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志琴 陈俊 周伟
摘 要:深圳体育产业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变迁,呈现出酝酿萌芽期、初步形成期、快速扩张期与全面提升期4个发展阶段。深圳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快速提升发展速度,大幅提高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逐步丰富产品供给;加强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完善产业体系;吸引职业俱乐部落户,持续举办高端体育赛事。我国城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做好4个方面的工作: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把握居民体育消费发展趋势,坚持体育产业绿色发展道路,重视当地体育文化的活态传承。
关键词:深圳;体育产业;经验;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2.01.04
体育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是城市创造力与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在城市竞争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构成了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目前,相对西方发达城市体育产业而言,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总体上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不健全、产业布局不均衡、产业技术滞后等现实问题。与此同时,深圳体育产业在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经过短暂的几十年的时间,取得了较大成就,为体育产业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为推动城市体育产业迅速崛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使体育产业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典范。从10多年前深圳首次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展现出慷慨激昂的城市活力,到如今建设国际著名体育城市,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深圳将体育产业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深圳体育产业的发展与城市自身改革变迁、人民幸福息息相关,助推城市体育的世界影响力日益提升。
一、深圳体育产业发展的历程回顾
1980年,深圳开始建设经济特区,体育产业也随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回顾过去40多年,深圳体育产业总体经历了如下4个发展阶段。
(一)酝酿萌芽期(1980—1992年)
1980—1992年,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初创时期,大体经历了1980—1984年的“改革开局”与1985—1992年的“对传统体制进行重点突破”两大关键性历史变迁[1]。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锋,以“杀出一条血路”的拼搏创新斗志,进行了经济体制、基层管理、体育活动等有关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创新与变革。这一阶段,深圳坚持“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的基本原则,发挥技术、管理、知识、对外开放窗口作用的深刻影响。[2]就体育产业发展而言,在这一经济外向型发展模式的带动下,深圳对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制等内容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圳体育产业赞助方面,受到城市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这一阶段诸多外商投资企业与本土大中型企业开始对体育活动实施赞助,拓展了体育产业的经费来源。这极大地促进了深圳逐步实现从体育活动的事业福利性质向产业经营性质的转变,体育文化产业开始萌生,体育经营化趋势出现。比如,各类体育场馆开始交给企业运营管理,城市实行企业自负盈亏的探索;建立体育俱樂部,由企业冠名出资,保障对运动员、教练员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体育用品制造工厂与体育用品销售服务商店相继诞生。
在这一阶段,体育运动与经济发展的联姻构成了深圳特区变革的一大重要趋势[3],深圳体育产业市场的蓬勃发展格外引人注目。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相关的体育产品与体育服务主要由体育行政部门与体育事业单位实行“包揽”供给,“体育”与“政治”之间存在高度的“领域重合”,体育产业市场处于付诸阙如的尴尬状态。深圳是国内最早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主要“试验场”与对外开放的“实践窗口”。世界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为深圳特区体育产业萌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与创新启示。由于大量外商的不断涌入,多元化的体育休闲需求迅速增加,体育旅游市场应运而生。各类桌球城、健身房、赛马场、跑马场等加速崛起,而且度假区、宾馆酒店、旅游景区等都配备了体育设施与专人服务,从而满足了各类游客的体育旅游需要。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深圳初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体育消费市场,日渐兴盛的体育消费市场衍生出众多的体育产业业态,促成了体育产业发展的最初萌芽。
(二)初步形成期(1993—2010年)
1992年,以市场经济取向为核心目标的经济体制转轨全面开启,深圳改革开放也随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奠定了体育产业初步发展的基础。在体育产业体制改革方面,1999年,深圳颁布的《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若干规定》,成为我国第一部促进全民健身的地方法规文件。2003年8月,深圳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是深圳建市后出台的首份针对体育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引领了深圳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意见》提出,要将深圳打造成为与国际化城市相适应的体育强市,建设的具体目标为一流的体育人才、体育设施、体育环境、赛事资源、体育产业和体育科研。[4]随后,为了尽快活跃深圳体育产业市场,深圳市体育局专门成立了体育经纪专业委员会,为促进体育产业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改革方面,2006年7月,《深圳市市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深圳市事业单位改革人员分流安置办法》《深圳市事业单位转企社会保险有关问题实施办法》的印发,意味着深圳市已在事业单位改革方面发力,并将深圳体育场、深圳体育馆、深圳游泳跳水馆、深圳网球俱乐部及深圳体育局主管主办的《体育大观》杂志社等单位列入首批124家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单位的名单。[5]
这一阶段,体育产业要素市场逐渐形成。据初步统计,深圳从1999年到2004年的5年间,投资体育场馆(地)设施建设的财政资金达到21亿元。到2006年10月,深圳市体育场馆达到30个,全民健身路径共有715条,体育场地共计6760个,总占地面积达2964万平方米,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3.35平方米,比全国标准要多出两倍多。2006年4月,深圳获批国家体育总局授予的首个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这进一步促进了深圳体育产业的形成。2007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申办成功,带动了深圳一系列体育场馆(地)资源要素的形成,大学城体育中心、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快速扩张期(2011—2018年)
