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主旨 梳理文脉 关注审美

2022-01-21 20:39吴楠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脉主旨审美

吴楠

【摘   要】《白鹭》《珍珠鸟》《鸟的天堂》在主旨、文脉、审美等方面,存在诸多相通关联之处。教师可在单篇教学之外,设置阅读议题,引导学生开展群文阅读,从而更深刻地内化单篇教学成果,更透彻地领悟散文、感触文学、觉知真切的社会与人。

【关键词】散文;群文阅读;主旨;文脉;审美

《白鹭》《珍珠鸟》《鸟的天堂》被选入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分属不同的单元,但三篇散文在主旨、文脉、审美等方面,存在诸多相通关联之处。基于此,可在单篇教学之外,针对这些相通关联之处设置阅读议题,借助群文教学,让学生更深刻地内化单篇教学成果,更透彻地领悟散文、感触文学、觉知真切的社会与人,从而达到超越单篇的教学效果。

一、聚焦主旨:构建“世外桃源”

《白鹭》《珍珠鸟》《鸟的天堂》三篇散文皆出自名家之手。《白鹭》描写的对象是乡间生活的鸟儿。白鹭之美首先在于外形和色素,其次在于不同场景中的状态(水田钓鱼、枝头独立、空中低飞)。冯骥才的《珍珠鸟》则以珍珠鸟从怕人到信赖人的情感变化为叙事线索,把作者与鸟的情感交融描绘得微妙细腻。而《鸟的天堂》记叙了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不同景象,描写了榕树上群鸟活动的情景,展现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

王荣生认为,“散文教学,其核心在分享作者日常生活中感悟到的人生经验”“散文的关键点,不在所记叙、描述的客体,而在记叙、描述中所灌注的作者思想、感情”。细读《白鹭》,不难发现,描写的重点在于三个乡间生活的场景。白鹭在清水田里“站着钓鱼”,和宁静悠闲的乡间生活融为一体,呈现一派和谐的自然风光。在作者营造的“世外桃源”一般的乡间,因其自由、闲适,即便弱小如白鹭,也能于清晨“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到了黄昏则空中低飞,清澄自得。诗人出身、留日归来、创作出划时代的诗作《女神》的郭沫若创作《白鹭》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身为共产党员,又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其精神苦闷可想而知。乡间正隐喻了一个自由自在、率性自然的空间,以白鹭点缀其间、安定自由的田园生活是其精神归宿。

“世外桃源”般的隐喻空间,也是解读《鸟的天堂》和《珍珠鸟》的切入点。那棵南国水上的大榕树在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枝繁叶茂,受到农民的庇护。所有的鸟欢快鸣叫,自由飞翔,活得自在潇洒。那正是“鸟的天堂”。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的社会,大革命失败后知识分子们更加苦闷,简直活在“人的地狱”,不敢发声,畏于“鸣叫”。无政府主义的忠实信仰者巴金精心营造的自由平等的“世外桃源”令人向往。与郭沫若、巴金营造的空间略有不同,《珍珠鸟》营造的空间更加封闭,就在作者家中。在这里,作者格外认真地观察着小鸟的一举一动,不去打扰它——“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珍珠鸟逐渐放下戒备之心,从怕人到信赖人。这信赖是如何产生的呢?源自冯骥才给予小珍珠鸟充分的尊重、自由和宽容。在作者的小家里,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推而广之,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文章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宽容和自由产生信赖具有时代意义。

文学是无功利的,它并不以满足人的物质诉求为要;文学又是功利性的,它总以其独特的方式参与生活、干预现实。朱光潜说:“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三位作者的文学创作并不止于用文字讲出一段故事、塑造一个形象,而在于构建一种情境,表达对人、对生存、对世界的独特思考,共同指向对体现自由、宽容、信赖的生存空间的执着追求。

二、梳理文脉:追寻作者的心灵踪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这告诉我们,写作是作家把内心的真情寄托在语言文字中的过程。文本解读就是对这一过程的逆向运作。叶圣陶指出,“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教师要带领学生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深入品味,触摸到作家独特的行文脉络,和作家一起进行审美世界的发现之旅。

《白鷺》《珍珠鸟》《鸟的天堂》都以平常的事与物作为文脉起点。《白鹭》从描写白鹭平常的外形入手,“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将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对绝代佳人的描写用到白鹭身上,突出白鹭身段和色素的适宜;《珍珠鸟》则写友人送来珍珠鸟后,作者用一大盆法国吊兰蒙盖在鸟笼上,“很少扒开垂蔓瞧他们”“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去惊动它们”,一切都和往日一样,仿佛什么也没发生;《鸟的天堂》更是起得平常,作者和朋友乘船向河中心移去,路过一株大榕树,只见枝叶茂密,“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子”。这正是三篇散文共同的特点——“当时只道是寻常”。

