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 邓 华
长期以来,传统观点始终认为一轮复习的重点是夯实基础知识。但近年来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从高考试题考查的方向来看,传统的复习目标显然不能满足新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过程要建构历史发展的前后联系,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在新情境下对历史进行探索,拓展其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笔者结合近年来全国卷中“冷战”相关试题考查的变化,围绕核心素养的落实,谈谈在唯物史观下一轮复习备考应如何实现知识点、史料、学习思维的有效拓展。
纵观近三年“冷战”相关问题的考查,在唯物史观的引领下,笔者发现以下几个变化:
(1)注重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围绕社会意识的变化来反映美苏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关系状态,改变了以往单纯从政治、经济领域的描述。例如,2021 年全国乙卷第35 题和2020 年全国卷Ⅱ第35 题,均是从艺术文化领域的交流等新的试题情境入手,通过社会意识方面出现的变化,折射“冷战”时期美苏双方的政策及关系状态。
(2)由表及里,透过历史现象认识本质,该问题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于“冷战”起源以及美苏两国关系的深入认识,尤其关注学生对国际关系等核心概念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的情况。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材中将“冷战”定义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这一版定义强调美苏之间的对抗关系,并强调了“冷战”起源于美国。而部编版普通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中将“冷战”定义为:“所谓‘冷战’,是指20 世纪40 年代中后期至80 年代末90 年代初,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这一解释强调了美苏双方“冷战”背景下“和”与“争”的并存关系状态,涵盖了当今学术界关于“冷战”起源问题“综合作用论”的观点。
表
(3)围绕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注重世界格局整体变化对美苏两国自身发展和世界格局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对美苏两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并进一步冲击两极格局。教师可以将美苏“冷战”置于多极化趋势发展的过程之中,构建联系,引导学生理解二战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貌,形成正确分析历史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做到全面分析、务实客观。
在一轮复习中,教师首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一方面,对于知识点的复习不能仅停留在“是什么”的传统层面,更多的应该关注“为什么”“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以及“是这样吗?”等带有思辨性的复习层面,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了解知识点的同时,不断对知识点进行深入地思考,奠定深度理解的基础。另一方面,教材内容一般比较凝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挖教材内容中包含的大量隐性的知识,原因在于隐性知识往往是贯通教材知识点的重要桥梁,所以一轮复习时教师需要注意此类问题的处理。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题组:
(1)美苏两国谁挑起了“冷战”,为何会从盟友到对手?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美苏“冷战”的背景,探究雅尔塔体系的深层影响,学会运用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在特定历史背景下,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得出客观历史结论)
(2)通过梳理构建美苏“冷战”背景下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性年表,分析双方是否真的是“势均力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梳理年表的过程中,培养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尤其是军事方面对峙格局涉及的政治经济相关情况及史实理解,让学生深入理解“冷战”的真实状况)
(3)两极格局形成后,谈谈你对课本中“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冷战’对抗”的理解,为什么各国都会“自我控制”而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冷战”的阶段性特征及表现,在唯物史观由表及里、透过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方法论指导下,以史料为依据,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得出合理、客观的历史解释)
(4)如何理解“‘冷战’真正的结果并非是美国的真正胜利”的说法?(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当中的社会发展规律的相关原理,史论结合,以实证精神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同时落实史料实证的相关要求)
