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娜,赵璀莹
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科,河南 开封 475000
脑梗死是老年患者多发脑血管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且有年轻化趋势,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脑卒中致残率高,多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且恢复期需长期卧床,肺功能、呼吸功能逐渐受到影响,并进一步影响患者康复,延长治疗时间。因此,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还应注重对肺功能的改善,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早期上肢康复训练是临床常用训练方式,本研究在常规训练基础上结合早期图文指导、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并针对性指导呼吸方法,以确保康复训练效果。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医院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以分析早期上肢功能训练的价值,报告如下。
选取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4月—2020年2月收治的75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其中37例行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另38例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结合早期上肢功能训练为观察组。对照组男18例,女19例,年龄57~72岁,平均年龄(64.63±3.27)岁,病程2.5~7.6个月,平均病程(5.03±1.08)个月。观察组男17例,女21例,年龄56~74岁,平均年龄(65.01±3.42)岁,病程2.1~7.9个月,平均病程(4.92±1.15)个月。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1)纳入标准:经CT检查、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且为恢复期,生命体征平稳,认知功能正常,可进行正常沟通,患者家属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肺部感染,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合并脑外伤或癫痫、智力低下。
1.3.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协助进行营养神经及其他治疗,指导按时用药,维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拍背、吸痰干预,进行常规健康宣教,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指导进行有氧康复运动,以慢走为主。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早期上肢功能训练。(1)通过图文指导促进理解早期上肢功能训练。评估患者病情恢复程度,根据实际情况制作简单易懂的PPT,图文并茂地讲解上肢功能训练方式及要点整理图文讲义,指导康复训练内容,促使患者了解康复训练的作用及意义,详细讲解上肢功能训练时的呼吸方式,包括缩唇呼吸法、腹式呼吸法等,使患者在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的同时结合呼吸功能训练。(2)结合上肢机器人进行功能训练。选择Armeo Spring上肢机器人协助训练,患者握住手柄,根据身高调节合适距离,进行肩关节外展、内收、屈伸训练,训练难度由简单到困难。首先进行一维训练,对腕关节、肩关节、肘关节进行单独训练。二维训练通过进行摘苹果、画图形等训练多个关节之间的协调性。最后进行三维训练,通过擦玻璃、射箭等高难度动作增加肢体活动范围。1次/d,30~45 min/次,每周训练5次。(3)为确保上肢康复训练顺利进行,在肢体训练前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指导。选择坐位,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口呈吹哨状,使气体较缓慢呼出。深吸气,指导吹灭蜡烛、吹起纸条,并不断增加蜡烛、纸条与嘴唇间距,提高训练难度。进行呼吸训练时康复师将手置于患者腹部,吸气时按压,给予一定阻力,增强患者腹部膈肌控制及收缩能力,呼气时给予一定压力,促使排出残余废气。重复训练3~4次/d,10 min/次。两组均于干预3个月后进行观察。
(1)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以Fugl-Meyer量表(FMA)进行评估,分值0~66分,分值与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成正比。(2)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包括最大呼气流量(P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3)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以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估,分值0~100分,分值与日常生活能力成正比。(4)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以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评估两组生活质量,分值~100分,分值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后两组患者FM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s) 分
表1 两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程度(±s) 分
组别观察组(n=38)对照组(n=37)t P 28.022 11.497<0.001<0.001 t P干预前21.67±3.55 22.02±3.72 0.417 0.678干预后49.88±5.09 32.71±4.26 15.821<0.001
干预后两组患者PEF、FEV1、FVC指标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情况(±s)
注:a表示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干预前观察组(n=38)对照组(n=37)PEF(L/s)FEV1(L)FVC(L)t P 3.85±0.72 3.97±0.68 0.742 0.461 2.04±0.43 2.10±0.46 0.584 0.561 2.57±0.41 2.66±0.38 0.985 0.328干预后观察组(n=38)对照组(n=37)t P 3.47±0.46a 2.95±0.57a 4.353<0.001 5.89±0.84a 4.63±0.79a 6.688<0.001 3.02±0.53a 2.59±0.48a 3.680<0.001
干预后两组ADL、WHOQOL-100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况(±s) 分
表3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生活质量情况(±s) 分
注:a表示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n=38)对照组(n=37)ADL WHOQOL-100 t P干预前42.54±4.19 43.06±4.41 0.524 0.602干预后68.03±5.27a 53.19±4.88a 12.645<0.001干预前56.34±5.21 57.16±5.43 0.667 0.507干预后79.62±6.53a 68.34±6.11a 7.720<0.001
脑卒中是脑血管多发疾病,伴有严重神经功能损伤,致残率高,由于患者恢复期需长期卧床,导致肺泡社区氧能力减弱,降低肺功能,对患者预后转归有不利影响,延长康复进程。常规护理及康复训练以有氧运动为主,在锻炼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同时注意改善患者肺功能,但总体效果有限。
在常规护理及有氧运动基础上,本研究结合早期上肢功能训练进行专项强化,进一步加强患者上肢功能及肺功能恢复。本研究通过图文指导明确患者肢体运动康复训练要点,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地解释康复训练的内容、作用及意义,患者易于接受。图文指导下的康复训练可结合患者情况制作PPT讲义,可操作性强,且具有可重复性、直观性,突破常规护理干预的局限性,明显提高康复训练效率及规范程度[1-2]。同时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采用上肢机器人协助训练,通过情景设置模拟游戏,改善常规康复训练的枯燥、乏味,由被动训练转换为患者主动训练,极大增强患者主动参与的能力及积极性。相关研究指出,在康复运动训练中添加游戏可明显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降低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3]。同时上肢机器人康复训练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循序渐进进行训练,通过一维、二维、三维难度的划分制订单关节功能训练、多关节协调性训练及活动范围扩大训练等,不断提高训练层次,加大训练难度,全面增强患者上肢力量及协调性,促进恢复[4-5]。有学者指出,上肢机器人辅助训练可改善患者上肢功能障碍,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6]。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上肢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通过上肢机器人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患者血液循环速度,对肺血液循环量、通气需求逐步增加,有助于改善肺功能[7]。同时为确保上肢康复训练顺利进行,训练前对患者进行呼吸功能训练指导,训练患者腹部膈肌控制及收缩能力,促进患者肺功能恢复。有报道表明,通过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有助于促进患者肺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8]。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上肢功能训练对改善患者肺功能有积极作用。其原因在于,本研究在进行早期上肢功能训练时通过图文指导,明确康复训练时呼吸要点,详细讲解缩唇呼吸法、腹式呼吸法等呼吸方法,结合康复训练时肺通气需求不断增加,可使上肢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对肺功能起到锻炼效果,因此早期上肢康复训练可改善肺功能。另外,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上肢康复训练可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早期上肢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可明显增强上肢运动功能,促进肺功能恢复,改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