随着2011年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举办,体育产业在深圳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此外,深圳集中制定了一系列加快体育体制改革与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使体育产业成为深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体育产业进入快速扩张期。比如,2015年,深圳市开始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促进全民健身条例》,从全民运动休闲活动、体育器材设施配备、体育伤害事故法律责任认定等方面为体育产业快速扩张奠定了基础;《深圳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深圳建设成为全国体育改革发展的示范市、符合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特质和市民多元化体育需求的体育强市;2016年,《深圳市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与《深圳市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颁布,构建了体育产业“1+7”组合政策体系,并每年划拨2亿元的专项资金支持体育产业快速扩张;2016—2017年,《深圳市足球振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深圳市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2050年)》等足球运动项目发展文件陆续颁布,为深圳市足球产业快速振兴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随着产业政策落实、社会资金投入、高新科技助力、市场环境支持,深圳体育产业迅速发展,深圳体育产业规模与效益迅速增加。比如,以腾讯体育直播、佳兆业文体科技集团、弘金地体育公司、纵横四海航海俱乐部等企业不断加强社会专项资金投入,凸显市场主体功能,这既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直接收益,也促进了相关行业的发展;深圳的好家庭集团、喜得胜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努力加强对产业的科技赋能,在国内外体育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在无人机领域深圳已经发展为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领先者。这有效促进了深圳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产生的经济带动效应十分显著;中超联赛、中国乒乓球公开赛、沃尔沃中国公开赛各类大型体育竞赛活动,每年到现场观赛的消费者已经超过百万人次。这些赛事带动了娱乐休闲、旅游度假、文化创意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极大地促进了深圳体育产业的发展。
(四)全面提升期(2019年至今)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鼓励深圳开展国际体育竞赛活动,打造国家队运动项目训练基地,举办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并将其作为城市社区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的试点城市。该文件的发布,为未来深圳体育产业的发展制定了新目标,确定了新方向,开启了深圳体育产业全面提升的新时期。2020年初,深圳市制定了《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为深圳体育产业总体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值到2020年的目标为12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到2025年占到全市总GDP的2.8%。到2035年,将深圳打造成为全国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和国际著名的体育城市,体育创新能力与体育綜合竞争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2050年,深圳力求进入全球体育产业高度发达的城市之列,跻身国际体育示范城市。
随着进入全面提升时期,2019年,深圳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产业产值超过6000亿元,体育产业对城市发展的贡献逐渐凸显;2020年,深圳全市人均体育消费为3175.35元,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也超过了欧美发展国家人均体育消费300美元的标准。
二、深圳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
深圳体育产业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变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探索出城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道路。
(一)快速提升发展速度,大幅提高产业规模
伴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经济的腾飞,深圳体育产业规模得到大幅提高,尤其是2014—2020年,深圳体育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从2014年开始,深圳体育产业总规模的增速一直保持在20%左右。根据《2020年度深圳市居民体育消费报告》显示,2020年,深圳市体育产业总规模为1062.27亿元,其增加值为418.97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在城市GDP中的占比达到了1.5%,为建设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
(二)不断扩大市场主体,逐步丰富产品供给
深圳发挥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在体育产业链条上打造出深圳的朝向集团有限公司、好家庭实业有限公司、喜德盛自行车有限公司、中航健身康体有限公司、观澜湖高尔夫球会、领先康体实业有限公司、博德维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各类知名体育科技品牌企业。市场主体的扩大,促进了产品供给尤其是体育赛事表演产品与服务的日益丰富。据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深圳市拥有大型体育场馆共计58个,在引进系列国际高端赛事的同时,深圳注重培育本土特色赛事,是国内仅有的能举办海陆空3类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举办的各类大型体育比赛已经超过500场,其中国际体育大赛超过30场,体育竞赛表演产业链条不断夯实。
(三)加强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
深圳在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始终坚持发挥市场在体育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产业融合发展,初步形成了相对齐全的体育产业门类,突出“体育+科技”“体育+文化”“体育+旅游”“体育+商业”等地方特色,基本形成了现代体育产业体系。例如,深圳横岗片区致力于打造一站式运动休闲购物中心,撬动资源要素聚集,引领居民消费,在深铁汇里坚持“运动+家庭”理念,打造集购物休闲、运动社交、亲子互动、娱乐度假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体育公园+购物中心”体育服务综合体;深圳大运中心以体育产业功能为核心,全方位融合体育赛事表演、文化演艺活动、文化教育培训、智慧文体产品等内容,为深圳文体资产的增值创造了多元化与系统化的解决路径。目前,深圳每年举办的国内外重大文化体育活动超过500场,培育出本土的中国杯帆船赛与深圳国际马拉松等体育赛事IP,成为我国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典范。
(四)吸引职业俱乐部落户,持续举办高端体育赛事
