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文本分析及其教学建议

2022-01-21 17:07米兆波
成长 2022年1期
关键词:部编版教材小说教学中学语文教学

米兆波

摘 要: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正是由于鲁迅思想的深刻性、超时代性导致鲁迅的文章难懂、难教,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懵懵懂懂,语文教师自身的一知半解,远不足以讲好鲁迅的文章,也无法挖掘鲁迅文章的深刻内涵。作为语文教师研究文本是重要教学能力,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现以部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鲁迅的小说《故乡》作为切入点,进行深度文本分析,针对《故乡》教学中常出现的教学问题提出相关教学建议。

关键词:鲁迅 《故乡》 小说教学 部编版教材 中学语文教学 《故乡》教学建议

1 引言

鲁迅的作品一直以来就备受语文教材编者的关注,关于鲁迅的作品是否应该编写在语文教材里的问题也在学术界颇有争议。钱理群教授曾说过,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以及《在酒楼上》、《孤独者》等,是最富有鲁迅气氛的小说。[1]可见要让中学生了解鲁迅并体悟鲁迅的小说文学风格必然要从《故乡》这篇课文入手。

在日本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权威专家藤井省三表示,《故乡》是被作为呼唤知识阶级主导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现代化符号来被阅读的。[2]也正说明了《故乡》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上世纪的旧中国,在如今其当代意义仍然是可以根据是时代的变化做出全新释义的,这也正是《故乡》一直存在于中学教材中的核心因素。

但是作为语文教师要如何将《故乡》的深层现代化含义挖掘出来,并让学生理解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尝试针对《故乡》的写作背景、小说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故乡》进行深度文本分析,以便于语文教师挖掘该篇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帮助语文教师学会更加透彻的理解鲁迅小说的方法,把握好鲁迅小说教学手段,助力中学语文教学,让鲁迅不再成为教师学生的共同难题。

2 《故乡》文本分析

《故乡》一文是鲁迅在1921年1月创作,《故乡》的首次发表是在《新青年》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后续收录在《呐喊》短篇小说集中。部编版教材的课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鲁迅全集》第一卷。鲁迅被称为“民族魂”,他的文章多有深邃的内涵与独特的思想深度。

2.1 《故乡》写作背景

《故乡》是鲁迅在1919年回到绍兴老家接自己的母亲去到北平的这一段真实经历为背景的,故乡日益残破的光景以及故乡的人民日渐凄苦的生活,这一系列变化,也是作者亲身经历、亲眼目睹的,面对这样的故乡,昔日故乡里的美好已然踪迹全无。自古文人游子回乡,均是歌颂故乡美好、表达思想之感,内心喜悦无以言表,但鲁迅的故乡却全然不同,全文一股压抑的气息弥漫,凄凉之感油然而生。

最初鲁迅对于《故乡》最初发表的杂志《新青年》的态度并不热情,其中缘由便是他对自己也没有太大的期望,是处于一种悲观主义的状态的。鲁迅在自己的文章中曾说到:《新青年》的编辑者却一来一回的催,催几回,我就做一篇,这里我必记得陈独秀先生,他是催促我做小说最着力的一个。[3]直到1917年,鲁迅的师门好友钱玄同坚持对他的鼓励和造访才促使鲁迅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全身心的投入到“战斗”中去,由此在这段时间鲁迅与钱玄同也结下了更为深厚的“战友情”,《故乡》的创作在鲁迅投入“战斗”之后,那么鲁迅写《故乡》的目的是什么呢?周作人在其书中提到:“鲁迅动手写小说,其主要目的还是在要推倒封建社会与其道德,只是这回因为便利上使用了白话罢了。他对于文学革命赞成是不成问题的,只觉得这不如与思想革命结合,便无多大意义”。[4]由此可见,《故鄉》的创作目的还得将它放在“推倒封建社会与其道德”的这样一个大框架里面去分析。

2.2 《故乡》小说主题研究

《故乡》是最能代表鲁迅小说风格的篇目之一,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而没有使用在五四时期最为流行的全知叙事视角,而第一人称叙事恰好是最能达到清晰地表现小说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以及对闰土、杨二嫂等人变化的原因做模糊处理,留给读者最大的想象空间,也将真正的思想主题隐藏起来,这也正是《故乡》难懂的原因,更是鲁迅难懂的根源。

《故乡》自发表以来就备受瞩目,对于其主题分析最具代表性的便可以分为以下两种,一是矛盾提出的“隔膜说”,二是林志浩所提出的“启蒙主义思想”。

关于“隔膜说”是矛盾最先在其文章中提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5]在未见到闰土之前,鲁迅心中那个童年时期的闰土形象跃然纸上,作者是多么怀念那个生机勃勃、血肉饱满的闰土,闰土此刻便已成为作者回到家乡最后的精神寄托,闰土也是作者眼前这个残破的故乡里唯一一缕希望。可是当作者见到如今的闰土时,这个闰土却也全然成为了这个社会、这个村子同化了的产物。在矛盾的提及的说法中可知,这堵障壁便可以看作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隔膜”,“隔膜说”是在人的心理学视角下进行分析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认同。

