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婷梅
摘 要:文章通过对比分析“十三五”以来广西及其接壤、邻近的琼黔滇湘四省科技创新的主要指标,总结了在“十四五”期间琼黔滇湘四省科技创新发展要点与目标,进而为广西在“十四五”期间的科技创新发展提出“一个中心、六个任务、九大工程、五个倍增”的工作方向与建议。
关键词:“十四五”;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广西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1.08
“十四五”时期,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享受着现代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另一方面面临着在时代大潮中因创新步伐缓慢而导致落伍掉队的挑战。在当前“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的逼人态势下,广西必须按照“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做好广西“十四五”科技发展的谋篇布局。海南、贵州、云南、湖南(简称“琼黔滇湘”)四省作为与广西接壤、相邻的省份,“十三五”期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为此,笔者选取了琼黔滇湘四省为对标对象,对“十三五”期间广西与琼黔滇湘四省科技创新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梳理了琼黔滇湘四省科技创新发展要点,并在借鉴对标省的基础上,结合广西实际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广西科技创新发展的要点和方向。
一、“十三五”期间广西与琼黔滇湘四省科技创新的主要指标对比分析
(一)广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逐年提高,科技创新产出水平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始终处于全国前列
“十三五”时期,广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提升。据《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显示,广西的综合科技创新水平2015—2018年虽始终排在全国第25位,但指数在逐年提升,2018年达到48.29%,较2015年增加了4.53%,特别是科技创新产出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较快。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大幅提升,指数在全国排名第23位,较2015年上升7位,其涵盖的三级指标中,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系数发展最快,位列全国第18位,较2015年上升10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万元生产总值技术国际收入位次均有所上升,分别上升2位、2位和1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始终处于全国前列,2018年指数达67.5%,在全国排名第11位,其涵盖的三级指标中,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均位列全国前15位。
(二)广西、贵州和云南科技创新水平大致处于同一梯隊,海南略逊一筹,湖南略高一筹
从科技创新投入看,广西R&D经费投入强度仅略高于海南,低于贵州、云南和湖南。湖南、贵州高度重视R&D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力资源投入,2019年两省R&D经费投入年均增长分别为20%、19%,R&D经费投入强度分别达到1.98%、0.86%,广西2019年R&D经费投入强度为0.79%,仅略高于海南。
从科技创新产出看,广西大部分指标高于贵州、云南和海南,仅低于湖南。2020年,广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803家,低于湖南(8621家),高于贵州、云南和海南;2019年,广西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60件,高于贵州(3.10件)、云南(2.85件)和海南(3.30件),湖南最高,达到6.77件。在技术成果交易方面,2019年广西技术交易总额达到394.28亿元,低于湖南(834.40亿元)和贵州(626.10亿元),高于海南(80.10亿元)和云南(297.70亿元)。
二、“十四五”时期琼黔滇湘四省科技创新发展要点
“十四五”时期,国家对科技创新高度重视,始终坚持将创新放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1],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各省立足科技创新基础与优势,围绕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展开系统谋划与部署,海南建设“一省两市三高地”区域创新格局,贵州建设开放式创新体系,云南打造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湖南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七大计划”,纷纷围绕特色产业培育、平台布局、人才引进培养、开放创新等方面作出前瞻性布局。
(一)海南省以超常规手段打一场科技翻身仗,基本建成“一省两市三高地”区域创新格局
“十四五”时期,海南省提出要打一场科技翻身仗,着眼于国家战略、科技前沿、地方急需等,基本建成“一省两市三高地”区域创新格局,即争取创建科技创新示范省,重点打造海口、三亚两座科技创新城市,打造南繁、深海、航天三大科技创新高地,以科技创新支撑引领海南自由贸易港高质量、高标准建设。
1.“十四五”时期海南省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
到2025年,南繁、深海、航天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实现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34%、投入比重达1.6%等,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2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力争进入创新型省份的队伍。[2]
2.“十四五”时期海南省科技创新的工作要点
围绕三大高地布局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打造南繁、深海、航天三大科技创新高地,举三亚全市之力推动崖州湾国家实验室落地,培育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全国深海科技基地、成果孵化转化基地和航天重大产业基地,聚力打造崖州湾深海科技城、南繁科技城、文昌国际航天城、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
推进特色领域科技创新。聚焦若干热带特有疾病的攻克研究,重大新药创制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基地的建设;积极推动重点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先导试验区建设;开拓多种“智慧海南”应用场景,在教育、医疗、应急等领域中成为全国领跑者。
健全科技创新支撑体系。全力实施聚才引智工程、高新技术企业扩容提速工程、科研院所能力提升工程。
加快科技创新对外开放合作。促进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先试示范区联动发展,推动建设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探索建设国际离岸创新创业示范区,支持设立离岸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海南)。
(二)贵州省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十四五”时期,贵州省提出要坚持以大数据为引领实施区域科技创新战略,走差异化发展、突出特色的创新道路,坚持开放式创新、集聚资源,坚持市场化导向、激发活力,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3]
1.“十四五”时期贵州省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
