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书院优质教学探秘
——基于白鹿洞书院的分析

2022-01-13 02:58刘海燕
山东高等教育 2021年6期
关键词:白鹿洞朱熹书院

刘海燕

(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师资力量较为缺乏的问题日益突显。多数专业课由非专业的教师教学,由此造成很多“水课”,课堂内容乏味,学生收获小。在这种直观的认识下,“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必要。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日益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保障优质的高等教育教学,如何将“水课”变为“金课”,已成为这一阶段尤为关心的问题。反观中国教育史,我国古代书院作为当时高等教育的主要场所之所以能在历史长河中辉煌存在,就在于古代书院注重优质教学的提高,有其独特的优质教学体系。丽正殿书院、集贤殿书院是最早创建的书院。但这两所书院尚非教学机构,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书院教育的性质。如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随笔》中明确指出:“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1]3真正始建于唐代,具有教学活动的书院是邺侯书院,即李泌之子李繁所建的南岳书院,此后具有教学活动的书院便逐渐创办。其中的白鹿洞书院是书院中的典范,正如熊维典在《重兴白鹿洞记》说:“四书院之名著于天下,而白鹿洞为最。基于唐,开辟于宋,绍隆于明,考亭、象山之绪,与风泉云壑之胜,交辉并映,由来旧矣。”[2]171同时,白鹿洞书院是古代民办高等学府的典型,为官学革故鼎新树立了榜样,在教学方面为后世提供了学规范本,并且开创了名儒学者讲学之风,独创了书院的“讲会”制度,促进了人才的培养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一、人本理念:白鹿洞书院优质教学质量的基础

人本理念是建立在对人的认识的基础上,“以人为本”的管理,即以“人性”为核心,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以谋求使人获得超越受缚于生存需要的更为全面的自由发展,从而实现组织目标,保证人与组织协调稳定发展的一种管理活动。[3]而“以人为本”在教学质量保障中充分发挥效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就是在教学中关注人的本质发展,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白鹿洞书院一直提倡“为己之学”,注重个人的道德形成,注重人性的自我完善,提倡“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作为书院优质教学质量的基础。

在古代一些有识之士,看到官学虽设,但“师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学,则皆忘本逐末,怀利去义,而无复先王之意……培养的学生,不越乎记诵、训诂、文辞之间,以钓省名、干利禄而已。”[4]4076而书院的兴起与发展给古代官学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在传递与发展文化、培育人才和化育人生乃至促进社会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古代教育在教学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促进古代教育办学质量的提高。朱熹在《招举人人书院状》中说到:“窃惟国家以科举取士,盖修前代之旧规,非以经义、诗赋、论策之区区者足以尽得天下之士也。然则,士之所以讲学修身宜待上之选择者,岂当自谓止于记诵、辑无根之语,足应有司一旦之求而遂已乎?今岁科场,解赴省待补之士二十有八人,文行彬彬,识者盖称之,郡亦与有荣焉。然惟国家之所以取士与士之所以为学待用之意,有如前所谓者。是以更欲与诸君评之。今白鹿洞诸生各已归散,山林闲寂,正学者潜思进学之所。”[5]70于是兴复白鹿洞书院让学生读书穷理,学先王之道,身体力行,修己治人,得以形成良好的品德。白鹿洞书院作为孔孟薪传的天下第一书院,其教学理念是为了读书穷理,“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完善,提倡个人的全面发展,进而修己治人。正如康熙五十九年(1720)江西巡抚白潢在《白鹿洞志序》中提到书院是为了“重道也,孔孟之道惟朱子集其大成。而白鹿洞书院为朱子设教之地,精神所萃,登斯堂而遵斯教,可为学道之津梁”。书院的职责就是原以“宣明教化、敦励风俗为己任。”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的《白鹿书院揭示》明确提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6]3894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反对官场功名利禄,注重以人为本,提倡个人的修养功夫,培养良好德行的圣人,并进而推己及人。

