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雯菲,尚锦秀
(1.武汉市黄陂区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0324;2.湖北省中医院肛肠科,湖北 武汉 430061)
肛周湿疹是肛门周围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是湿疹的一种类型,其皮损除了局限于肛门周围皮肤外,少数也可蔓延至臀部、会阴部及阴囊者。皮损呈多形性,可表现为丘疹、水疱、糜烂、渗出或皮肤粗糙、肥厚、苔癣样变[1]。常伴有剧烈瘙痒,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严重者坐卧不安,夜不能寐,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对于肛周湿疹的治疗,本研究采用除湿止痒软膏外涂后予以加减苦参汤坐浴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开展的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一般资料将2018年3月至2019年月9月在我院就诊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43.55±6.73)岁,病程(2.37±1.16)年。对照组:32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0例年龄(44.27±5.78)岁;病程(2.51±1.24)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2]。临床表现:急性者初期皮肤损害有丘疹、红斑、糜烂、渗出、结痂、麟屑等,可2~3种皮损共存,轻者轻微瘙痒,重者瘙痒难忍,呈间歇性或阵发发作。亚急性者多由急性湿疹迁延不愈而至,水疱不多,渗液少,可见丘疹、红斑、麟屑、痂皮等。慢性者肛门皮肤粗糙、肥厚甚至呈苔藓样变,弹性减弱或消失。皮肤皲裂,呈棕红或灰白色,皮损形态多样,瘙痒难耐。
①排除治疗前2周内服用抗过敏、抗生素、外用抗真菌药物、激素类药的患者。②排除糖尿病、肝胆疾病、血液病、寄生虫等疾病引起的肛门瘙痒的患者。③排除对治疗药物过敏、不能配合治疗2个疗程和治疗3个月后不能按时复诊的患者。
治疗组采用加减苦参汤坐浴配合除湿止痒软膏外涂。加减苦参汤中药组成:苦参40g、黄柏40g、芒硝40g、五倍子30g、野菊花30g、地肤子、土茯苓、蛇床子各20g、防风10g、白芷10g、当归10g。取上述药物于2000mL冷水中浸泡1h后,武火煎开后调文火煎40min,将药液倒出。药渣不要倒掉,再加2000mL冷水,以上述相同煎药方法煎取药汁,将两次药汁混匀。每次取一半药汁兑入500mL开水,待水温约40℃左右时坐浴25min,坐浴完后肛周皮肤用毛巾擦净后予除湿止痒软膏(四川德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Z20103068)外涂肛周局部。每天两次,早晚各一次。
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20000454)外涂肛周局部,每天两次,早晚各一次。
治疗7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治疗观察期间,嘱患者禁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海鲜、烧烤类、油炸食品、卤制品、牛羊肉、酒类等。
①肛周瘙痒:0分,基本无瘙痒感;2分,有轻微瘙痒,可自行缓解;4分,有明显瘙痒感,可忍耐,不影响日常生活起居;6分,瘙痒感剧烈,坐立难安,影响工作、生活。②肛周潮湿及渗液:0分,基本无渗液;2分,潮湿感轻微,局部渗液较少;4分,潮湿感明显,有较多渗液,可自行扪及渗液;6分,肛周有浸润感,有很多渗液,可沾湿内衣。③肛周皮损形态:0分,肛周无皮损,皮肤光滑;2分,肛周皮肤见红斑、丘疹或见少量丘疱疹;4分,肛周皮肤发白或发红,可见片状红色斑疹及丘疱疹,或部分皮肤溃烂;6分,肛周皮肤颜色呈灰白色,溃烂严重或有皮肤肥厚、干燥脱屑或呈苔藓样变。④肛周皮损面积:0分,无皮损;2分,皮损直径<1cm;4分,皮损直径1~2cm;6分皮损直径>2cm。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及相关文献制定[2,3]。疗效指数=(治疗前总评分-治疗后总评分)/治疗前评分×100%。痊愈:无明显瘙痒、潮湿感,无渗液,肛周皮肤形态正常,疗效指数≥90%;显效:瘙痒感及潮湿感明显减弱,多数皮损改善,基本无渗液,70%≤疗效指数≤90%;有效:瘙痒感及潮湿感减轻,皮损、渗液减少,30%≤疗效指数≤70%;无效:瘙痒感、潮湿感以及皮损、渗液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两组病例治疗疗程结束3个月后对有效病例进行随访,比较两组临床复发率。对复诊病例症状体征进行评分,当复诊时症状体征评分大于治疗后的症状体征评分则认为复发。复发率=复发病例/总病例×100%。
