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考试对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投入度的影响研究
——基于山东省三所高职院校的实证分析

2022-01-13 02:58徐国英
山东高等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入学同伴维度

徐国英,怀 正

(济南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院,山东 济南250024)

一、问题提出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中提出,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实施意见》的颁布标志着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正式启动,在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探索分类考试录取、灵活开放、多方参与的考试招生模式已成为高职院校考试招生改革的主要方向。

分类考试招生使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快速扩大,招生对象不断扩展,高校考试招生自主权进一步落实,人才选拔标准逐步多元。分类考试招生理念,不仅有利于扩大学生的专业自主选择权,更有利于高职院校招收具有专业潜质且专业意向坚定的适切性人才。在这种“专业导向”“技能导向”招生模式下,不同入学方式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同度和投入度是否具有显著差异?尤其是单独招生类学生和综合评价学生在专业投入度上,与春季统考生和夏季统考生相比是否具有显著差异?这是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二、专业投入度的概念及分析框架

专业投入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投入度,还包括学生对专业的喜爱度、专业适切或专业匹配度、专业收获、未来职业方向等方面。它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知、情、意、行等)水平。它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从学生报考志愿,到入校期间的学习投入和拓展投入,再到选择未来就业方向,整个学涯历程都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专业投入度,这也是本研究的基本假设之一。

Schaufeli是最早提出学习投入概念的学者,他认为学习投入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1]汪雅霜将学习投入度解构为“两维度四因子”,分别是自主性学习投入和互动性学习投入两大维度,主动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师生互动和同伴互动四个因子。[2]舒子吁在学习态度、学习收益、自我要求、专注、学习计划五个维度上对高校学生学习投入度做了研究。[3]王顶明在认知性专业认同、情感性专业认同、持续性专业认同三个维度对研究生进行了专业认同调查。[4]易小芸从专业认知度、专业匹配度、专业投入度和专业情感度四个维度,研究了高校学生不同的专业选择情况对其专业认同度的影响。[5]岳英认为专业认同是个体之情感性、认知性、行动性和评价性认同的一个整合概念。[6]朱宁、薛艳曾阐述了专业匹配性与学生对本专业的喜爱程度、社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测评、各类奖学金之间的关系,认为专业匹配性不仅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更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7]更有研究证明,促进我国大学生学习投入的三类关键因素,分别是校园人际交往、“第二课堂”和高中经历。[8]

因此,我们将专业投入度的具体内容分为五个维度:专业适切、认知投入、拓展投入、师生互动、同伴互动。以上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专业投入度的概念内涵,虽然各维度有所侧重,但都立足于学生与专业这两个基本角度,测量了学生在专业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等方面的情况。

根据专业投入度的概念及分析框架,设计出《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投入度调查问卷》。此问卷包含20个题项,通过分析可知,问卷的KMO值为0.915,巴特球形值为183640.682,p<0.001,研究数据效度非常好。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有5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8%,说明可以提取5个因子。因子载荷系数具体见表1。因子F1由7个项目Q1~Q7构成,这些项目包含了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兴趣、情感、适切性和匹配度的总体感知,因此,将F1因子命名为“专业适切”。因子F2由4个项目Q8~Q11构成,这些项目主要是指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认知策略,因此,将F2因子命名为“认知投入”。因子F3由3个项目Q12~Q14组成,这些项目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外参加的专业拓展性活动,因此,将F3命名为“拓展投入”。因子F4由3个项目Q15~Q17构成,这些项目主要指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因此,将F4命名为“师生互动”。因子F5由3个项目Q18~Q20构成,这些项目都与学生同伴之间的互动有关,因此,将F5命名为“同伴互动”。

表1 因子载荷系数

使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问卷结构效度进行检验(有效样本为11793个)。测量指标因子负荷量介于0.67~0.92,皆大于0.5小于0.95,说明模型建构理想。通过具体的拟合度指数(RMSEA=0.075、SRMR=0.035、CFI=0.942、GFI=0.896、NFI=0.941、RMR=0.034、MNFI=0.931)可见,调查问卷的五因子模型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信度检验结果表明,专业适切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6,认知投入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4,拓展投入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7,师生互动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8,同伴互动因子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86,总的调查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为0.91,说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投入度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三、不同入学方式学生专业投入度的比较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利用2019年对S省内8所高职(专科)院校自主考试招生管理的实地调查研究资料,以及2020年随机选取S省内3所高职院校通过自编问卷《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投入度调查》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资料。通过对3所高职院校全校范围内的问卷调查,本研究共得到11793份有效问卷。其中,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学生占29.2%,乡镇或农村学生占70.8%,研究样本覆盖3所高职院校所有类型学生和专业。具体信息见表2。