孔子在《论语·宪问》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荀子·劝学》也提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即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自己,现代的人学习是为了别人。在《四书集注》中程子注解:“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7]151朱熹也发挥说:“圣贤论学者用心得失之际,其说多矣,然未有如此言之切而要者。”[8]220同时他在义利之辨的基础上探讨了“为己”与“为人”之辨,力图在两种不同的为学动机的选择上彰显教育的道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对立。朱熹认为教育的为学的目的是“明人伦”,同时认为教育和为学的目的是“为己”,是人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复归。在他看来,只要人的心地纯正、道德高尚,政治自然会纲举目张。如《朱子语类》云:“学者若得胸中义理明,从此去量度事物,自然泛应曲当。人若由尧舜许多聪明,自做得尧舜许多事业。若要一一理会,则事变无穷,难以逆料,随机应变,不可预定。今世文人才士,开口便说国家利害,把笔便述时政得失,终济得甚事!只是讲明义理,以淑人心,使世间识义理之人多,则何患政治之不举也!”[9]237由此可知,朱熹也强调“为己之学”,注重培养个人的道德与人性的自我完善,彰显教育的个人道德价值而非功利主义价值,这正是“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注重人的本质发展,作为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的基础。

为了贯彻“为己之学”的教学理念,白鹿洞书院的讲堂,也被称为“明人伦”。明伦堂为明正统元年(1436)南康知府翟浦福捐俸所建,内悬“赖赐白鹿洞书院”和明弘治十四年(1501)江西提学副使邵宝所书“正学之门”二匾,还有朱熹《致黄商伯》二帖石碑。朱熹说:“古者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其民。由家及国,大小有秩,使其民无不入乎其中,而受学焉。而其所以教之之具,则皆因其天赋秉彝而为之,品节以开导而劝勉之,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乎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际,为无不尽其分焉者。”[10]1435天下国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乱日常少也。此外,提学郑廷鹄《示白鹿洞主贴》指出:“讲学修身,然后及人,此洞学大旨也。愿诸生以致知力行为一事,以进德修业为良能,庶几不负先贤垂教之意。”[11]79同样强调白鹿洞书院的教学理念为“为己修身”,“以人为本”,进德修业,然后推己及人,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南宋以来,白鹿洞书院和全国其他书院的主持人,一般都遵循《白鹿洞书院揭示》,或根据不同时期与不同书院的特点,补充指定一个学则。如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胡居仁主持白鹿洞书院,订《规训》六条,并在每条之下,分别引用理学家周、程、张、朱的语录作注。其条目是:“一、正趋向以立其志”,劝学者立志为圣贤,认为只要使“本心常明,物欲不行,则天性自全,圣人可学而至”。但必须从“开发此志”做起;“二、主诚敬以存其心”,劝学者为学必须真实勿妄,真诚专一,克制“人欲”,明白义理;“三、博穷事理,以尽致知之方”,认为言语训诂不算学问,必须“事事求其至善,物物求其当然”。也就是说,要人们懂得封建道德的真谛,不能只停留在文字的训诂上;“四、审察几微,以为应事之要”,要求学者辨别“天理”“人欲”;“五、克治力行,以尽成己之道”;“六、推己及物,以广成物之功”。[12]123-124可见,此规训同样强调对人本心、义理、道德的感化,注重人道德的养成,进而修己治人,并不断推广。

此《规训》可以看出要学者把学到的义理用来修己治人,以道德修养为教育的重心。白鹿洞书院面向社会下层人民,不把科举仕进作为办学的目标,而是一种素质教育,即普及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基础教育。[13]436可见白鹿洞书院将“明人伦”作为教学的根本,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在《白鹿洞揭示》中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14]114注重学生个性的自然养成,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提倡学生学习如何做人,重学生德性的修养。强调“为己之学”,注重为学的道德价值,把为学导向人格的自我完善,学问不再做官的一种工具,而是“以人为本”,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个人人格的完善,从而实现教育的本体价值。正如朱熹提出:“学问是自家合做底。不知学问,则是欠阙了自家底;知学问方无所欠阙。今人把学问来做外面添底事看了。”[15]271白鹿洞书院“以人为本”的人本教学理念,体现了人的道德价值与本质价值的本质一致性,教学强调“为己之学”,是为了人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复归,正是书院教学理念的精髓。书院把学生和学生的道德发展作为根本,就是要在目的上为了学生的发展,在行为上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机制上保障学生的发展,这种“人本理念”作为教学质量保障的基础,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能性。