之后跟随精致的描摹,作家进入新的审美境界。《白鹭》在描写白鹭的外形后突然呈现它在乡间生活的三个场景:清水田中觅食捕鱼,一个“钓”字使其与清水田的宁静澄澈浑然一体;立于小树绝顶的白鹭淡然脱俗,“看起来像是不安稳”,让人为其提心吊胆,“而它却很悠然”;低飞在黄昏空中的白鹭灵动而富有生命力,虽是乡村偶见,却把作者向往的安定、恬美、淳朴的乡村生活展现出来了。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在审美异常中达到审美高潮——营造自由、悠然的美好境界,在革命激流中隐晦地借孤独而优美的乡间白鹭来表达自己的追求。《珍珠鸟》在行云流水的叙述中也是高潮迭起。“我”不好奇、不打扰,之后异常发生了——“忽然有一个更小的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尔后它的胆子越来越大:先是“只在笼子四周活动”,然后“落在我的书桌上”,逐渐“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更进一步“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直到“我”伏案写作时,它“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还“睡得好熟”!在作者真实细腻的描写中,读者感受到宽容和自由培育了信赖,信赖创造了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境界。结尾的审美余韵绵绵不绝。而在《鸟的天堂》中,巴金第一次路过大榕树的情景为文章第二部分刻画“鸟的天堂”做了铺垫,先写树,后写鸟,一静一动,对比强烈。即先出现“‘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这一异常,再出现文章的高潮:“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小鸟们欢快鸣叫,姿态万千,自由自在。当小船离去时,作者回顾留恋,文章余韵不绝。

由此可見,三篇散文有着共同的脉络:平常—异常—审美高潮—审美余韵。群文阅读有利于学生清晰把握散文的脉络,从而追寻作家的心灵踪迹,发掘文本深层的审美意蕴。

三、关注审美:物象的变异与改造

孙绍振在《文学性讲演录》中曾说:“散文家的才能,就是把诗人在概括、想象中作为累赘而无情地舍弃掉的,重新捡拾起来,纳入审美情趣之中,释放情感。”用审美想象对物象进行改造,这正是散文的审美内涵得以凸显的关键所在。细读三篇散文,会发现贯穿始终的是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运用。拟人会带来什么样的审美效果?它能把人的主观感受赋予其所见所闻的客观物象,形成气质独特、风格鲜明的审美意象,并借助文本意脉的贯通,形成一种审美境界。

《白鹭》一文中,看见白鹭在清水田里觅食,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用拟人手法将其看作在钓鱼,让学生联想到“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渔翁,忘情于山水,和谐而韵味十足。作者还使用拟人的写法,把喜欢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的白鹭人格化——处之泰然。教学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白鹭“钓鱼”“望哨”“低飞”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的画面,尝试给这些画面命名。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散文的意境美,体会作者传达的真情实感。《珍珠鸟》一文中,小珍珠鸟在冯骥才的笔下简直就像一个孩童,作者也多次称其为“小家伙”,运用文字为其精心描绘了一幅肖像画,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文中,珍珠鸟与作者日渐亲近,为此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声音、动作等方面想象作者与其逗趣的画面,感受作者如何付出真情去除了珍珠鸟的戒备之心,营造了值得信赖的关系,进而思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鸟的天堂》一文中,巴金通过点与面结合的描写方式把“鸟的天堂”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用拟人手法写一只画眉鸟“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这仿佛是众鸟的一个缩影。教学时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摹鸟儿们在大榕树里生活的场景,感受鸟儿的自由和幸福,进而有感情地朗读第12、13自然段,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三篇散文成功地引出读者内心强烈深切的感受,使描绘的物象渲染着色、改造变形。进行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领悟文本的审美内涵。

综上,单篇散文教学容易让学生陷入盲人摸象的阅读困境。群文阅读增加了可依托的文本资源,将单篇的表达主旨、文本脉络、审美意蕴置于一处,能让学生多一份超越物象、构建文体图式、看清行文主旨的可能。在群文阅读中,他们的阅读思维得以训练,鉴赏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荣维东.语文文本解读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2012.

(北京市东城区黑芝麻胡同小学   100010)

猜你喜欢
文脉主旨审美
主旨大意题
How to Find the Main Idea 如何找出主旨
丁酉年腊月十九黄州寿苏会
文脉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曹文轩说“文脉”
办手抄报
吃透材料 凸现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