表2 样本的分布特征

(二)不同入学方式学生在专业投入度各维度上的比较分析

为揭示分类考试招生制度对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投入度的影响效应,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入学方式学生在专业投入度各维度上的差异表现(如表3)。

表3 不同入学方式学生专业投入度各维度的多重比较差异结果

我们发现,不同入学方式学生在专业适切、认知投入、拓展投入、师生互动和同伴互动五个维度上均存在着显著差异(F=3.231,p<0.05),具体表现如下:

1.专业适切

在专业适切维度上(F=1.855,p<0.05),春季统考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入学方式的学生,综合评价招生专业适切指标最低,单独招生类学生与夏季统考生居于中间水平。为进一步探究不同入学方式学生在专业适切维度上的具体差异,我们又深入分析了部分题项的得分情况(图1)。

图1 不同入学方式学生在专业适切维度上部分题项的比较

从具体题项来看,不论是在专业匹配度、专业好感度或专业满意度方面,还是在未来就业选择方面,春季统考生对自身专业的认可度都显著高于其他入学方式的学生。相较于夏季统考生,单独招生类学生在专业适切上表现更佳。其中,在回答“我的专业与我的特长是一致的”问题时,夏季统考生对自身专业匹配度的评价最低,对自身专业的喜爱度也是最低。在回答“目前所学的专业知识是我真正想学的”问题时,综合评价招生学生对自身专业知识满意度显著低于其他入学方式的学生。在回答“我学习该专业感到很轻松”时,综合评价招生学生认可度表现最差。

通过访谈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发现,选择报考专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是导致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学生选择现在所学专业的主要原因(单选)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个人兴趣、更好的就业已成为不同入学方式学生选择专业的主要原因。利用卡方检验发现,不同入学方式对于选择报考专业的主要原因呈现出显著性差异(chi=560.672,p=0.000<0.01),其中,单独招生类学生因个人兴趣而选择专业的比例最高,综合评价考生与夏季统考生选择此项的人数比例要低于单独招生和春季统考生。而综合评价考生选择更好就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30.18%。值得注意的是,夏季统考生随意选择报考专业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入学方式学生,而五年一贯制考生选择父母所期望的专业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入学方式学生。

图2 不同入学方式学生专业选择的关键因素

2.认知投入

在认知投入方面(F=2.484,p<.05),春季统考生认知投入指标高于其他入学方式学生,综合评价考生认知投入最低,而夏季统考生认知投入要显著高于单独招生类学生。学业成绩是目前高校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考核评价指标,由图3可知,在学业成绩前十名中,春季统考生和夏季统考生成绩显著优于单独招生类和综合评价考生,综合评价考生人数占比最低。综合评价考生的学业成绩主要集中在前30%~50%,这也与前面认知投入维度的调查结果相一致。从具体题项来看,在回答“总体来说,我感觉学习很吃力”时,单独招生类学生认同度更高,有近40%的考生选择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而夏季统考生只有35%选择这两项。

图3 不同入学方式学生的学业成绩排名情况比较

除此之外,课外自我学习时间也是体现学生认知投入的重要方面。我们发现,在每周用于课堂以外的自习时间上,综合评价考生与夏季统考生显著高于其他入学方式学生。如图4所示,29.43%的综合评价考生和27.83%的夏季统考生报告他们每周花15小时以上用于上自习,尤其是夏季统考生有52.41%的学生每周用于上自习的时间达11小时以上。

图4 不同入学方式学生每周自习时间的比较

学生自我生涯规划也会影响学生的专业认知投入。从图5中可以看出,入学方式对于毕业后的发展计划呈现出显著性(chi=671.873,p=0.000),夏季统考生选择继续升学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26.23%,因此,夏季统考生在课外自习上花费时间最多。而单独招生(考试)学生更多的是选择直接就业,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平均水平44.62%。值得关注的是,在不同入学方式学生中单独招生(免试)学生创业意愿最高,人数比例显著高于平均水平12.52%。