二、队伍建设:白鹿洞书院优质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引导者,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一所高校办得好坏、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所高校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是保障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此外,教学质量的提高与高校相关管理人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为了保证书院优质的教学质量,白鹿洞书院设置了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人员,一组织机构要想立于不败之地,组织人员的设置尤为重要。白鹿洞书院的教学组织人员主要由洞主、副讲、学生职事、工役,以及若干学生组成。洞主是书院的最高领导人,又是书院最有权威的教师;副讲协助洞主管理院内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职事在洞主和副讲的领导下,分管某一方面的日常工作;工役是洞内的仆人,他们在洞主和副讲的统领下,照看师生的生活,看管屋宇、山林、用具,打扫洞内清洁卫生。这些组织人员共同管理书院,以保证书院教学的有效进行。

(一)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它决定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科研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是一所大学的生命所在,一所大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阵容。白鹿洞书院的核心人物是洞主,一切教学活动和常规事务都在洞主的指导下展开。古代的学官一般是由官府任命的,而白鹿洞书院的洞主却是特聘的。一般南康知府先到社会上寻访,觉得哪位学者适合担任洞主,便向上一级的长官提出申请,得到批准后,方可聘请入洞。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以后,洞主一般是南康知军聘请的,不过也要得到上司的批准。元朝的山长(洞主)是由南康路总管任命的,到了明朝,主洞的聘请规格就高了很多,一般都是省一级官员出面聘请的,南康知府没有资格单独聘请,只做一些配合工作。白鹿洞书院的洞主,大多是饱学之士,在社会上颇有声望,除了学问,德行也很重要,在历代洞主中有不少出名的孝子,或者是直言敢谏而被贬的官员。

洞主一般都要承担教学事务和日常管理事务,嘉靖三十八年(1559),提学郑廷鹄在《示白鹿洞主贴》中比较明确地规定了洞主的教学任务。洞主每天早上要升堂讲学,讲完后负责答疑解惑;或者由学生讲解,洞主负责点评。洞主作为白鹿洞书院的主要师资,在选拔方面较为重视。琼·托马斯认为:“革新的成败最终取决于全体教师的态度,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工作中最核心的要素是教师,教学质量保障的关键性利益主体也是教师。”[16]师资问题,是我们祖先办学施教历来就高度重视的问题。《礼记·学记》总结了我国古代大学阶段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师严道尊”“择师不可不慎”的思想,把教师当作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代表。白鹿洞书院的师资为洞主和副讲,有时只有洞主一人。洞主亦称主洞或山长,主持洞内的全面工作,从全国招聘“名儒、崇正学、黜异端、道高德厚、明体达用者”充任,找不到合适的人宁可暂缺。白鹿洞书院历来选择师资都很慎重,现存白鹿洞书院的石碑中,有清顺治年间南康知府李长春的《兴复洞学看语》,碑文中指出:“昔人有言,务学不如务师。师者,人之模范也。模不模,范不范,害不小矣。一闹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师之关于承前启后者至重也。”[17]111在白鹿洞书院的历史上,南唐列祖李昪置庐山国学时,说到白鹿洞“国庠”就是派遣国子监博士李善道当洞主,掌教事。南唐后主李煜,也是选派太学中精通儒术的人去当洞主。此外,有真才实学的布衣被聘为洞主的,如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南康府督学李龄,募捐修复白鹿洞书院之后,聘余干人胡居仁主洞事,讲理学。据《明史·儒林列传·吴与弼传》介绍:“胡居仁为与弼门人,亦江西饶之余干人,……家贫,课子力耕,仅给衣食。”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曾聘广东新会布衣陈宪章主洞事,辞未至。明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提学朱延益礼聘南昌布衣章潢主洞事。这种不讲门第和资历,唯才是举选择师资和书院领导人的办法,在等级森严的传统社会,确实难得,是官学所不能办到的。总之,白鹿洞书院的师资中,无论是名宦出身的,或是布衣出身的人,都是才高德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白鹿洞书院这种不讲门第,唯才是举的择师标准,正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又由一定的教育理念所支配。白鹿洞书院德才兼备的师资,具有“明人伦”的教学理念,对教学的指导具有关键的作用,从而保证了书院的教学质量。此外,书院的教师除了承担教学事务外,还要承担一定的日常管理事务,将教学与管理有效结合,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教学管理人员建设

