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芳,武绛玲,张佳,刘学智,侯冉
(1.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临汾市中心医院,山西 临汾 041000;3.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学习其他临床专业课的基础,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占重要地位。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思维能力。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积极主动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图)运用线条、符号、词汇和图像,把烦琐的文字信息变成层次分明的知识脉络图[1]。研究发现[2-3],将思维导图引入护理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思维能力。本研究分析了思维导图在高职护生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本研究随机抽取临汾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高职护理专业两个班,一个班为观察组(n=62),实施思维导图教学;另一个班为对照组(n=64),实施传统教学。两组护生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一般资料比较
纳入标准:高中起点大专护生;了解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自愿参加本研究者。排除标准:既往和目前有精神疾病病史;不能按要求完成考核者。
本研究选择同期对照研究。选用教材为周春美主编的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用技能型“十三五”规划教材《基础护理技术》[4]。两个班均由研究者一人授课。课程结束时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和操作技能考试,考试内容和形式相同。考试结束后对两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观察组学生对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接受度。
1.3.1 教学过程
1.3.1.1 对照组
对照组主要采取传统的课堂教授法,结合PPT进行讲解提问,布置课后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护理操作课教学以老师示教-学生练习-老师指导-学生回示的程序进行教学。
1.3.1.2 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思维导图辅助教学。以《无菌技术》为例,教学过程共分为4 个阶段。第一,思维导图相关知识培训:首次授课前用2个学时对护生集中培训思维导图的相关知识,重点介绍思维导图的概念、目的、优点和绘制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绘制练习,并用思维导图的经典案例来激励学生学习这个思维工具。第二,课前准备阶段: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5~6 人,每组确定1名小组长。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制作无菌技术预习框架图,将预习框架图电子版发放至微信群(见图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教材并查阅资料,补充无菌技术思维导图的副主题和各级分支。第三,课堂教学阶段:先以小组为单位检查学生的思维导图预习情况。教师通过展示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图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问:什么是无菌操作?临床上哪些操作需要无菌技术?举例说明哪些是无菌物品?哪些是非无菌物品?怎样划分无菌区域与非无菌区域?举例说明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无菌技术思维导图框架的各级分支展开讲解相关知识,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快速做笔记,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实训操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思维导图讲解操作流程,学生回示技能,并用思维导图书写实训报告,进一步加强技能训练。第四,课后复习阶段: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总结,补充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教师在思维导图基础上回顾、点评、总结,检验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课程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交换思维导图,并选出制作清晰、完整的思维导图发到微信群里供学生互相学习。妥善保存完善后的思维导图,便于课后复习查阅(见图2)。
图2 《无菌技术》思维导图整理版
1.4.1 比较两组护生期末考试成绩
理论考试均采用护士资格考试题库随机选题,选题范围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共100题,考试以闭卷的形式,考试时间120 min。操作技能考试评分参照参考文献[5],随机抽取两项操作项目进行考试。
1.4.2 自主学习能力量表
采用张喜琰[6]研制的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量表,包括4 个维度,分别是学习动机、自我管理能力、学习合作能力和信息素质,共30 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满分150 分,得分越高,自主学习能力越强。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
1.4.3 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
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7](CDDI-CV)(香港彭美慈教授与海内外多名护理学专家修订)是以加利福尼亚评判性思维倾向问卷为基准,于2004年修订而成,是目前国内评判性思维测量使用频率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量表。CDDI-CV包含寻求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7个维度,每个维度有10 个条目,共70 个条目。其中30 个条目正向计算分数,40 个条目负向计算分数。采用Likert 6级计分法,每个维度最低10 分,最高60 分,总分为70~420 分,且>280 分认为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正性倾向。其内在一致性为0.54~0.77,内容效度为0.89。
1.4.4 《护生对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接受度》调查表
自制调查问卷《护生对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接受度调查》。课程结束后,组织观察组护生填写调查问卷,目的是了解护生对思维导图的接受度。
观察组护生理论考核和操作技能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期末理论与操作技能考试成绩比较分
教学前两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后,观察组护生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生自主学习能力评分比较分
教学前两组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学后观察组护生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护生对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接受度调查见表5。
表5 观察组62 例护生对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接受度调查 例(%)
基础护理学的理论知识琐碎,操作项目繁多,操作流程和要点容易遗忘和混淆,因此学生学习效果较差。思维导图具有图文并茂、逻辑性强的特点,有助于护生梳理知识脉络,把握知识重点,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8-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理论和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70.97%的护生认为思维导图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有助于细化知识结构,便于掌握重点难点,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在护理理论教学中,思维导图将零散的基础护理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加深了护生对护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护理操作教学中,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护生在操作不熟练的情况下理清操作思路,使操作步骤条理化、细节化、程序化。
2019年,教育部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高职院校要提高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重视培养护生的终身学习能力[10]。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88.71%的护生喜欢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且该组护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思维导图运用图表形式将琐碎的护理知识点进行有效归纳,直观地展现了知识的逻辑框架,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使护理理论学习不再枯燥,进一步激发了护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良好的预习能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而传统的课前预习是护生教条化地面对教材内容,缺乏具体有效的指导,预习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因此,在课前预习中利用思维导图,教师可以给护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和指导,对护生提高自学能力和课堂反馈都会有显著改善。
评判性思维是指在面临复杂问题时,能够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评价、归纳等,最终获得理想的解决方案[11]。培养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1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系统化能力、求知欲、开放思想、评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得分及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理论学习中,护生往往只关注考试成绩和正确答案,忽略寻找真相的过程。思维导图可改变护生以往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它的绘制过程与分析过程一致,绘制过程中护生需要整合各个章节的护理知识点,构建知识间的联系,潜移默化中培养了护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13]。在护理操作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示教、护生模拟练习为主,师生之间交流较少,护生的思维活动受到抑制。而在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中,护生互相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并与教师探讨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护生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本研究将思维导图运用于基础护理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使用过程中发现,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时对关键词的提炼和知识点的总结能力有所欠缺,制作出思维导图的内容基本为复制或照抄课本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制作思维导图很难,需要精心设计和不断修订,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由于高职护生学习任务较重,自习时间有限,导致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全程应用思维导图模式,学生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通过不断修订和完善,产生新的思路和想法,进一步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提高了思维及归纳总结的能力,又为今后的临床实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此外,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尝试将思维导图和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提高思维导图的绘制效率;组织开展小组竞赛、思维导图评比、展览活动等,积极在全院推广,让更多的学生认识思维导图,学会使用思维导图,从而达到思维导图教学模式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