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不是将来的瓦特, 就可以鞭挞吗

2022-01-19 09:16李镇西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鞭瓦特爱迪生

李镇西

你这糊涂的先生!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要等到

坐火轮,

点电灯,

学微积分,

才认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第256~257页)

这首几乎所有教师都熟悉的诗,出自陶行知《师范生的第二个变——变个小孩子》一文。陶行知想告诉所有的教育者,要善待你眼前的孩子,他的未来无可限量;千万别因为你的一念之差,而毁掉一个未来的发明家或杰出人才。

这当然是对的。但我这次重读,却隐隐有些不安,总觉得这句话好像有些“不对劲儿”。

有一年,我去学校给老师们讲课时,得知某遍布全球的著名餐饮品牌连锁店创始人曾在这所学校就读。我惊讶地对校长说:“这么杰出的校友,怎么没见你们宣传呢?”校长回答:“这个企业家至今不承认在我们学校读过书!”我更奇怪了,问:“为什么呢?”“因为他当年在这个小学读书时成绩不好,表现调皮,觉得受到过老师不公平的对待。”校长说道。嗯,我明白了,这个企业家一回想起他读过的小学,便想到了罚站、停课、请家长……总之是不愉快的回忆。我对校长说:“哎呀,当年的校长估计很后悔吧?如果知道这孩子如今这么有出息,当初就对他好一些嘛!这样今天就可以宣传学校培养了一位著名企业家!”

但仔细一想,不对,难道孩子后来没有成为著名企业家,当初就不应该对他好吗?

根据这样的逻辑,我斗胆问陶行知:“‘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如果孩子将来不是瓦特,不是牛顿,不是爱迪生,就可以对他挥教鞭,可以给他冷眼和讥笑吗?”

我相信陶行知不会是这个意思,但有没有读者可以这样推论呢?事实上的确有这样的教师,他们也很爱孩子,但他们只爱“优生”,因为优生可以考上名牌大学,给教师带来荣誉与利益。所以,这些教师爱孩子,实质上爱的不是孩子本人,而是爱他的出色成绩,爱他的优秀表现,爱他将来可能有的显赫身份。

一句话,他们爱的是将来的瓦特、牛顿和爱迪生,而不是眼前的孩子。

可是,真正的师爱是超越功利的,一切与功利挂钩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

作为教师,我们当然为学生中的佼佼者而自豪。而且一般来说,只要教书几十年,总能在学生中找到几个天才般的孩子。他们也许在学校很调皮,但将来都有可能成为国家栋梁、社会精英。我们为他们而骄傲,是很自然的。

但杰出人才毕竟是个别的,绝大多数人无论在学校读书时还是将来参加工作后,都是平凡普通的劳动者。对这样的“大多数”,我们能因为他们未来不太可能成为瓦特、牛顿和爱迪生,就不善待他们吗?

在拙著《教育的100种可能》中,我写了一个叫张凌的孩子。他进初中时,我是他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这孩子几乎每天都犯错误,上课违纪,下课吵闹,成绩也很差。张凌的母亲带着儿子来学校找到我,说张凌实在是无法继续学习了,因此打算不读了。当时我很惋惜,并为张凌的前途担忧。张凌临走时,含泪向我告别。这泪水是我唯一的欣慰——尽管他表现不好,成绩很差,但我依然对他很好,他一有进步便加以鼓励,他很依恋我。后来,张凌去读足球学校,毕业后因为球踢得好,被日本教练选拔去了日本踢球。在日本,他还担任过几所足球俱乐部的教练。再后来——也就是现在,他是四川省的一名足球教练!

前不久,他来看我,说我当时对他如何如何好,给他以尊严,鼓励他自信,要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等等。他说的这些往事我都忘记了。但是,“正是李老师的鼓励,让我后来看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禀赋,在足球上发展自己,终于有了出息。”他最终说道。

是的,他说这些的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我当时因为他表现差、成绩糟,便冷落他、歧视他,他便不可能有今天。幸好当初我善待了他。

但是,我不能以他今天的成就反推我当年“应该如何”对他。其实我对许多后进生都是很爱很尊重的。当年张凌这个班,集中了全年级的后进生。为了转变他们,我绞尽脑汁,用遍所能用上的招数。记得当初我在班上搞“每周评比”,评选当周班上进步最大的学生。所获票数名列前十的,我都在周日带他们去公园玩,或去郊外踢球。所以这批“顽童”和我感情特别深,后来分别时他们都泪流满面,舍不得我。如今,20多年过去了,成了足球教练的只有张凌一个,其他学生成为各自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劳动者。然而,当初我对他们的善待,依然有意义。

记得有一次,这些孩子请我吃饭。饭桌上一个男生说:“李老师,我们虽然没有成为多了不起的人才,但没有一个人走上犯罪道路!”他们以此自豪,似乎有点“可笑”。难道不走上犯罪道路就是人生的成功吗?或者若我将此视为我的“教育成功”,那这标准似乎也太低了。但是,当初许多教师提起他们就头疼,在心里预测他们将来多半是“垃圾”。如今,他们成了自食其力并尽力服务社会的劳动者,这当然是我和他们共同的成功。他们现在不是瓦特、牛顿和爱迪生,当年我也没有想过他们会是,但我依然没有给他们教鞭、冷眼和讥笑。

我为自己的良知自豪。

所以,重读陶行知这首诗,我想补充的是——

爱将来的瓦特、牛顿和爱迪生一点错都没有,但我们首先爱的是现在的孩子,是孩子本身,而不是他的表现,也不是他的成绩,更不是将来的瓦特、牛顿和爱迪生。

(责编 侯心雨)

猜你喜欢
教鞭瓦特爱迪生
瓦特勤奋学习的故事
虚拟教鞭 让演讲更真实
造福人类的科学家瓦特
瓦特曾想放弃改良蒸汽机?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大王爱迪生
爱迪生的“135岁”
请停下你手中的教鞭
教室风波之新教鞭之谜
上帝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