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融入传统文化 建构魅力语文课堂

2022-01-18 10:11罗宝珍
成才之路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化素养语文素养传统文化

罗宝珍

摘 要: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逐步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让他们身心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凸显语文学科的教育特色,基于语文教学内容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促使学生在发展语文素养的同时,可以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语文素养;文化素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05-0048-03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符号,直接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在漫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风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承载着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引导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发现其魅力,主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文字是文化的外在符号,因此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时,语文教师要充分凸显语文学科的教育特色,基于语文教学内容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促使学生在发展语文素养的同时,可以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明确教学目标,彰显文化要求

教学目标是教师讲解知识的方向指引,一般来说,教师会基于教学目标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精准安排,以便在逐步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语文教学时,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解读,并基于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使其彰显传统文化。这样,当教师基于教学目标进行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时,就能有效提升语文学科的教育品质,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逐步渗透。

例如,教学《盘古开天地》时,教师要明确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及对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分析,教师发现本文所蕴含的英勇的献身精神,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人生滋养。因此,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一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细化设计。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目标。1)认识文章中的生字,掌握“倒”等多音字,并正确读写文章中的部分词语。2)分析文章中的情感,并用自己的话对文章内容进行复述。3)认识神话这一体裁,并在解读故事中了解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有了精准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可以设计教学活动,在逐步落实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师分析教材中的内容及学生的发展需求,并在教学目标中进行明示,能够让教学活动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促使教师在一一落实教学目标中,逐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深挖课文内容,引入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有非常丰富的内涵,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这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普及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教材是文化的最佳载体,更是教师渗透文化的“好帮手”。如果教师具备一双“慧眼”,能够深挖课文中的文化元素,让课文成为学生与文化之间的桥梁,便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更好地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例如,教学《故宫博物院》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发掘其中的文化元素。首先,故宫的建筑特色值得发掘,如“对称性”是故宫这类建筑的核心特征。对此,教师不妨搜集一些相关的图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建造者将故宫建成对称的结构?这种对称性有怎样的价值?其体现出什么思想?教师利用这些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可以引入传统建筑文化,让学生明白建筑的“对称性”体现的是古代的中庸思想。中庸思想即中正平和、不偏不倚,强调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种道德标准,指待人接物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此外,建筑的对称性,能增强建筑的仪式感和威严感,让人产生一种平静的均衡感,也体现出古人的哲学思想。这样,学生就能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课堂是普及文化的最佳阵地,教材是渗透文化的最佳媒介。语文教师要注重发掘教材中的精华,尤其要关注和文化相关的内容,并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领略文化之美。

三、重视古文教学,理解优秀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古文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学生如果从小能夯实古文基础,那么在日后的古文学习中必然会事半功倍。古文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化元素,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的历史、人文、风俗、地理等知识。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古文教学,为学生剖析古文中蕴含的文化之美,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彩。

例如,四年级下册中的《文言文二则》包括两篇古文,分别是《囊萤夜读》和《鐵杵成针》。教学这两篇古文时,教师可以结合文章主题剖析文化元素。首先,这两篇古文的主题都是“引人向学”,即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将心思放在读书上。既然主题与“读书”有关,教师不妨在课堂上引入一些与读书有关的名人典故。如《西京杂记》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匡衡从小热爱读书,但一到天黑,因家里没有蜡烛,书便读不下去。尽管他的邻居有蜡烛,但光无法透过来。于是匡衡凿穿墙壁,让邻居的烛光透向自己的屋里,借着烛光读书,这便是“凿壁偷光”的典故。《新唐书》也记录着类似的故事:李密非常热爱读书,他常常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边走路边读书,可见其爱书之心,这便是“牛角挂书”的典故。此外,还有枕中秘宝、三十乘书、十年窗下、负薪读书、韦编三绝等典故。教师引用这些典故,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典文学。

