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运动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2022-01-20 06:44陈雪峰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期
关键词:偏瘫血流下肢

陈雪峰

(辽宁省兴城市人民医院,辽宁 兴城 125100)

急性脑梗死发病急、病情重,主要由脑部供血动脉出现血栓或粥样硬化,致使管腔闭塞、狭窄,引发局灶性供血不足所致,患者大多存在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情况,表现为头痛、耳鸣、眩晕、半身不遂等症状,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且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率。临床中能否及时重建缺血区循环是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键环节。偏瘫是急性脑梗死患者主要的后遗症之一。脑梗死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即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该并发症多于患者发病后3~10 d产生,发生率约为70%。DVT形成的主要因素为患者长期卧床或者是缺乏下肢运动,致使血流回流速度呈现出明显减慢的趋势,血液表现出高凝状态。DVT患者的常见症状有皮肤发绀、疼痛和肿胀等,在该并发症影响下,患者发生肺栓塞的概率可达50%~60%[1]。DVT的形成提升了患者的死亡风险,给予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运动护理干预有助于预防DVT的形成,促使患者早日恢复健康[2]。本次研究以脑梗死偏瘫患者为对象,分析早期运动护理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开展本次研究,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7.18±5.89)岁;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76±5.1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与脑梗死诊断标准相符;经MRI检查或者是头颅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肢体功能存在障碍;需要卧床休息;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已形成DVT;处于昏迷状态;存在精神病史;中途放弃治疗;存在严重性器质性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即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稳定斑块、营养神经支持、改善脑微循环、控制血糖血压等疗法;每隔2 h为患者拍背和翻身1次,引导患者展开运动训练,给予患者健康宣教等。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给予早期运动护理。①被动活动护理:用枕头将患者足跟垫高30°,将双下肢抬高,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及其家属掌握足踝部位活动方法,包括旋转、屈伸等,每分钟15次,共计3 min,每日2次。护理人员对患者股二头肌和腓肠肌等下肢肌群展开按摩,从远心端至近心端,每次按摩时间控制在15 min,每日2次。引导患者对双侧髋关节和膝关节展开被动运动训练,帮助其展开髋关节和膝关节屈伸运动,每分钟15次,共计3 min,每日2次。护理人员协助患者翻身,每隔2 h 1次,同时给予患者拍背护理。②主动活动护理:在患者意识清晰的情况下,护理人员引导患者展开主动训练,首先引导患者深呼吸15次,然后引导患者展开肌肉收缩训练,包括屈髋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腓肠肌等,嘱患者将肌肉收缩状态维持5 s,再放松5 s,以此为1个循环,共进行30次。指导患者展开踝关节内外翻和屈伸运动,频率为每分钟20次。

1.3 观察指标 ①血流指标改善情况:观察两组干预前后的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峰速度,展开组间对比。②DVT发生情况:观察两组DVT形成的例数,计算并对比两组DVT发生率。③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基本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3]。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流指标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峰速度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流指标改善情况比较(m/s,)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和DVT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和DVT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在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影响下易形成该病[4]。该病患者在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前驱症状,起病急,大部分于睡眠或者休息时发作。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临床上将该病划分为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以及脑血栓形成等类型[5]。目前主要采用营养神经、抗凝、降低颅内压、抗感染等方法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但治疗效果具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近年来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成为了可行路径[6]。临床中脑梗死患者的缺血半暗带存在侧支循环,如果能够及早促使患者梗死血管再通,促进血流恢复,即可有效挽救缺血半暗带,减少患者梗死面积[7]。在时间窗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积极作用已得到临床的普遍认可[8-9]。其主要通过活动肌肉和关节向中枢神经系统输入大量本体及感觉冲动信息,刺激脑部血液循环,促进脑血管新生及神经干细胞增殖和迁移,对恢复神经功能损伤、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和提高独立行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10-11]。

脑梗死是发病率较高的神经内科危急重症,即使及时实施有效的治疗,也会遗留一定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偏瘫。在偏瘫状态下,患者长期处于卧病在床的状态,运动功能受到损害,此时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缓慢,故发生下肢DVT的风险较高[12]。DVT会引发患肢肿胀、疼痛,严重者可并发肺栓塞,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如何在给予脑梗死患者积极治疗的同时,预防下肢DVT的发生,是众多医学者重点探讨的课题[13]。DVT的发生机制是血液于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下肢深静脉中聚集,使下肢实际静脉回流受到阻碍所致[14]。静脉回流是以肌肉收缩为途径形成的,在患者双下肢展开足踝屈伸、膝关节屈伸、髋关节屈伸等运动时,其血液循环速度会呈现出明显加快的趋势,同时腓肠肌内存在的静脉血流速度也会随之提升,静脉回心血量明显增加,能够有效降低血流瘀滞发生的概率,预防DVT的形成[15-17]。经长期临床研究表明,肢体在运动状态下,血流速度会明显提升,脑梗死偏瘫患者长时间卧床,其形成DVT的风险性极大,给予患者早期运动能够有效预防该并发症的发生,促使患者肢体功能提升[18-19]。在患者意识状态不清时,护理人员可为患者展开被动运动护理,引导患者家属掌握活动方式,详细为患者讲解早期被动活动存在的积极意义,取得患者家属的配合,从而获取到良好的干预效果。将患者足垫高,确保患者心脏位置低于远端,可对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起到促进作用,为患者展开膝关节和足踝部运动护理,能够显著提升血流速度,预防DVT的形成[20]。通过适当按摩下肢肌群,如屈髋肌、股四头肌、股二头肌、腓肠肌等,可维持静脉回流的通畅性,对静脉血流回流起到促进作用,预防血液血流出现瘀滞现象,降低DVT发生率。在患者意识清晰状态下,护理人员可引导患者展开主动运动,嘱患者家属做好监督工作,从而显著降低DVT的发生率[21]。在为患者展开早期运动护理时,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运动频次的重视程度,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超声对患者下肢血管展开检测,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不良现象,为患者制订针对性运动护理计划。早期运动护理的实施,不仅可以预防患者形成DVT,同时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和肿胀感,帮助患者缓解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使其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22],并可预防患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峰速度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早期运动护理的应用可提升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安全性,护理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给予脑梗死偏瘫患者早期运动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血流相关指标,预防DVT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

猜你喜欢
偏瘫血流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