关于“启蒙主义思想”的说法,则是在“隔膜说”提出许久并成熟后,才由林志浩提出的分析《故乡》主题的另一个角度——社会论角度。林志浩提出: “《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的、深刻的,所以用‘哀人生之隔膜一句话来概括《故乡》的主题是不够的, 也是不确切的, 它远不足以表现这篇名著的全部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也不足以充分证明鲁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深意的启蒙主义思想。[6]根据当时鲁迅弃医从文的自述,以及根据后人的大部分研究来看,鲁迅的《故乡》的主题思想的确应当是先包括启蒙主义思想而后才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一说,鲁迅提出的拯救国民性,在《故乡》中也有所体现,在故乡中所见到的一个个麻木的人,作者正是要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唤醒当时奴性、麻木、封建的人民。

而《故乡》的主题也应当随《呐喊》小说集的大致主题具有一致性,正如周作人所说的鲁迅作小说的目的即是“推倒封建社会与其道德”[7]一致。

2.3 《故乡》小说艺术特色分析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鼻祖,加上《故乡》的经典性,自《故乡》发表以来,对故乡进行分析、解读的文章不胜枚举,但对于艺术特色的分析则是相对笼统集中的分析鲁迅的小说艺术特色。对于《故乡》的艺术特色可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结构、写作手法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人物的塑造上,鲁迅采用典型化人物塑造手法,塑造出闰土、杨二嫂两个经典人物形象。尤其是闰土的形象,深入人心。作者通过回忆往事展开对少年时候的闰土进行描述,那时候的闰土会罩鸟、捡贝壳、刺猹,是一个有着无穷无尽新鲜事的少年形象。成年闰土一声“老爷”,更是将所有读者对闰土的幻想和希望拍碎。然而闰土不仅仅是闰土,闰土的悲剧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闰土是广大农民阶层的代表,闰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也是当时旧中国的悲剧。

在文章的语言结构方面,《故乡》是典型的圆圈结构,鲁迅巧妙穿插故事,使小说情节此起彼伏,使用凝练准确的语言,让故事深入人心,引起当时无数五四学子的内心共鸣。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故事发展以及水生和宏儿的关系,都在展现出一种无处可逃的绝望境地,但在结尾鲁迅的落笔又展现出了亮色。这是鲁迅对于当时的旧中国反封建道路所展现出的态度。

在写作手法上,鲁迅着重刻画细节、使用白描,丰富的环境描写以衬托故乡残败凄凉、人民麻木封建,整篇小说都是处在“冷、灰、暗”这样令人压抑的基调上,只有在结尾才稍有亮色。白描、比喻在文中有多处使用,除了这样的明喻,文章的暗喻、隐喻也大量使用。以闰土为代表的农民还不知道是因为封建社会让他们吃不上饭,还想着祈求上天,求神拜佛来换取如今的日子能够好过些。

《故乡》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正是鲁迅所追求的反封建的启蒙主义思想,是鲁迅想要唤醒国民性的表现。

3 《故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温儒敏的书中提到:“据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8]这样一句话不仅仅说明了鲁迅的文章在中学生学习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教学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鲁迅的文章实在是太深奥了,就连老师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年龄十几岁尚未无社会阅历的中学呢?在《故乡》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种:

3.1 教学时过于严肃化、僵化鲁迅的形象

由于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确实处于神坛地位,但是当语文教师过度的在教学中强调鲁迅的重要地位,则会严肃化、僵化鲁迅的形象,在学生眼中鲁迅成了不可触碰的“神”,这样的初步印象则会让学生看到鲁迅就望而却步,从而减退了学生了解鲁迅的欲望,也就对鲁迅的文章初步就抱有“极度难懂”的印象。

3.2 鲁迅所生活的时代与学生所处时代差距过大

鲁迅生活的年代与当代中学生生活的年代的确相差甚远,学生甚至教师难以理解鲁迅的复杂情感也是正常现象,甚至鲁迅自己也曾坦言,没有一定的社会生活阅历的人是无法读懂他的文章的。但是为何如今我们仍然要大量的学习鲁迅的文章呢?雷纳表示,研究《故乡》是致力于理解其对于不同时代不同读者所带来的意义及其背后所参照的“某种价值体系”(Scheme of values)。[9]由此可知,鲁迅的《故乡》为何会在日本、新加坡都被编写进教材里,正是因为《故乡》的经典性,使它不仅在鲁迅生活的民国时期有深刻的内涵意义,将其放到如今,仍可以通过新的视角发掘《故乡》新的价值。

