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22-01-20 06:44
中国医药指南 2022年2期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功能病情

支 航

(营口市中心医院,辽宁 营口 115000)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心血管内科常见病,在老年人群高发。近年来,其发病趋势逐渐年轻化[1]。其发生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阻塞、持续性心肌供血不足以及心肌耗氧量不足导致的心脏肌肉坏死。临床主要表现为压榨性胸痛,并伴有恐惧、出汗及濒死感等症状。该病起病急,病情发展迅速,发病率高,在发病期间极易出现并发症,严重者可突发心脏骤停,具有较高的病死率[2]。有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心肌梗死患者数量不断增多,其有效治疗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3]。因此,临床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完善、科学的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的减少,病死率的降低,预后疗效的提升至关重要。以往常规护理仅针对患者症状进行干预,忽略了对其生理、心理的干预。优质护理本着为患者服务的宗旨,为患者提供周到细致、科学具体、系统全面的护理方案,使患者获得优质的护理服务,通过对患者生理、心理的了解,利用心理疏导、饮食指导、用药观察、体位护理、环境护理、健康教育及康复指导等,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自信心,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从而提升患者对医嘱的执行力。本次研究选取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取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8例,采用计算机随机取样方法将受试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范围40~75岁,平均年龄(55.24±10.54)岁;病变个数:单支17例,多支37例;心肌梗死位置:14例前壁、12例前壁间、6例下壁、7例正后壁、8例右室、7例下侧壁。试验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9例;年龄范围42~73岁,平均年龄(53.12±10.24)岁;病变个数:单支21例,多支33例;心肌梗死位置:11例前壁、15例前壁间、8例下壁、7例正后壁、7例右室、6例下侧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变个数及心肌梗死位置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均经过诊断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无其他合并症;临床资料完整齐全;患者和家属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肿瘤及全身免疫性疾病;精神、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合并严重的肺、肝、肾等器官的功能障碍;处于哺乳期、妊娠期。

1.3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在患者入院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迅速为其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病情较重者可采用留置针,遵医嘱应用氧疗,给予溶栓、抗凝等药物,同时遵医嘱实施镇痛、镇静等干预措施。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给予基础生活护理干预。试验组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3.1 病情观察 在进行药物治疗同时,护理人员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卧床休息减轻对心脏的负荷,给予持续吸氧减少心情缺氧情况,待病情稳定后调整为间歇吸氧,心电监护观察心脏各项指标,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对输液速度进行严格控制,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对于疼痛严重者,按照医嘱及时给予镇痛药物,如果患者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减慢给药速度或停止用药,并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其进行有效处理。加强对患者口腔、泌尿系统及消化系统的观察,了解其有无出血变化,同时告知患者治疗中易出现的并发症,减少患者对病情的不确定感,消除其恐惧情绪[4]。

1.3.2 体位干预 嘱患者禁止活动,绝对卧床休息。应用30°、45°、60°逐级改变的半卧位。发病12 h内采取30°半卧位,12~18 h采取45°半卧位。18~24 h采取60°半卧位。可将软垫垫于背部,定期观察患者皮肤状况,并进行拍背、翻身、按摩及活动下肢等护理,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指导患者正确的床上排便方法,保证其大便通畅,对于排便困难者,可进行腹部按摩,促进排便。对于便秘严重者可采取开塞露通便或低压盐水灌肠[5]。

1.3.3 心理疏导 大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较急,病情较重,疾病导致的疼痛和濒死的感觉极易引发患者恐惧、紧张的负面心理情绪,降低其对治疗的信心。所以,护理人员应强化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疏导患者及家属紧张、慌乱的情绪,了解患者性格、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使患者主动讲述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情绪,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心理问题,采用温柔的语言、耐心的态度进行疏导,对患者提出的疑问,给予正确的回答和有效的解释,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增加对医护人员的信赖,减轻陌生感及无助感,鼓励支持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提问,为患者举例讲解治疗成功的案例,建立其对治疗和护理的信心,提高其依从性[6]。

1.3.4 饮食指导 根据患者病情结合其饮食习惯,为其制订个性化饮食计划,嘱患者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及易消化饮食,多食用富含维生素、高蛋白食物,每日保证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摄入,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饮食对胃肠道的刺激,保持良好的胃肠消化功能,适当对患者腹部进行按摩,促进患者正常排泄,积极预防便秘。嘱患者禁烟戒酒,避免摄入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造成胃肠功能紊乱[7]。