(5)美苏“冷战”早已落幕,我们需要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今天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和变化?(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发展的趋势,透过现象认识历史本质,形成实事求是、求真求实、批判思考的史学品格,既尊重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性,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通过以上问题,涵盖了美苏“冷战”的主要相关知识点,不仅便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逻辑体系,还启发了学生对美苏“冷战”问题进行探究和思考的兴趣,为一轮复习备考的有效拓展奠定了基础。
教师在一轮复习中围绕美苏“冷战”设计拓展问题时,应当在课本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史料拓展。一方面,通过问题探究深化对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另一方面,发挥唯物史观的统领作用,引导学生在史料探究的过程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课程标准》指出:“唯物史观是诸素养达成的理论保证,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笔者通过以下设计加以说明:
材料一著名“冷战”史专家约翰·加迪斯认为“冷战”既非美国也非苏联的过失,它是大国利益的碰撞,是苏联的独裁共产主义与美国的民主理想之间的冲突。可以说,关于“冷战”谁该负主要责任的问题,中外学者的争论一直未停息。
——王伟、戴超武《美国外交思想史》
材料二(“冷战”)是美国首先发难,偏离了雅尔塔所确立的美苏合作共同管理世界的默契,对前苏联采取不信任和对抗态度,前苏联只得被迫应战,杜鲁门的“冷战”策略在几个重要方面都跟罗斯福的安排相左:没有经济援助苏联,而是给西欧、日本输血打气,没有在西德、日本实行非工业化,而是恢复它们的经济实力,把它们建成反共的堡垒。
——童小溪《从雅尔塔到富尔顿:对美苏“冷战”史的反思》
材料三传统美国学派认为,“冷战”是由苏联引起的,苏联热衷于获得领土,尤其是征服东欧领土。如果没有美国主动的遏制政策,苏联将继续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张。
材料四“冷战”时期,美国对外文化战略的一个特点就是注重文化及意识形态输出的多样性及多元化,尤其注重大众舆论宣传。1961 年2 月,美国总统国外宣传活动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思想战(心理作战)必须调动国内甚至国际一切可以被利用的‘兵种’,诸如:新闻、广播、图书、出版、电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美术、教育、体育、卫生与科学技术等方面。”相较于高压状态的政治、军事而言,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常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具有非同寻常的亲和力。通过体育文化进行价值观渗透,既隐蔽,又不易引起国际社会的反感和警觉。
——温显娟《美苏体育外交初探》
材料五美苏“冷战”对苏联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联经济的崩溃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这与用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宗旨与原则相违背,使本来脆弱的国家基础得不到有力的证明和支撑,从而导致了经济、意识形态、道德领域的全面危机。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没有摆脱危机,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王新华《美苏“冷战”与苏联经济的崩溃》
材料六戈尔巴乔夫在其执政结束后说:“‘冷战’是一场没有必要的严重悲剧,源于美苏两国对对方战略和意图上的误解,双方都把对方的战略意图往最糟糕的方面考虑,导致了两国对外政策的僵化。”
结合以上史料,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阅读进而思考美苏“冷战”的过程性问题,深入辨析与挖掘史料的价值。材料一、二、三分别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冷战”的起源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并对双方是否“势均力敌”进行探究,史论结合,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规律入手,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问题;材料四从侧面概括了美国的“冷战”策略,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本中“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也有激烈‘冷战’对抗”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学会透过现象认识历史本质;材料五、六引导学生从苏联的角度思考“‘冷战’真正的结果并非是美国的真正胜利”的说法,以及“冷战”结束后给人类留下的启示,理解唯物史观下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通过以上问题之间的关联让学生深入思考并理解课本知识点。
通过以上材料的拓展,在深入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在唯物史观的大框架下,依托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对史料进行挖掘和辨析,进而得出客观的历史结论,拓展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
