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青秀
摘要:在新时代,信息技术逐渐融入于各学科教学活动,其与小学科学课程相互融合可有效解决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之處。但是,小学科学课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依然存在层次不够深、不够新颖的问题。本文将从多维度探寻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策略,以期增强小学科学教学水准。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对于小学生而言,科学课程是其认知自然世界,感知生命的关键课程。科学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不利于学生理解。若教师可将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则可优化科学教学模式,增强科学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一、做好规划准备工作
通过分析信息技术特点可以发现,依托信息技术搭建的平台可为小学科学课程提供丰富且具有典型性的教学资源,充分展现信息技术所拥有的教学辅助作用。相应地,教师应深入探究小学科学课程的核心课程内容,在前期针对两者相互融合做好准备与规划工作,合理引出后续的课程活动,把握好教学节奏。同时,教师可结合课程内容安排,筛选出可用的素材与资源,深入研究教学组织方式。
比如,在围绕小学一年级上册《这是谁的叶》一课进行解析时,教师应明确本单元内容较为贴近日常生活。在前期的规划活动中,教师应立足于生活实际找寻拥有独特形状的树叶或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树叶,引导学生研究与观察。为促进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有机融合,教师还可以从互联网中找寻植物相关的专题纪录片以及相对少见的树叶图片。通过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了解到日常生活与大自然物质之间的紧密联系,向学生展现多种类型的树叶图片,深化学生的感受与认知,进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当学生从基础层面对数学概念拥有认知后,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有能力,将专题纪录片播放给学生,升华学生认知。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可引入树叶实物,优化课前导入环节,充实课堂内容,播放专题纪录片,拓宽教学思路。简而言之,通过为学生展现层次不同的教学信息、教学资料,做好充足的教学准备工作,可推动科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二、丰富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信息技术的教学作用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态势。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融合更能够满足学生的求职心理,激发其对于新事物的探索欲望,强化教学效果。在依托信息技术创建科学课堂时,教师也应引入先进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例如,在围绕小学一年级下册《它们去哪里了》一课进行解析时,教师先应明确本节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可操作性,录制实验溶解小视频,详细标注具体的操作流程。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可将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鼓励学生观察视频,自主思考。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进入小组讨论方式,将班内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由学生自主阐述课前预习阶段的困惑与问题。接下来,针对各小组提出的疑问,教师可引入理论知识,解析如何解决具体问题,完善整体的教学过程。在此基础上,由于食盐溶解实验具有一定的便捷性、可行性,那么教师可专门围绕“食盐溶解”知识点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环节,切实锻炼学生的实践素养。在信息化时代,教师还可引入翻转课堂、微课等新颖的教学模式,注重转换师生关系,促进“教”与“学”的紧密融合,切实增强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
小学科学课程涵盖了部分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其教学内容具有抽象性的特征,很容易为学生带来困难与疑惑。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相关概念,重点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科学知识。
例如,在围绕小学四年级下册《电路出故障了》一课进行解析时,教师可引领学生分析具体的电路故障表现;依托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动态原理,助力学生更为形象生动地理解相关知识内容。同时,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课件,将电路故障短片视频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可从多角度了解电路故障的原因。上述教学方法可降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难度。此外,教师还应着重讲解理论知识,深化学生理解,使其可主动接受相关知识。简而言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科学课堂可凸显信息技术在教学难点、教学重点领域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与教学优势。两者的融合也从客观上降低了学生对于重难点的理解难度。即便对于难度较高的知识点,教师也可应用信息技术达成同等的科学教学效果,深化学生对科学课程的认知,切实增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束语: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师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完善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路,深入探究课程体系,选择恰当路径实现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通过做好规划准备工作,丰富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重难点,有助于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叶晓俊.3D 创客教育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法和途径[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7,(5):58.
[2]刘志秀,金耀文.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融合心得[J].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8,(5):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