图5 不同入学方式学生毕业后发展规划比较情况

3.拓展投入

在拓展投入上(F=17.178,p<.05),单独招生类学生总体表现要优于其他入学方式学生,其中单独招生免试考生表现最佳,而综合评价考生拓展投入最少。夏季统考生在参加学生会活动、社团活动或者志愿者服务活动方面得分最高。这说明了不同入学方式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在选择参加专业拓展活动类型时表现出很强的“母胎效应”,即依然深受生源学校类型的影响。

图6 不同入学方式学生参加课外专业拓展活动情况

从入校后参加过的专业技能比赛级别(图7)中可以看出,单独招生免试类考生无论是在参加国家级、省级还是在参加市级比赛中,人数比例都是最高的。单独招生考试类学生在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方面要优于夏季统考生和春季统考生。夏季统考生在参加校级比赛中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学生,而综合评价类学生总体表现最差。

图7 不同入学方式学生入学后参加专业技能比赛情况

4.师生互动

在师生互动方面(F=4.337,p<.05),因学习阶段的特殊性,五年一贯制考生基本采用高中的学习方式,因此,他们在师生互动方面总体表现最优。综合评价考生在师生互动中要显著高于夏季统考生和春季统考生,而单独招生(免试)学生在师生互动方面表现最差。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在回答老师提问方面,超过40%的学生保持至少每4-5节课回答一次老师提问的频率,综合评价考生与春季统考生表现稍优于单独招生(考试)和夏季统考生,而单独招生免试学生表现较差。在提问问题方面,综合评价考生提问问题的频率要显著高于单独招生类学生,春季统考生与夏季统考生居于中间水平,而单独招生(免试)考生提问问题频率最低。在与老师课后讨论问题方面,综合评价考生频率最高,夏季统考生要优于单独招生类和春季统考生。

图8 不同入学方式学生师生互动得分比较

为进一步分析不同入学方式学生师生互动出现差异的深层原因,还对教师教学方式及进度与学生学习之间的匹配度进行了调研。研究发现,在与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相适应方面,春季统考生与单独招生(考试)考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适应度和认可度较高,认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比较适合自己的学习;单独招生(免试)考生对教师教学方式适应度最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春季统考生在课堂师生互动中表现更好,以及单独招生(免试)考生师生互动表现较差的原因。

图9 不同入学方式学生对教学方式适应度的比较

在任课教师的教学进度方面,春季统考生和单独招生(考试)考生对教学进度认可度较高,超过67%的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进度适合自己的学习。而综合评价招生对教师的教学进度认可度最低,只有61%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进度适合自己的学习,这也从侧面解释了综合评价考生在课后与老师讨论问题频率最高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进度上,单独招生(免试)学生选择不适合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入学方式学生。

图10 不同入学方式学生对教学进度适应度的比较

5.同伴互动

在同伴互动上(F=6.374,p<.05),总体来说综合评价考生表现最好,夏季统考生比单独招生类学生更喜欢与同学互动。相较于在专业投入度其他维度上的优异表现,春季统考生在同伴互动维度中表现较差。值得注意的是,单独招生免试考生在同伴互动方面表现最差。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亲密程度,以及学生自身的班级归属感,也是体现学生同伴关系的重要方面。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在评价与同学的关系亲密程度时,单独招生类学生得分最低,其中单独招生免试学生得分最低。在评价对自己所在的班级是否有班级归属感时,综合评价考生得分最高,夏季统考生次之,春季统考生与单独招生考试相当,单独招生免试得分最低。因此,单独招生类学生的同伴关系,尤其是单独招生免试学生的同伴关系,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心。

图11 不同入学方式学生同伴互动得分情况

(三)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投入度影响因素分析

1.性别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投入度各维度的表现

表4 学生专业投入度的性别差异t检验结果

由上表t检验可知,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投入度在性别上存在差异。总体来说,男生的专业投入度要高于女生,这与高职院校男女性别比例和职业教育的特性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在专业适切方面男生得分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比女生更认为所学专业适合自己。在师生互动方面男生得分也高于女生,说明男生与教师互动要多于女生;在拓展投入上也存在着差异,男生得分也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拓展投入方面比女生表现好;在认知投入上男女生表现差异较小;而在同伴互动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说明女生与同伴的互动能力略强于男生。