到2025年,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整体实力,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与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分别跻身全国前20位和前15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实现年均增速12%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实现年均增速15%左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500家以上,基本形成开放式创新局面,探索一批以关键技术、拳头产品、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十四五”时期贵州省科技创新的工作要点
集中力量发展四大特色产业。协同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重点围绕大数据、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煤炭高端化智能化、喀斯特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开展技术集中攻关、联合攻关,在部分领域和行业形成先发优势。
全力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基地。推动贵州科学城、花溪大学联动发展,将区域内科研机构纳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单位,推进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建设,促进创新资源相互流动,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技术汇集区和技术输出区;大力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实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扶持行动。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深入开展科技项目和人才项目“1+1”协同资助试点;深入实施重点人才和团队引进“123”计划,且不断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激励机制,促进科技人才向基层流动。
(三)云南省大力推进创新型云南建设,打造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
“十四五”时期,云南省提出开启创新型云南建设新征程,充分发挥创新在现代化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教兴滇战略、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加快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策源地和创新中心。
1.“十四五”时期云南省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
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达525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6.7%,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9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500家,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达130亿元,知识产权(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打造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4]
2.“十四五”时期云南省科技创新的工作要点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高水平建设云南实验室。争创合金铝、稀贵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种业等领域的高水平实验室,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中心等落地实施,打造领先科技力量;支持建设滇中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入推进玉溪国家创新型城市、临沧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科技入滇”升级版,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快建成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
实施“三倍增”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创新主体。大力推动领军企业、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三倍增”行动计划,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综合性、高水平、国际化的一流科研院所。
实施“智汇云南”计划,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和“智汇云南”计划,支持各类创新主体、智库等与国外同行加强联系,以资源交互、信息共享、技术示范和人才培养为基础,密切合作,形成长期、稳定的沟通交流渠道。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转变为创新服务,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成立政府—企业基础研究联合基金。
(四)湖南省着力推进“七大计划”,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十四五”时期,湖南省提出要坚持以创新引领,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和坚持“四个面向”,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进“七大计划”,全面增强创新驱动力,塑造发展新优势,着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1.“十四五”时期湖南省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
到2025年,湖南省创新综合实力排名跻身全国前十,R&D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达到12%以上,每万人口高价值發明专利拥有量达4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1%,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13000家,力争建成各类新型研发机构400家以上,实现经济成效更好、创新能力更强、创新生态更优的湖南新篇章。
2.“十四五”时期湖南省科技创新的工作要点
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聚焦于工程机械领域、轨道交通领域、航空航天领域、电子信息领域和新材料领域等,滚动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清单和进口替代清单,开展关联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实施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聚焦量子科学、合成生物、大数据等可能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布局核心技术研发。
实施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计划,大力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打造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领军企业,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实施人才引聚工程。到2025年,在重点领域引进培育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团队50个、创新创业人才500名。
实施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加强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湘江新区的两区建设,争取打造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增强创新服务能力。
实施创新生态优化计划,优化科技规划和计划执行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湖南模式,打造一流创新环境。