材料一、二、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冷战”的起源问题。根据唯物史观的具体内容,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苏在战时有着共同的目标,构建了合作的基础,但由于两国在战后经济利益的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又决定了两国的目标利益逐渐分道扬镳。通过对史料的实证辨析,三则史料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冷战”的起源问题,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尤其是“综合作用论”更加客观、全面。学生由此认识到,对于“冷战”起源的思考要选取角度,这也是同一问题出现不同史料描述的原因,这有利于学生更加客观、理性地分析史料,构建历史学习思维的前提。此外,学会从经济视角探讨美苏“冷战”过程中双方的态势,用历史思维审视、分析双方的实力状况,分析是否“势均力敌”,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冷战”过程中美苏各自的发展状况对“冷战”阶段性发展的影响,深入理解“冷战”过程。
结合材料四可知,“冷战”并非只有局部的军事对抗,在其他领域的斗争同样非常激烈。通过史料探究,学生逐步得出“冷战”对峙在其他领域依旧激烈的历史解释,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抽丝剥茧,逐步深化课本中关于美苏“冷战”相关描述的认识。这能够使学生在巩固和扩大知识点认识的同时,学会如何理解史料,实现与课本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形成完整、客观的历史认识,全面还原“冷战”的历史真实。
任何一个首度欣赏桑迪·斯科格兰德摄影作品的人——任何一个从她的装置细节带来的错视画影响中完全恢复过来,想要搞明白作品中的金鱼、松鼠、猫狗以及婴儿,也就是那些用纸浆、石膏与聚酯材料制成的雕像,实际上是什么的人——都必然会询问,她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些作品的。也就是说,一旦意识到这些令人惊叹的照片都拍摄自相应的舞台场景,是某种介于事实与虚构、现实与谎言之间的存在时,观众必然会质询她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与艺术方法。
材料五、六强调了“冷战”对苏联的影响,虽然苏联最终解体,但世界格局并未形成单极世界,相反多元力量的崛起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以实证精神实事求是地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依托“‘冷战’真正的结果并非是美国的真正胜利”的说法,客观地分析美苏“冷战”的影响,引导学生在分析影响和作用时,把事件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综合复习,学会运用知识点进行横向与纵向联系,为二轮专题复习打下基础。
结合当今多极化趋势下美俄的关系来看,教师应借助当下美俄关系的相关内容,围绕唯物史观的相关原理,聚焦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引导学生对美苏“冷战”进行反思,构建过去与现在的时空关联,思考大国关系对世界格局以及历史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在所学知识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对美苏“冷战”的新认识,学会以史为鉴,让所学历史照亮当下,真正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此,笔者试命制了几道原创试题:
例1.1955 年12 月16 日,苏 联外交部表示,同意接受美国政府提出的在苏联境内发行美国出版的俄文月刊画刊类杂志的建议,并且同意不对杂志进行提前检查,根据互惠原则,苏联政府决定在美国发行一份英文版《苏联》杂志。这说明美苏两国(C)
A.开始进行文化领域的交流
B.逐步放弃之前的对抗手段
C.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斗争
D.争霸的敌对情绪逐步减弱
【选项分析】结合材料可知,美苏两国在争霸过程中均通过报刊等文化手段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来进行斗争,故C 项正确;题意表明美苏两国只是借助报刊等载体来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并不是开始进行文化交流,故A 项排除;借助报刊宣传手段来展开争霸,也是“冷战”手段的一种,但并不意味着美苏两国放弃了之前的手段,故B 项排除;题意无法体现美苏两国争霸敌对情绪的减弱,故D 项错误。
例2.下图为获得1991 年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大奖的作品。该作品(C)
图《摧毁柏林墙》
A.表明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
B.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正式瓦解
C.展现了“冷战”时代结束的精神解放
D.体现出现代主义服饰普遍流行
【选项分析】通过图片《摧毁柏林墙》可知,随着苏联的解体,以及两极格局的瓦解,美苏两国争霸斗争逐渐缓和,德国逐步走向统一,“冷战”影响逐渐减弱,展现了人们精神解放的喜悦,故C 项正确;1992 年,欧盟的建立表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故A 项排除;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瓦解,故B 项排除;图片无法体现出现代主义服饰是否普遍流行,故D 项排除。
综上所述,在一轮复习备考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知识的整体性以及各个部分的联系,搭建唯物史观下的学习框架,有效拓展问题、史料与学习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实现知识点巩固与历史思维能力的综合提升,有效衔接二轮复习。同时,在复习中还应重视落实核心素养的相关内容,实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