2.入学前学校类型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投入度各维度的表现

表5 入学前学校类型与学生专业投入度各维度的比较差异结果

由上表F检验可知,来自不同类型入学前学校的学生在专业适切、认知投入、拓展投入、师生互动和同伴互动维度上均存在着显著差异(F=7.781,p<.05),具体表现为:在专业适切方面,生源为技工学校的学生专业适切度最低,而来自职业高中的学生专业适切度最高;在认知投入方面,来自技工学校的学生认知投入最低,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认知投入高于来自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高中的学生;在拓展投入上,职业高中毕业的学生拓展投入最高,从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比从中职和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拓展表现要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拓展投入上显著低于其他类型学校毕业的学生;在师生互动方面,来自技工学校的学生表现最为优秀,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表现稍差;在同伴互动上,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同伴互动表现最好,而来自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同伴互动上表现最差。因此,这进一步说明了,中学经历与学习方式会深刻影响学生在大学当中的学习方式和人际互动。

3.班级编排方式影响自主招生类学生专业投入度的差异表现

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自主招生时,一般会将自主招生类学生与春季统考生、夏季统考生进行混合编班,也有部分高职院校将自主招生类学生单独编班。那么,不同的班级编排方式是否会影响自主招生类学生的专业投入度呢?

表6 不同班级编排方式学生专业投入度各维度的比较差异结果

由上表T检验可知,自主招生类学生班级编排方式在专业适切、认知投入、以及同伴投入三个维度上存在差异。具体来说:在认知投入上混合编班学生得分要高于单独编班学生,说明在混合班级内单独招生类学生认知投入更高;在同伴互动上混合编班的学生比在单独编班中表现要好;在专业适切上,混合编班里的单招生对专业认可度更高。然而,在拓展投入和师生互动上,单独编班学生的表现要优于混合编班。因此,单独编班或混合编班对自主招生类学生来说各有优劣,这需要教育者根据各个班级内的具体学情、学风和学貌采取恰当的措施,实现不同类型学生之间的分类与融合。

四、结论和建议

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呢?关键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体系、育人方式、课程教学的改革。尤其是在面临生源对象不断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下,如何保障和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将成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一)在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活动课程,落实专业导向、技能导向

更加鲜明的专业导向和技能导向,是分类考试制度设计与实施的初衷。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随意选择报考专业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来自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这也是造成这部分学生专业认同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想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专业匹配度,关键是在普通中学尽早开展职业活动课程,让学生尽早了解到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以便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和能力的专业。而且,在招生考试时“高职院校要把普高生的职业素养、中职生的职业技能与文化课都纳入录取总分的‘双上线’录取原则,凸显职业教育的特色。”[9]

(二)在课程与教学中实现不同生源类型学生的分类与融合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大发展,高职院校自主招生的对象不断扩展,特别是2019年国家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百万扩招计划以来,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来源涵盖了高中应往届毕业生、同等学历人员、退役士兵、下岗职工以及农民工。招生来源的多元化使高职院校的人才选拔和培养面临严峻的挑战。人才不光要能招进来,更要把人才培养好。研究看出,不同入学方式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在专业投入各维度上会呈现出群体差异,这种差异深受学生中学经历和学习方式的影响。我们既要正视这种差异,也要试图消除这种差异,在课程与教学中实现不同生源类型学生的分类与融合。

为此,我们需要针对不同入学方式的学生,系统收集人才选拔和培养过程中的数据资料,为研究制定符合不同学生知识、能力特点的人才选拔方式和考核评价标准提供数据支持,提高人才选拔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将人才选拔与后续人才培养等环节紧密结合。

(三)深化专业拓展活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具有高实践性、高操作性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中的专业拓展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尤为重要。从对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投入度研究来看,相较于认知投入和人际互动,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拓展活动方面投入较少。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高职院校自身所能提供的外部资源和条件支持有关。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76.6%的高职院校学生从未参加过校级及以上级别的专业技能比赛。大国工匠的培养需要从无数小匠的培养着手,这需要高职院校为学生构建更加多元化的实践体系。如深化校企合作,提供技术创新类竞赛活动,面向实战,提供项目参与机会等实习类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素养。

猜你喜欢
入学同伴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推广
无纸化入学报名值得提倡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入学面试
寻找失散的同伴
入学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