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创新转化利益分配机制,支持探索设立并运营科创天使投资母基金,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撑,提高本地成果转化率。
三、“十四五”时期广西科技创新发展重点方向建议
面向“十四五”,广西应按照起步要提速、开局要争先的要求,高标准高起点谋划“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坚持创新在自治区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自治区发展的战略支撑,围绕创新型广西建设,不断放大特色、发挥优势、补齐短板,充分借鉴周边省份科技创新发展经验和方向,推进“一个中心、六个任务、九大工程、五个倍增”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支撑。[5]
(一)建设“一个中心”
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新机遇,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主要包括创新资源配置、联合创新、科技服务、人文交流等领域,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创新中心。推进中国—东盟科技创新合作,打造一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和双边科技园区,推进东盟十国创新中心建设,全力打造中国—东盟科技城,力争每个行业领域建成1个以上区域性创新中心。打造中国—东盟技术转移转化基地和大孵化载体,重点建好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布局建设中国—东盟技术成果转化中心、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离岸孵化器等平台。加强中国—东盟科技人文交流,加快筹建中国—东盟联合大学等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重点领域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中国—东盟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基地等。
(二)实施“六大任务”
坚持问题导向、高位谋划、区域个性、统筹安排四大原则,聚焦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创新、高质量科技供给、高水平开放创新合作、高水平创新主体培育、高层次人才集聚、高效能创新环境营造等层面,谋划实施“六大任务”,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在广西发展全局中的支撑作用。
1.打造三大科技创新高地,进一步强化绿色化工新材料、机械、装备制造等九大优势产业集群的技术攻关和产品创新,主动布局数字技术、高端装备及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六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三大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2.打造三大创新引领平台,布局一批研发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重大产业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广西实验室、广西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国—东盟科技城三大创新平台,高质量发展高新区,高水平建设国家级试验示范区。
3.培育三大企业创新主体,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和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增加研发创新投入,实现企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4.引进培育3类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桂战略,以引进培育高水平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高技能人才三类高层次人才为主,建立人才结构合理、引进培育方式完善、用才留才机制健全的人才发展体系。
5.推进区域开放创新合作,面向东盟等“一带一路”国家促进“南向”提效,聚焦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化“北联”合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加快“东融”步伐,依托西部地区地缘和后发优势拓展“西合”渠道,构建“南向、北联、东融、西合”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6.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以放权赋能、松绑除障、激发活力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科技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激发自治区科技创新活力和创造力。
(三)实施“九大工程”
围绕广西“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最迫切、最重要的环节,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蛙跳”产业培育工程、科技自立自强工程、科技惠民工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升工程、区域创新提升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工程、东盟科技开放合作工程等九大科技创新工程,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蓄能。
(四)实现“五个倍增”
到2025年,广西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科技创新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区域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力争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实现“五个倍增”,即R&D研发投入强度倍增,达到1.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达到56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R&D活动的企业数量倍增,达到1500家;国家级高层次创新人才数量倍增,达到200人;技术合同成交额(输出额+吸纳额)倍增,达到900亿元,创新型广西建设取得重大突破。[6]
参考文献:
[1] 万劲波.完善国家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的重点任务[J].国家治理,2021(Z4):40-45.
[2] 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厅.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EB/OL].(2021-06-04)[2022-01-08].https://www.hainan.gov.cn/hainan/szfbgtwj/202106/d91bd9d89819438ea689d3a6d96fc99f.shtml.
[3] 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提升!贵州: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推动科技创新[J].大众科学,2021(02):64.
[4] 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云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EB/OL].(2021-09-22)[2022-01-08].http://www.yn.gov.cn/zwgk/zfxxgkpt/fdzdgknr/ghxx/zxgh/202109/t20210928_228771.html.
[5] 陈海砚.科技成果转化切忌吹泡沫[J].中关村,2021(01):81.
[6] 广西财政厅课题组.“十四五”时期财政支持广西创新驱动再提速的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20(24):4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