在包括古诗词及文言文在内的古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便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无形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四、利用综合学习,探究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材中,“综合性学习”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忽略的板块。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综合性学习”逐渐引起了教师的关注。与语文实践活动不同,“综合性学习”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科目及生活的联系。而且,“综合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更好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师不妨在“综合性学习”板块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中的“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时,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学生需要选一个传统节日,写一写过节的过程或者在节日中发生的有趣故事,并在课堂上展示活动成果。对此,教师不妨在上课一开始就引入节日文化。比如,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它意味着旧年的结束,更意味着新年的开始。春节文化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然而,春节是怎么来的?春节习俗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样子的?为什么春节对中华儿女来说非常重要?它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哪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和春节有关的图片、文字或影像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春节文化。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很多其他传统节日,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可以按照上述步骤进行渗透。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写好作文,也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綜合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板块,强调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它能打破学科间的界限,让知识与生活产生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必然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开展主题活动,体验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的渗透并非完全以静态的方式进行,还可以以动态的方式进行。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亲身体验、亲自经历,让学生动态感受传统文化。学生由于年龄小,往往难以理解抽象的哲理,但他们对亲身经历的事情通常会感受深刻。因此,教师不妨借助开展主题活动来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充分感受文化的魅力。

例如,教学《伯牙鼓琴》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琴——古人的精神栖息地”主题趣味活动。在活动一开始,教师先用一曲《高山流水》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融入活动氛围。然后,让学生近距离观察提前准备好的一架古琴。接着,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关于琴的历史典故,如《广陵散》和《空城计》的故事等,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体会“琴”的特殊价值。此外,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有关琴的构造,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琴”的知识,如琴为何有五弦、七弦之分,琴和瑟有什么区别,琴是如何制作的,中国古代十大名琴是什么,等等。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入与琴有关的古诗词、名人故事、历史传奇等。这样,学生便能更好地了解“琴”文化,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类。教师充分挖掘《伯牙鼓琴》中所蕴含的传统音乐文化教育素材,并开展主题趣味活动,可以将学生带入“琴”的世界,为学生打开一条通往传统音乐文化的道路。

六、借助多媒体技术,强化文化感知

文化是抽象的,而多媒体技术能够对抽象的文化进行可视化处理,带给学生直观的体验。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呈现文化内容,让学生在形象的观察与思索中深化对文化的认识。

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倘若教师直接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学生的感受是不会深刻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为学生引入相应的画面。如文章运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昔日的圆明园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文章的后半段描写了圆明园被毁的内容,于是,教师就可以继续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现今圆明园的场景,让学生进行对比,进而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强化学生的家国情。

多媒体技术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学生带来直观的感受。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式,可以在创设直观情境中强化学生的感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认知传统文化。

七、把握教育时机,深入文化世界

尽管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载体,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有限,无法涵盖所有传统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教材知识后,还要进行相关传统文化知识的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传统文化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例如,讲解完《童年的水墨画》这篇课文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水墨画的内容。“水墨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是指用水墨画出的画,这类画作具有“以形写神”的特点,能够较好地传达画家的思想和心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认识到水墨画的魅力,甚至燃起学习水墨画的欲望,主动进行传统艺术文化的传承。

教师把握教育的时机,基于语文教学内容,引入传统文化,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

总之,传统文化是基础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为了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内容,教师要把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教材为根基,发掘其中的文化元素,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甘霖”中,让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学生心田,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胡建勋.探究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文学教育,2021(01).

[2]周宇璇.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渗透性内容的类型、目标指向及运用[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0(05).

[3]赵英来.谈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播[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2).

[4]周冬梅.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9(11).

[5]张磊.古诗词教学落实优秀传统文化的着眼点[J].教学与管理,2019(14).

[6]刘月香.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J].语文建设,2018(05).

Pay Attention to Integrating in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nstructing Charming Chinese Classroom

Luo Baozhen

(University Road Experimental School, X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Xuzhou 221000,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for students can gradually cultivate students' traditional cultural competence and make them develop harmoniously and healthily. In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fully highlight the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subjects, infiltrate traditional cultural knowledge for students based on Chinese teaching content, and promote student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raditional culture while developing Chinese competence,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cultural competence and enhance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ese teaching; Chinese competence; cultural competence; teaching strategy

猜你喜欢
文化素养语文素养传统文化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文化素养的提升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