除了洞主,白鹿洞书院还设有其他的组织人员,如堂长、副讲、学录、管干、经长、学长、学谕、工役等,有时也设学录,协助洞主、副讲做一部分教学辅助工作。副讲主批阅文字,辨析疑义,即批改作业和课外答疑,协助洞主搞好教学工作,在省内招聘“通五经,笃行谊者”充任。工役,是书院内的仆夫,历代人数不等。明朝有了分督制度,白鹿洞书院的管理人员便形成了两套体系。一方面是南康府派出的人员,另一方面是洞主等人。按照明朝的官制,府一级的儒学官员有教授一人,训导四人,负责教诲所属生员,根据士子的学业情况进行奖惩;洞主等人主要负责书院的教学方面,进行讲授。

洞内除教师和工役之外,其他职事人员,均由学生充任,类似于现代的学生干部,而职权则有所不同。洞内学生职事人员的设置,各朝略有出入,以清代最为完备。根据高璜《白鹿洞书院经久规模议》,大致有以下名目:“堂长,负责引导诸生努力学习,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并负责巡行督视学生是否用功读书;管干,专管洞内一切收支出纳、米盐琐碎、修整部署诸事务;典谒,专门负责接待宾客及四方学者;经长、学长,经长负责每个经义斋,学长负责每个治事斋,负责礼、乐、射、御、书、数等课程的考核;引赞,负责主洞、副讲平时教习礼仪以及宾客来洞时的行礼。”[18]76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除教师外,学生也在不同程度地负责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

这是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书院组织机构的概况,全院管理、服务人员二十多人,除洞主、副讲、伙夫、樵夫、门斗和洞书之外,多数由学生中挑选或轮流担任,专职的教学人员也是管理人员,其他职员和工役很少,组织机构简单,不会人浮于事。另外,学生参加管理,并明确规定“不称职者更易”,本身对学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与锻炼,师生共同管理书院,教学人员与主要管理人员合一,这种民主的组织管理氛围是白鹿洞书院教学组织管理方面的一大特点。教学管理是学校对教学工作各方面实施的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共同承担着教育的使命,只是承担的教育工作的角色不同,但在教学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师“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起到了衔接作用,承担着教学的辅助工作,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了日常保障。白鹿洞书院这种师生共管、民主的组织管理氛围正好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为了保障书院教学队伍的建设,白鹿洞书院投入了足够的资金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资金是保障办学得以顺利的经济基础,兴办书院同样需要经费,而教学队伍建设也需要充足的资金。白鹿洞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学田的租课。至于学田的来源,一部分是私人捐赠,如朱熹知南康军任满,曾捐钱买田,并写信催办说:“前书奉叩白鹿买田事如何,幸早示报及,某未去,间有定论为佳。此钱已送库寄收,以俟矣,千万留念。”(《文集·别集·黄商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永丰王府的朱厚爊捐昌田二百九十二亩,瑞昌王府的朱拱捐田七十八亩六分;清康熙年间,布政姚启盛与提学邵远平等,共捐七百金。二是官府拨给(包括官府所没收的庙产和犯人的家产),这类来源为数最多,据《白鹿洞书院志》记载,从唐末到清初,官府拨给的学田约有三十多次,仅南宋淳熙十年(1183),知南康军朱端章,一次就拨入没收的庙产田七百亩。三是皇帝敕赐,南唐烈祖李昪和后主李煜,都有过敕赐。洞内一切经费全靠田租,因此无论官府拨给和私人捐赠的现金,都用来购置学田,靠田租供给师生的一切用度。根据《白鹿洞书院志》,洞内的租银,供师生教学与生活之用,大部分用于教学和学术活动,其它行政费用很少。

表1 清顺治年间,开支预算的分配表

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全年共费银八百多两,大部分用于教学和学术活动。书院之所以教学质量居高,与其在经费上保证师生教学之用有很大的关系。