1.3.5 环境干预 制订病室管理计划,在患者休息期间保持病室内安静,严禁吸烟,减少护理操作和人员走动,限制探视人数。定期对病室进行通风、清洁和消毒,维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减少不良因素对疾病的影响,提高患者治疗期间的舒适度[8]。

1.3.6 健康教育 了解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对患者及其家属给予急性心肌梗死应急预防知识宣教,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其讲解疾病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干预方法、预后等,使患者重视自身不良行为的改变,注重个人不良生活习惯方式对疾病的危害,减少其对疾病的影响。同时护理人员应为出院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发放疾病相关知识宣传手册,对其进行定期随访,监督患者遵医嘱按时、按量用药,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9]。在出院后,及时与医护人员取得沟通,获得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以帮助患者更好恢复健康。

1.3.7 康复指导 对患者耐心讲解关于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不良反应等知识及应对方案,对有疑问的患者或家属给予耐心解答,针对患者实际病情进行宣传教育[10-11],针对重点知识强化记忆,由浅入深对知识进行拓展教育,提升患者自我养护意识,使其积极进行自我管理,改善不良饮食生活习惯,提升遵从医嘱的行动能力,从而降低再次患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

1.4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心脏每搏输出量(SV)、左心室收缩射血分数(LVEF)、N末端B型利尿钠肽原(NT-proBNP)、肌钙蛋白Ⅰ定量(CTnⅠ)等心功能指标。②调查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使用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进行测评。该测评表共20条目,每条都包括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总分20~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越高。③对比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再发心肌梗死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对比 试验组患者SV、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NT-proBNP、CTnⅠ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各项心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2.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试验组患者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再发心肌梗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为临床多发急症,多数患者对该疾病缺乏相关了解,因发病急切,病情严重,患者多伴有剧烈疼痛,导致其发生原因较多,与情绪波动、受寒、受累及暴饮暴食等密切相关[12-1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趋于年轻化,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引起了临床医学界的高度重视。目前,急性心肌梗死主要采用介入、抗休克、镇痛及溶栓进行治疗,但其病程较长,预后较慢,且病情易反复发作,导致患者出现强烈的疼痛感和濒死感,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使其出现负性心理情绪,降低其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预后疗效[14-16]。在发病后,患者的自理能力较差,存在明显心功能损伤,给患者造成较大的生理痛苦。由于发病急,患者无法预估预后,造成心理出现极大阻碍,担心其预后恢复给心理增加负担[17-18]。因此,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配合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改善患者心功能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19-21]。虽然常规护理可保证患者正确用药,但缺乏对其生理和心理的干预,患者对治疗的配合度较低[22-23]。常规护理无法给予个性化优质的护理,患者及其家属护理意识淡薄,与医护人员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降低了患者对医嘱的执行力,家属护理配合度低,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恢复进程,间接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优质护理是一种较科学、较完善的护理措施,弥补了常规护理的缺点,其护理理念是将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更重视主动护理干预,对患者生理、心理变化也更加重视[24-25]。优质护理通过用药观察避免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使病情异常情况得到及时的治疗和控制,减少了心源性休克的发生;体位干预利用卧位的改变,预防患者便秘,提高患者治疗中的舒适度;环境干预通过改善病室环境,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增加其舒适度,提高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满意配合度,减少心率失常的发生;心理疏导和饮食指导,维持患者健康行为习惯,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维持心功能的稳定状态;健康教育的实施,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在出院后仍可维持良好的行为习惯,降低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病率[26-27]。康复指导是针对患者恢复过程中再次出现的疑问给予强化记忆解答,综合以上多方面的护理干预细节,再次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系统全面的深层次的指导,从而强化加深患者及其家属对术后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从临床护理的服务宗旨出发,切实的帮助患者掌握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急性心肌梗死事件的再次发生。

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心功能S V、LVEF指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NT-proBNP、CTnⅠ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心肌衰竭、心源性休克、再发心肌梗死等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使患者各项心功能指标维持稳定,提高患者心功能,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整体满意度,促进疾病的快速康复,提高预后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心肌梗死心功能病情
HBV-ACLF患者血清miR-122和HMGB1水平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以剑突下疼痛为首发症状的急性心肌梗死1例
血清IL-12、SAA水平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预后的影响
参麦、参附注射液在老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衰对心律失常与心功能水平的影响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重症肺炎肺泡灌洗液miR-127-5p、 miR-3686、 sTREM-1的表达及与病情、预后的关系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