3.3 对《故乡》的教学未能发散到鲁迅的其他作品中去

对于《故乡》的教学中存在的未能拓展到阅读鲁迅其他小说上去的问题,其实在其他的课文教学中也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温儒敏則表示,编写部编版语文教材正在尝试突破阅读局限于语文教材的问题,在教材的编写时就注重采用“1+X”的整体框架,强调精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要教会学生阅读该种类的文章的方法,教师在教授完精读课文后,再通过书本上的“阅读连接”栏目,引导学生将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在每个单元的结束部分还加入“综合性学习”栏目,尝试打破学科之间的壁障,将语文学习中融入书法、科学、美术、地理、历史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致力于创建开且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对于在《故乡》中存在的以上几个教学问题,要进行解决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是非常高的,所以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自己的专业成长,跟随课本去阅读相关景点篇目,则是最佳的增长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方法。

4 《故乡》教学建议

《故乡》难教,但也有优秀的教学案例。在2004 年在南京师大附中,钱理群先生给中学生上鲁迅作品选修课时,也创造了奇观:他以问题为导引,阅读了大量与问题相关的鲁迅作品,注意了教法,信手拈来,精彩纷呈。[11]对于普通的语文教师,在《故乡》的教学中,可以做什么样的努力呢?

4.1 教学中的鲁迅形象应当平常化,而不是把他供在神坛

《故乡》教学客观上存在一定的难度,语文教师不能回避《故乡》教学中的问题,直面面对才会解决更多的问题。而对于鲁迅的形象应当做平常化处理,抛去光环将鲁迅看做是一个平常的作家,会让学生从心理上更加贴近鲁迅,增加对鲁迅的喜欢,激发学生了解鲁迅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忘却“鲁迅难”的心理,这样对于《故乡》的教学也就如鱼得水。另外,现在的中学生普遍存在逆反心理,越是在教学中把鲁迅供于神坛之上,越是引起学生的反抗心理,教学过程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

4.2 立足《故乡》写作背景,侧重写作背景介绍

在《故乡》的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像专家一样阅读和研究。[12]只有语文教师深入透彻的了解鲁迅,了解《故乡》才有教好《故乡》的可能性,不仅是面对鲁迅的文本,在面对所有的教材文本时,语文教师要将自己摆在研究者的角度去对待文本,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不仅能够讲课文教好,还能成长为一位研究型的教师,而研究型教师正是目前中小学中最为缺少的语文教师类型。面对《故乡》,鲁迅的写作背景显得尤为重要,不了解当时的旧中国处在怎样的危难中,就无法理解闰土的形象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变化,也无法理解当时的人民处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中,更无法明白鲁迅的思想深度是怎样远远超越同时期的作家。

4.3 融汇鲁迅其他小说作品到教学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针对部编版的语文教材,《故乡》被编在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一个单元是小说主题,要求学生学习本单元后,学习梳理小说情节,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并结合自己生活经历总结小说主题。显然这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教会学生阅读分析小说的方法,并且引起学生对于小说阅读的兴趣,拓展课外阅读,那么在《故乡》教学结束后,就可以再进行一次鲁迅小说群文阅读的主题课,选取八年级下册的《社戏》和九年级下册的《孔乙己》与《故乡》组成群文,再一次巩固小说阅读的方法,将三篇选自《呐喊》小说集的课文组合起来进行学习,也更加加深学生对鲁迅小说的印象,激发学生对鲁迅小说的阅读兴趣,进而提出《呐喊》小说集,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小说集的阅读。

5 结语

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永垂不朽的,对于鲁迅的文章也是必然要编写在教材中,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不仅要把鲁迅融入语文教学中去,更要将鲁迅的小说教的精彩、教的生动。对于《故乡》这篇文章,是最具有鲁迅气息的小说之一,在中学语文的小说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故乡》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对《故乡》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够帮助语文教师进行该小说的教学提供灵感与方向,然而鲁迅小说意味深长,即使到如今已至百年,却仍然有其现代意义,对《故乡》的研究会继续,对鲁迅的研究也会继续,鲁迅乃当之不愧“民族魂”。

项目课题(学校的小项目):贵州师范大学-遵义师范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科研基金:《故乡》文本分析及其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 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41页.

[2] 藤井省三.鲁迅《故乡》阅读史——现代中国的文学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 鲁迅.鲁迅全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4][7] 周作人.鲁迅小说里的人物[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5] 茅盾.评四五月的创作[J].小说月报.1921,12(8).

[6] 林志浩.谈《故乡》的主题思想——与安永兴同志商榷[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2(4).

[8] 温儒敏,赵祖谟.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二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第1页.2013.08

[9] [美]雷纳·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M].第4页,刘象愚;邢培明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10] 于漪.我和语文教育[M].第4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11] 钱理群,孙绍振.对话语文[M].第218—236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

[12] 朱建軍.鲁迅《故乡》综述:阅读、研究与深度学习[J].中学语文教学.2014年:56-63.

猜你喜欢
部编版教材小说教学中学语文教学
“趣”教“乐”学
部编版教材到底该怎么教?
论写作教学的不断探索
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在部编版教材中的渗透教学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