笔者在学生的回答中感受到每个生命体奇特的感受,他们在抽象的音乐中散发着属于他们自己的魅力。

音乐课教学通过理性的指导、音乐元素的分析,让那些想象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能有方向地模仿并理解这些抽象的审美体验,也能在审美教育中感受抽象音乐的奇妙,进而激发更多生命体创造生命光彩的可能性。笔者认为音乐课真正的意义在于让每个生命体都能体验抽象的魅力。

猜你喜欢
感性舞蹈美的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冰上舞蹈搭档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我和舞蹈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