连续治疗两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治疗2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临床疗效情况(n,%)
治疗前两组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症状体征评分与治疗前症状体征相比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症状体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症状体征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s,分)
表2 治疗前后治疗组及对照组症状体征积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前相比◆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时间 肛周瘙痒 皮肤渗液 皮损形态 皮损面积治疗组 32 治疗前 4.12±0.41◆ 2.16±0.23◆ 4.93±1.23◆ 4.15±1.03◆治疗后 0.35±0.08▲★ 0.13±0.05▲★ 0.82±0.33▲★ 0.78±0.09▲★对照组 32 治疗前 4.08±0.35 2.21±0.18 4.78±1.45 4.28±1.23治疗后 1.18±0.11▲ 0.85±0.07▲ 1.78±0.52▲ 1.69±0.38▲
治疗三周后对有效例进行随访,观察组的复发率(6.7%)显著低于对照组(31.3%)(χ2=7.333,P<0.05),具体见表3。
表3 治疗结束三个月后两组复发率比较(n,%)
中医认为肛周湿疹主要是因湿热下注、血虚挟风、浸淫肌肤所致,急性期多因湿热客于皮肤所引起,慢性者多属血虚风燥或血虚生风所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药决》中曰:此证初如粟米,……,随处可生,由脾胃湿热,外受风邪相博而成。”[7]初期多为实证,风胜则瘙痒不止,湿胜热胜则瘙痒不止、糜烂流水,日久损伤正气成虚,湿邪粘滞,易耗伤阴血,从而致肌肤失养,皮厚如革,干枯皲裂。总之,肛周湿疹的中医病因不外乎“风、湿、热”三字。现代医学一般认为肛门湿疹是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其诱因主要有全身性疾病、肛门局部疾病、致敏物质。本研究采用加减苦参汤是依据肛周湿疹“风、湿、热”的病机特点,在苦参汤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主要由苦参、黄柏、芒硝、五倍子、野菊花、蛇床子、土茯苓、地肤子、蛇床子、防风、白芷、当归等组成。苦参、黄柏共有清热燥湿、解毒杀虫之效;野菊花清热解毒;芒硝咸以软坚,寒能清热,现代研究表明外用可治疗顽固性皮肤瘙痒症;五倍子解毒消肿,收湿敛疮,《本草纲目》中指出“其气寒,能散热毒疮肿;其性敛,能泻痢湿烂”[8]。地肤子、蛇床子、土茯苓三药合用有利湿解毒、杀虫止痒之效,为治疗湿疹的常用药。防风祛风胜湿止痛,白芷祛风燥湿止痒,二者外用可治疗多种皮肤病如湿疹、隐疹,当归行气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以上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杀虫止痒,清热解毒燥湿之效。除湿止痒软膏由黄连、黄柏、蛇床子、苦参、白鲜皮、地肤子、苍术、紫花地丁、虎杖、茵陈、菖蒲、花椒、冰片等组成,具有清热除湿,祛风止痒的功效,具有广谱抗菌、抗炎、抗变态反应、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9,10]。此外,此药剂型优选,起效迅速持久,涂抹患部后,药物不仅可形成一层致密保护膜,防止外界细菌、病毒进一步而起到保护创面的作用,而且直接将该药物涂于皮肤表面可使药物产生透皮吸收,并能延长药物在用药部位的停留时间,从而能起到迅速发挥药效的目的[11]。中药坐浴时的温热作用能够改善循环、促进药物吸收、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使药物直达病所经皮肤吸收,药物作用发挥充分作用,坐浴后局部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再配合使用软膏外涂更加有利于药膏的吸收。
肛周湿疹瘙痒顽固,是临床治疗的难点,通过本组治疗可看到,对于急慢性肛周湿疹,采用加减苦参汤坐浴配合除湿止痒软膏外涂治疗,疗效确切持久,对于皮肤瘙痒及皮损的改善均可起到很好的疗效,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