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陈朱俊
2019 年6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考命题要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随后教育部考试中心又将其写进《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作为新高考命题的实践指南。这意味着高三教师在高考复习备考中需力求依标而教,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教学、考试、评价三者的有机统一。
例.(2021·福建省高考适应性考试·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学者将19 世纪前期英国没有出现法国式革命的原因归纳如下:
表1
参照(1)(2),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的陈述。
参考答案:(3)英国确立起议会权力高于王权的原则,贵族特权遭到限制,逐渐形成了国王“统而不治”的君主立宪制。(4)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他们为了谋取参政权进行了积极的斗争,推动了议会选举制的改革。
当明白《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为《课程标准》)在考试命题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后,摆在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设法从《课程标准》中探寻科学复习思路,进而精确指引教学备考。2022 年高考是最后一年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为“旧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下的新高考,对高三教师备考而言依旧情况特殊。下面笔者结合“近代工业革命”复习主题,从“双标”内容的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做“三点”复习思路探析,以期更好地服务于2022 年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
纵览“双标”,“旧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个部分组成,《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及附录等构成,是指导普通高中历史教材编写、资源开发、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基础性和纲领性的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文本。“双标”对教学备考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复习备考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内容标准(或课程内容)。但是,如果对这块内容理解存在缺失,则极易造成教学备考时出现更多问题。
内容标准是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教育要求,按照历史时序空间、分模块或专题就人类历史演进中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及历史规律的教学内容做了简明扼要的叙述与界定,由若干条目共同构成。相比历史教科书的史事叙述、解释和辅助栏目设计,内容标准的条目表述则显得过于简短、抽象和晦涩,教师在备课教学时对其应有的宽度和厚度拿捏不准,进而影响到教学与备考的质量。因此,若要破解这个问题,则先要教师从宏观上厘清内容标准的上位点、下位点内容及二者间的区别与联系。为了方便说明这个问题,可结合表2 内容:
表2 近代工业革命的“内容标准”与上、下位点
“近代工业革命”属于重大历史事件,“双标”对此均有明确要求,使得其成为历年高考常考的考点,也是学生复习的重要内容。如表2,“旧课程标准”必修课程历史(Ⅱ)和《课程标准》必修课程《中外历史纲要(下)》分别安排了涉及近代工业革命的学习内容。这两个专题本文中称之为近代工业革命复习的“上位点”,不论“旧课程标准”的表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还是《课程标准》的表述“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此处对于这两个历史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均没有进一步明确说明,即对历史概念教学的宽度与厚度未给出清晰界定。比如,关于工业革命的革新内容、原因及影响等都没有界定,显得较为模糊。“上位点”的相对抽象与模糊,对考试命题者而言,少了选材限制,只要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或“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表述相关的素材就可以使用。而对教师备考而言,存在可操作性差的问题。因此,笔者不建议教师基于“上位点”确定课堂复习内容。
鉴于“上位点”不便于教师有效把握教学尺度和操作,于是要有相应的具体内容界定,如表2“旧课程标准”的表述“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与《课程标准》的表述“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可将其称之为“下位点”。细看“下位点”内容,会发现其对先前历史概念的内涵(如“基本史实”)或外延(如“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已有较为清晰的界定,甚至还包括“了解”“理解”“探讨”等学生学习的能力层级要求。这样有利于教师理解和把握教学或备考中需完成的内容,从而有利于使教师的复习思路更为清晰、方向更为明确。
当然,“旧课程标准”与《课程标准》在内容标准的表述上,还有各自的优缺点,尤其是“旧课程标准”在概念界定或表述上相对《课程标准》会显得狭窄。如从“上位点”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的结果;再从“下位点”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远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概念大,《课程标准》中“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的学习内容在“旧课程标准”中又没有体现。总之,“上位点”是对“下位点”的提纲挈领,“下位点”是对“上位点”的落实细化。在实际教学备考实践中,教师还应结合“双标”的各自优势,优化备课设计内容,切不可机械地将其割裂。同时,还可视情况将“下位点”(如人类社会生活)继续细化为“下下位点”(如政治生活)、“下下下位点”(如英国代议制)等。
一般而言,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史,包括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的诠释。学习历史,通常是人们对过往人类历史演进过程中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全面、客观地了解,并进而认识其背后的历史规律。普通高中历史的学习过程,则要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一般是通过先接触和感受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辨别后再探究和分析该历史事实为什么会产生,以及它对当时以至后来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最后再提升到对其社会和历史价值的判断和体悟。假使教师仔细思考内容标准的每一条基本内容(下位点)表述,会发现它基本上呈现了学习历史过程的思路,最后形成了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来龙去脉的认识。