三、组织形式:白鹿洞书院优质教学质量的核心

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教学组织形式是至关重要的,即如何进行教学组织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核心。良好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的真谛,或者在相同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或者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将多种方式方法有效结合,这样才有活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白鹿洞书院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取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教学制度。特别是朱熹知南康军,认为讲学或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要人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儒家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他兴复白鹿洞书院时,年届半百,积累了三十年的教学经验,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后经门人与历代主洞的继承与发展,使白鹿洞书院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格局。

(一)倡导辅导与自学相结合

教师指导下生徒读书自学,是白鹿洞书院主要的教学方式。朱熹认为格物致知的主要方式就是读书,因而很重视对生徒进行读书方法的指导。其门人后学将其生前有关读书方法概括为《朱子读书法》。教学一般是以学生读书专研为主,重视对学生读书的指导。许多名师都把指导学生自己读书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他们将自己的治学经验概括为读书的原则或程序,指导学生应读什么书,哪些先读,哪些后读,以及如何提高学习效果等。朱熹认为,好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指引者,师之功也。”他还说:“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事事都用你自会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探。某只是做得引路的人,做得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19]237只有通过启发诱导,才能让学生深明义理,心悦诚服,充长善端,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就明确的阐述了这一道理:“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此外,白鹿洞书院对学生读书自学历代也有详细的规定。如李龄《规定诸生八事》中规定:“读书必循序,不可躐等。先读《小学》,次读《四书》、《五经》,及御制书、史鉴,各随资质高下。”[20]提学郑廷鹄《示白鹿洞主贴》指出:“南唐刘式读书洞中,手抄《孟子》、《管子》,其孙子清之藏之,云是洞中日课,朱子有取焉。诸生行有余力,宜有日课、月课,直学者司之,主洞官亦可因此以考验其多养。”[21]114提学高蕡亨《十戒》规定,戒“观无益之书,谓如老庄、仙、佛之书,及《战国策》、诸家小说、各文集,但无关于圣人之道者皆是。”[22]114

在自学的过程中,书院还提倡循序渐进,精读与博览相结合。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规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为学之序”。朱熹还给生徒制定了一个具体的学习程序,要求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立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除了精读儒家经典之处,他还希望生徒读史、读诗,广泛地涉猎知识。这种循序渐进,精读与博览相结合的方法,灵活实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爱好与特长,有利于人才的成长。

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提出疑问,请求教师解答,教师因人因事予以指导,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儒家传统,朱熹很重视这个传统,他兴复白鹿洞书院之后,亲自到洞讲学与辅导,同学间亲密无间,“每休沐辄一至,诸生质疑问难,诲诱不倦;退则相与徜徉泉石间,竟日乃返。”[23]95重视个别指导成了白鹿洞书院的优良传统。王阳明来洞讲学,每晨班坐次第请疑,问至即答。到了清代,仍然如此,每日升堂会讲,主洞官先讲,或诸生复讲,最后有疑者,以次升间。由于白鹿洞书院是大学阶段的教育机构,教学方法上,关键是靠生徒读书自学,弄明义理。但又是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讲习。教师不仅重视言传,还特别重视身教,以“人师”自任自勉,对生徒的指导,常常用讲解讨论的方法。这样既提高了生徒的自学能力,同时在遇到疑惑时也能及时解决,使得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二)鼓励生徒间互教风范

白鹿洞书院除了教师主讲和辅导之外,还提倡生徒互教,主要是让生徒中有能力的人代教,这也是白鹿洞书院教学的一个好传统,一直沿用至清末。提学郑廷鹄规定:“每日升堂会讲,主洞官先讲或诸生复讲,有问只命直学者引对。诸生行有余力,宜有日课月课,直学者司之。主洞官亦可因此考验其所养。”[24]109提学高璜《经久规模议》规定:“学徒有疑义,先求开示余经学长;不能决,再叩堂长,不能决,再问副讲;不能决,再问主洞。”[25]109提学高经文也规定:学徒有疑义,先问经学长,不能决再问堂长,不能决再问副讲。这种死板的程序固然不对,但要学生有能力者代教,对于发挥学生的辅导作用,促进他们独立研究学问,提高工作能力,是有好处的。同时这一教学制度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生徒谦虚好学、乐于助人的美德,教师也可从中检验学生的水平,对优质教学质量的推进具有重要的评估作用。

