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爱明,刘 茹
(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 株洲 412012)
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顺应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新期盼,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把全民健康作为全面小康的重要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卫生与健康事业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要求,不断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的建设,首先需要人们有善待生命、敬畏生命的伦理理念。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健康中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主力军,在实现全民健康的奋斗目标中应该思考:我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当我的行为可能影响其他人的状态和健康时,我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作为社会的一员,我应该为社会的公共利益做些什么?然而,从现实情况看,他们的生命伦理素养普遍不高,大学缺乏系统、科学的生命伦理教育。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生命伦理素养现状,我们通过问卷星调研了株洲市高校大学生1 392人,其中医学生692人,非医学生700人。问卷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二是大学生对生命伦理的认知现状;三是大学生对生命价值观的看法。
大学生生命伦理素养是指大学生对生命、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领会和理解,并能正确看待生命、善待生命和敬畏一切生命,能明辨是非善恶,当个人行为可能影响到公众健康时,能正确做出决策,自觉维护公众利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健康既受环境影响,也与他人的关爱和尊重相互联系,促进人的健康既要珍视自己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和健康,关爱他人,也要尊重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因为,一切生命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依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普遍联系。生命作为一个整体存在于普遍联系之中,人应该懂得其他生命的意义并与它休戚与共[1]。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健康中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任,是高素质人才,应该自觉遵守生命伦理规范,做道德规范的模范执行者,对一切生命抱有善意,给予任何生物的生命以关爱和敬畏[1],善待生命,尊重生命,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人民群众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人文素养是一种综合表现,它反映出一个人的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也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有效载体[2]。生命伦理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人文素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我党一贯坚持的政治立场。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上、生态上始终坚持人民中心思想,始终把人民物质利益放在首位,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环境清洁美丽。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上至百岁老人,下至初生婴儿,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应收尽收、应治尽治,费用全部由国家负担。新时代大学生应该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从小事做起,从关爱、帮助、不歧视病残人员,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保护环境,珍爱生命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
什么是生命?为什么要珍爱生命?怎样珍爱生命?是新时代大学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必须回答的问题。目前在校大学生基本是“00后”,他们在价值追求上表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较少关注物质,更注重个体的情感和价值实现[3]。在规划个人人生时,更多地考虑自己的成长和未来,受社会上功利思想的影响,在少数学生身上存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与人交往方面,擅长网络社交,现实中与人交往冷漠,不关心同学,缺乏同情心,更有甚者孤僻、内向,发生自杀和伤害他人等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与个人、家庭、社会环境有关,也与当前高校缺乏系统的生命伦理教育有关,除医学院校外,其他高校很少开设生命伦理课程,往往出现了学生伤人、伤物事件后,就针对极少数有问题的学生进行防护或加强管理,没有从理论的高度普遍提高大学生的生命伦理素养。
调查显示,83.96%的医学生对生命及生命意义能理解,4.91%的医学生不能理解;非医学生中,77.33%的学生能理解,12.00%的学生不能理解。从问卷可以看出,医学生对生命的理解普遍比非医学生清醒,因为他们能从医学的角度了解生命的产生,知晓自己是生命的守护者,只有勇于直面自我生命的来源和意义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为捍卫他人生命而竭尽全力。
由于医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比非医学生深刻,所以在对待“关爱艾滋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人”“无偿献血奉献爱心”“关爱月经期女性”“死后你愿意为他人捐献器官吗”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具体见表1。
表1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的不同态度(%)
对于“你有过自杀念头吗”,问卷显示:一年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的占到80.00%,说明高三阶段和高考确实给学生很大压力,但到大学后,通过新生进校的心理排查,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辅导,学习上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慢慢放松了,生活态度也变积极了,部分学生消除了自杀念头,但仍有2.00%的学生经常有自杀念头,说明在高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非常重要。
关于大学生生命伦理认知,我们设置了“拒绝毒品”“不歧视有遗传缺陷的人”“人与自然”3个问题。关于“拒绝毒品人人有责”,问卷显示,低年级与高年级学生差别很大,高年级92.20%的学生非常清楚要拒绝毒品,而低年级只有76.00%的学生非常清楚。说明教育的作用比较大,通过在校一年多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参加各种禁毒宣传活动,学生能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毒品的危害。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提高自我防范意识成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共识。
对于不歧视有遗传缺陷的人,医学类学生87.72%非常清楚,非医学类学生72.00%非常清楚。遗传缺陷是由个体的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变异而引起的,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需要被关怀和尊重,医学类学生能从医学的角度体会到他们的痛苦,非常清楚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不能歧视他们,同时也清楚要用鼓励的语言和他们交流,鼓励患者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对于珍惜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尊重自然界生命,不盲目掠夺式地开发利用生物资源,81.36%的高年级学生非常清楚,68.00%的低年级学生非常清楚,说明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比较强的。
关于生命价值的大小,医学生和非医学的回答差别不大,分别为51.59%和57.33%的学生认为生命有价值的大小,但有将近半数学生认为生命价值没有大小,需要对学生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关于金钱对生命价值的大小,高年级56.07%的学生认为金钱是必需品,一年级40%的学生认为必需品,认为金钱非常重要的在10%左右,说明学生对金钱的认识比较正确,钱是人们生活必需的,但必须通过合法劳动、诚实经营获得。在某种程度上,有钱能体现人的品位、身份、地位、力量,但人的一生还有爱情、亲情、友谊、信任、健康等精神需求,作为大学生,应合理消费,反对浪费,勤俭节约,健康成长。
生命伦理是指人作为宇宙中的生命主体在面对环境、自身和其他生命体的生命价值、尊严时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体系。这些道德原则和规范,学生要通过学习才能知晓。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循序渐进、系统地接受知识和思想洗礼的有效途径。从调研情况看,除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属于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含生命伦理学)外,其他高校均没有开设,只有心理咨询中心或心理咨询室,而心理咨询室主要是帮助学生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不能系统地教给学生生命伦理理论,使其从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性认识层次。因此,为帮助学生了解系统的生命知识,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提升他们的生命责任感,有必要在高校开设生命伦理学课程,以课堂讲授或系列讲座完成,从理论上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敬佑生命、爱惜生命和保护生命。同时,引导学生关爱他人生命,自觉遵守生命伦理规范,拓展生命内涵,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生命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命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较高生命科学素养的人,对生命的本质理解更为深刻,生命伦理的认知水平也会较高。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医学院校的生命科学馆,让学生知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的身体里又有什么,了解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感觉器官、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等解剖知识,从而对生命有直观了解和认识。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洗手、戴口罩、公共场合与人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重点人群隔离等成为每个公民必须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复学复课后,各高校严格按照新冠肺炎防控要求做好防疫,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实践证明,大学生基本能自觉做到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进出校门自觉配合量体温、报行程等,但也有学生有不满和抱怨。如:有学生认为每天的行程都要报告给辅导员,已没有个人隐私了;还有学生因感冒发热被隔离而发牢骚,对不准大规模串班不配合等,这些情况需要教师能及时发现、及时疏通,从理论和实践上告诉学生,疫情防控涉及多方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引导学生自觉防疫,营造充满活力、洋溢温暖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感受到自觉防疫既是关爱自己也是关爱他人生命和健康。
伦理不只是知识,也不只是修养,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是在面临道德困境时能够做出正确判断、选择和行为的能力。疫情防控中的生命伦理素养可分成3个层次:生命价值观、生命知识和伦理判断能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公共场所不戴口罩、不保持安全距离、拒报行程、重点人群不隔离、该检测不检测等都是违背道德的行为,严重者是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