深圳通过打造我国职业体育发展高地,吸引职业体育俱乐部进驻,举办各类高端体育赛事。目前,深圳职业体育俱乐部种类与数量均位于全国最前列,职业体育俱乐部数量达到18家,包括新世纪篮球俱乐部、深圳中塞女排俱乐部、山花网球俱乐部、深圳昆仑决体育俱乐部、南岭铁狼足球俱乐部、深大乒乓球超级俱乐部、深圳昆仑鸿星冰球俱乐部等众多高端职业俱乐部,涵盖了国家的所有职业赛事项目。此外,深圳通过举办各类体育重大赛事,营造出“周周有赛事,月月有高潮,年年有突破”的良好赛事氛围。例如,足球赛事有中国足球甲级联赛与乙级联赛、中国之队国际足球赛、2018年足球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国际足球冠军杯中国赛深圳站、香港贺岁杯足球赛等,篮球赛事有国际男篮对抗赛深圳站、CBA常规赛与季后赛、FIBA斯坦科维奇杯洲际篮球赛等,排球赛事有中国超级联赛全明星赛、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全国沙滩巡回赛深圳站等。
三、促进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
我国城市体育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国家鼓励各地建设体育消费示范城市、世界体育名城、全球知名体育城市等,以此促进城市体育产业发展。体育产业是体育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我国城市体育产业亟须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城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亟须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保障。
1.要不断夯实体育产业在地方政府工作中的战略地位,注重体育产业的政策制定和规划实施,尽量发挥体育产业在城市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的重要价值,营造良性产业发展环境。
2.加快构建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地方标准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的工作流程,研究制定契合当地实际发展需要的体育行业标准与规范。
3.明确当地体育行业协会的职能定位,制定体育行业协会行为准则,增强体育协会专业服务意识,引导体育产业更加规范与健康地发展。
4.提升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加快体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改革步伐,注重体育理论与产业实践的结合,鼓励体育产业人才持续学習,提高体育产业人才的综合素养。
5.加强对体育产业的监管,健全体育产业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注重线上线下结合、动态化与数字化的监管,杜绝各类违法乱纪行为。
(二)把握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发展趋势
体育消费是助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引领体育经济增长的动力引擎。[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居民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恩格尔系数随之出现长期下降态势。到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经降低到29.2%。城市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必然引起消费结构的转变,进而对体育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体育产业全产业链从以规模速度提升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转变,体育产品与服务从物质型消费向体验型和参与型消费过渡,进而满足城市居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当前,我国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提挡升级,尤其是处于互联网普及带来的数字消费模式深刻变革时期,个性化、多元化、社交化、品质化、在线化等成为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发展的主要趋势。因此,我国城市体育产业运营主体要深刻认识城市居民体育消费升级的时代背景,把握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主流趋势,进而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三)坚持体育产业绿色发展道路
绿色发展是保障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绿色发展为我国体育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新方向。[7]城市是我国体育产业先行发展的地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过程必须凸显绿色发展的主要特征,始终坚持体育产业绿色发展道路。首先,要明确绿色体育产业的概念,完善相关的标准,严厉打击目前市场中出现的虚假概念宣传,以防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恶劣现象;其次,要建立健全体育产业绿色发展的信息披露与违规防范机制,从而减少体育市场经营者、消费者及监管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保障体育市场消费者与监管者能够全面有效地进行反馈与监督;最后,建立体育产业绿色发展的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通过激励机制激发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形成对市场的正向引导,通过约束机制对失信体育企业实施限制,甚至禁止其进入市场。
(四)重视城市体育文化的活态传承
“文化强国”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提升国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战略。体育是人类社会文化传承赓续的有效载体,是历史文化活化迭代的实践路径。文化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是城市体育产业内核系统形成的关键要素,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营养源。[8]一方面,要加大对城市本土体育文化的深度挖掘、合理保护与广泛宣传,通过编制体育文化档案,建设体育文化博物馆等方式,建立健全体育文化长效保护机制;鼓励城市特色体育文化发展,运用现代化的“打开方式”讲好城市体育故事,传承城市体育精神。另一方面,要加快城市体育产业国际化发展进程,以“国际体育博览会”“城市文化大讲堂”“世界体育文化节”“国际论坛”等民间交流方式,推动城市体育文化的传播,通过体育产业“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战略,促进城市体育文化的国际交流,逐步提高中国城市体育的国际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樊纲.中国经济特区研究——昨天和明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55-69.
[2] 李克华,马世裕.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体育经营管理情况的调查[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5(02):93-96,112.
[3] 曹湘君,韩凤琴,潘志琛,等.深圳特区体育现状、特点及其发展模式研究[J].体育科学,1993,13(05):4-7,92.
[4] 陈强,吴吉,刘荻.深圳——体育强市不是梦[N].深圳商报,2003-09-14(B06).
[5] 周良君,谭建湘.深圳市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体制改革的现状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02):17-20.
[6] 刘冬磊,王子朴,刘朝霞.经济转型背景下扩大体育消费的动因剖释、发展趋向与路径优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0,46(06):80-85.
[7] 侯雪婷.我国体育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20(03):99-104.
[8] 薛昭铭,刘东升,马德浩.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动力机制模型建构与现实考察[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9(02):1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