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备考的复习方向,教师除了要从宏观上厘清内容标准的上、下两位点外,还应从中观上分清内容标准中基本内容表述的主要构成是什么,有何区别?此处,笔者结合表3 内容谈一谈这些问题。
表3 近代工业革命的“基本内容”构成要素分解
从表3 可知,内容标准中基本内容主要是由历史概念、历史问题和历史方法三个“基本点”构成,规定了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关键问题。首先,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特殊的含义,一般可分为史实概念与史论概念。如史实概念有“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生活”等,史论概念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等。历史教学通常会以历史概念教学为中心,力求从某一历史概念的不同维度或要素,如时间、空间、人物、活动、结果、特征、性质、背景、影响、认识等展开有选择性或全方位的教学,甚至是对多个不同历史概念进行综合性、关联性、深度性的探究。故而,从“基本内容”中梳理出历史概念,则意味着抓住了教学备考的主线,也就抓住了考试命题的主干知识,保证了备考不偏离主航道。
其次,历史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对历史概念进行更好地掌握,根据问题程度,可分为浅层问题与深层问题。如浅层问题有“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等,深层问题有“(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等。问题教学是时下历史课堂教学和改革的重要内容,以问题驱动教学进程,不仅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还有利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可见,从基本内容中梳理出历史问题,则等同于抓住了教学备考主线上的关键,也就抓住了考试命题的问题考查要求,有利于师生在备考主航道上不触礁。
最后,历史方法是指为了解决历史问题而运用某一个或多个特殊的手段和工具,如查找和搜集历史资料,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独立思考和论证历史问题等,也包括各种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如“了解”“简述”“概括”“理解”“比较”“探讨”等。这些方法对具体的历史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手段和能力层次要求。比如,对历史问题“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仅需“了解”即可,而对“(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或“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等历史问题则要达到“理解”,甚至是“探讨”的水平。因此,从“基本内容”中梳理出历史方法,就等同于打通了教学备考主线及各环节的要害,也就抓住了考试命题的能力考查要求,保证了备考主航道的畅通。
每个高中生都是具有独立情商和智商的个体或学习者,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并非完全不了解其所要学习的内容或问题,而只是不清楚某些方面的内容,或者不知道要学到什么程度。因此,若单从学习的有关历史文本角度看,教师就要考虑挑选些什么内容或问题进行教学备考,要有所侧重和突破,绝非“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使教学在有限时间内真正能帮助学生进步。这便是本文要谈的第三点复习思路,即要进一步从微观上认清内容标准中基本内容的重、难点问题,甚至还有焦点问题。为了将这一复习思路讲清,笔者将探讨的主要内容制成表4。
表4 近代工业革命的“基本内容”之重点与难点
教学中常说,要抓准重点问题,破解难点问题。教师要想判断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可以依据内容标准中基本内容的行为动词或者人的认知能力层级进行区分,大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记忆层面,属于非重、难点问题,主要有列举、说出、知道、了解、简述、讲述等行为动词。这类内容在教学备考中,教师应做弱化处理,使学生自学。如“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或“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中的“了解”。第二类是理解层面,属于重点问题,主要有概括、归纳、说明、阐明、理解等行为动词。如“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中的“理解”。第三类是运用层面,属于难点问题,主要有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认识等行为动词。如“探讨其(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中的“探讨”。在教学备考中,教师应将二、三类进行强化处理,尽力帮助学生学好这些重、难点问题。这样教师在复习备考中就能独立地从内容标准中剥离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即“双标”中都提及的共同问题,可称之为焦点问题。如“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探讨其(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此处二者均有提到“工业革命的影响”。因此,“工业革命的影响”又转变为教学备考的焦点问题,也会作为命题者眼里的重点内容,应引起教师的特别重视。
总而言之,新高考历史命题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高三历史教师的教学备考工作也理应从“双标”出发,认真对照和理解其中有关内容标准的表述或规定,分别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维度厘清内容标准的两位点、基本点和重难点等有关内容,科学准确地运用到一轮复习的教学设计中,使复习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明确清晰、张弛有度,教学内容也应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文章开头的例题是以英、法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为主线,侧重考查对英国19 世纪前期未出现法国式革命原因的理解,既涉及“旧课程标准”对英国光荣革命后有关代议制的政治史考查,也涉及《课程标准》对工业革命带来的英国社会生产关系变化及政治生活影响的经济史考查。从表5 便可知晓,这道历史试题对原因的考查设计,是完全遵照《课程标准》进行科学命题的。
表5 “英国未出现法国式革命”考查与“内容标准”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