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芳,林 琳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门诊综合治疗室,湖南 长沙 410000
静脉采血是临床检验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门诊采血工作量大、采血风险高,隐患较大,极易引起护患纠纷。因此,在静脉采血过程中需给予针对性管理措施,以降低护理风险与护患纠纷发生率[1-2]。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是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针对风险采取针对性预防和处理措施,以此降低或消除风险事件的发生,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模式。相关研究显示,加强门诊静脉采血风险管理,可显著提升护理质量,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降低预防护患纠纷发生率,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3]。本文就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择2020年4—7月240例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门诊综合治疗室静脉采血的患者作为参照组,选择2020年8—10月240例在医院门诊综合治疗室静脉采血的患者作为管理组。参照组中男145例,女95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5.62±11.02)岁。管理组中男146例,女94例,年龄18~58岁,平均年龄(34.82±10.97)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具有可比性。入选标准[4]:(1)均知情同意。(2)患者资料完整可靠。(3)患者检查均无任何禁忌证。排除标准[5]:(1)心肺功能不全,肾、肝、肺等器官具有重大病症。(2)凝血功能异常。(3)具有过敏体质、精神异常。
参照组采取常规管理,以检验项目为依据,向患者讲解有关采血方式、目的以及意义,在采血后对患者饮食进行指导等。管理组采取护理风险管理,方式如下。(1)风险识别管理。组建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小组成员主要由5~6人组成,选取临床经验丰富、职称较高的护理人员担任小组组长,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培训有关护理风险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等。小组成员实施调研与讨论门诊静脉采血人次、环境及操作等,并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①管理风险因素。欠缺完善的管理制度,医院门诊无相应静脉采血突发事件应急措施、静脉采血不良事件应急预案以及相应的急救设备,未有专业监管人员,未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落实工作,护理人员未定时实施考核以及未进行相应的突发事件培训,造成护理人员面对突发事件时,缺乏一定处理事件能力,易引医患纠纷。②工作人员因素。因护理人员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较为浅薄等以及不合理摆放器皿造成自身手部污染、划伤;责任心不强、注意力不集中,在采血时与他人聊天,造成采血穿刺时未能一次成功;因实践技能不佳,极易造成反复穿刺,导致患者发生局部出血、发绀等,易发生样本溶血,影响检验结果;对患者存在的问题不重视,解释缺乏耐心,回答较为简单、生硬,极易引起患者不满,引起医患纠纷。③患者因素。部分患者存在晕血、晕针等不良反应,在采血后按压时间不准确、按压方式不正确以及按压部位错误等,均会引发淤血、红肿等不良反应。④环境因素。采血前未做好准备,采血室内环境杂乱,且未符合要求等,在采血过程中极易出现突发事件。(2)风险管理方案。①完善制度。应按照工作职责依次排列,明确护理人员个人职责。定期召开有关风险安全会议,护理人员反馈采血过程中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深入探讨与完善类似风险事件处理方案,预防潜在问题发生。设定奖惩制度,针对护理人员工作情况给予奖励与惩罚,以此增强风险管理制度执行、监督力度。在采血过程中,护理人员需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例如职业暴露处理、查对等制度,对相应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进行总结、分析,以保障患者静脉采血安全、有序进行。②提升护理人员专业素养。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技能操作、理论知识水平,提升实际采血操作熟练度,以提升处理、解决不良事件与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并将职业风险、锐器伤防护以及标准预防方式等内容结合临床实际案例,实施规范授课,以增加护理人员职业防护知识。加强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以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使其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便更好地为患者服务。③环境管理。设定通俗易懂的提示、标牌,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不断改善科室硬件设施、设备,对采血室、采血器具合理选择,并适当增加等候桌椅数量。充分准备采血所用物品。在采血时应严格遵照无菌操作原则,并核对条形码编号。 ④优化门诊采血流程。静脉采血是临床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门诊每天会接待大量实施静脉采血患者,每位患者采血检验项目不尽相同,极易发生护理差错。故门诊采血室需固定1名护理人员将患者试管条形码进行粘贴,并仔细核对患者信息和检验项目,同时依据相关要求逐一将条形码贴在试管上,随后交给患者,患者持管至采血处采血。采血护理人员需再次对患者信息进行核对,确认无误后进行采血操作。在采血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面色,以降低晕血、晕针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采血后需主动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指导其正确按压棉签的方式、时间等,详细告知患者采血后相关注意事项,以免皮肤发生青肿、淤血。
统计两组患者采血过程中护理风险发生情况,其中包括低血糖、漏检、皮下淤血和晕针等。使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分析,量表包括护理人员服务态度、采血环境和采血技术等,总分为0~100分,0~60分为不满意,61~80分为满意,81~100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00%。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管理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3.75%,低于参照组的1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
管理组满意度97.92%,高于参照组的77.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也随之上升,如何有效提升门诊采血室工作质量和效率一直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6]。门诊采血操作中,护患之间相处时间较短但要求高,大部分患者在采血前对护理人员存在不信任的心理,认为护理人员采血技术不佳,这会极大程度上增加患者在采血时晕针、晕血等风险[7]。若采血工作操作不当,极易引发护患纠纷,影响医院在社会上的形象。因此,加强门诊采血室护理管理质量至关重要。
护理风险管理是一种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已在多个科室应用,尤其是在医院门诊[8-9]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护理风险管理措施中,针对患者在静脉采血中可能出现的护理风险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可提升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工作能力。通过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可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优化静脉采血流程,对静脉采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医护人员与相关科室进行全面协调。同时,以职业防护教育的形式,加强护理人员对风险事件的预测能力,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养等,能够有效避免传统采血环节工作人员造成的错误。这不仅完善了医院标本的信息化管理[10],也全面提升了医院管理水平以及智能化水平,促使患者获得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满意度。优化采血室环境管理,可有效避免感染、污染事件发生。制定危急处理方案,有利于医护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迅速处理问题[11]。江艳颜等[12]对500例门诊采血患者进行研究,与本文结果相似。本研究结果表明,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可显著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促使静脉采血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升。满意度主要是指一个人对一段关系质量的主观评价,这已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有效手段与改进护理工作的标准,能够真实地反映出患者对护理管理工作一系列服务的体验。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对比参照组满意度,管理组更高,表明在门诊静脉采血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显著提升患者舒适度,提高其满意度,对门诊采血患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对比常规管理,在门诊静脉采血过程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预防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患者更为满意,值得借鉴。但本文还存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样本数量少、研究时间短、文章未引用客观性指标等,故在今后研究中可进一步增加样本数,延长研究时间及引用客观性指标等,以深入研究护理风险管理在门诊静脉采血管理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