(三)建立独特的讲会制度

在朱熹以前,白鹿洞书院的讲学是普通意义上的讲学,特色并不鲜明,如掌管南唐庐山国学的国子助教朱弼,“每升讲堂,应剖群疑,悉究归旨”,仅是对经书比较熟悉,讲解经义比较到位,又如毛柄召集一班生徒于庐山白鹿洞,经常讲论,不仅包括经义,还包括诗赋。直到南宋淳熙年间,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开坛论讲,才形成了具有书院特色的“讲学”原则。

《礼记·学记》中说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讲会”制度正是提倡交流,是书院的一种独特教学制度,可以是主洞讲,也可以是副讲讲,可以是先生讲,也可以是学生讲,或师生切磋问难,可以是洞内师生自讲,也可以是洞外学者讲,可以是对书院学生讲,也可以是对书院学生与院外人士讲。《白鹿洞书院志》记载:黄榦后入庐山,访李燔、陈宓,相与盘玉渊、三峡间,俯仰文公旧踪,讲《乾》、《坤》二卦于白鹿洞书院,南北之士皆来集听讲。[26]77-78就是容许院外人士听讲的例证。又如蔡元定,字季通,幼得家传,精于律吕象数之学。由于慕朱熹之名,前往师事之。朱熹叩其学问,大为惊叹,说:“此吾老友也,不当在弟子”[27]148之列,以后四方来投朱熹之门的,多令先跟蔡元定学,林择之,字用中,闽人。从文公游最久。文公守南康时,择之亦尝讲学于洞,此乃学生会讲之一例。嘉定间知南康军,有政声,公余即造白鹿洞,与诸生讲学。再如熊升、苏葵、绍宝、蔡清、李梦阳、王守仁、李长春等等,不仅留有政声,且在白鹿洞会讲,多所启沃。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之后,亲自登台讲了《中庸》首章。朱熹在白鹿洞讲学,留下来的完整讲义有《白鹿洞书堂策问》,这篇讲义围绕着儒家思想的“正统”问题展开讨论,大致意思是说孔子及其弟子去世以后,杨朱、墨翟之流出现了,他们造成了儒家思想的混乱。朱熹按照科举策问的形式,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引发了诸生对儒家义理的深入探讨。此外,朱熹还在白鹿洞讲过张载的《西铭》。按照《朱子语类》第一百零六卷的记载,朱熹在南康军卸任之时,众人(包括他的弟子)在白鹿洞举行饯别宴会,朱熹在此时讲了《西铭》中“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至“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28]84一段。

同时,白鹿洞书院除本洞教师讲课和学生听课外,还请院外人士讲课,也允许院外人士听课。应朱熹之请,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了《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就是一典型事例,直到清代,李长春还赞赏这种办法。他在《兴复洞学看语》中,缅怀了这次讲学盛况说:“陆子静登白鹿讲喻义一章,环而听者千人,田夫野老有闻而泣者。”[29]117黄干来洞讲《乾》、《坤》二卦,庐山南北不少人士也前来听讲。可见,当时白鹿洞书院这样的高等学府,遇有名人学者讲学,就邀请洞外人士旁听,盛况无比。这种院内院外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活跃学术空气,促进学术交流与普及是很有意义的。

总之,白鹿洞书院把讲课、辅导与学生自学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互教。百家争鸣的讲会制度是大学阶段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智慧和能力,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对提高书院的教学质量和学术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袁枚对此有过中肯的评述,他说:“然则书院宜如何?曰民之秀者已升之学矣,民之尤秀者升之书院。民之尤秀者,一郡中不过数人,吾宁浮取之以取教,则亦不过郡二三十人而已……而此二三十人者,师师友友,弦歌先王之道以自娱,则又安得有害郡之马侜张佻险于其间耶?为之师者无多,弟子博习相亲,以故愤易启,悱易发,经义易传,治事易治,国家他日用人,舍书院其焉取之。”[30]5-6

四、结语

古代书院虽已废止,但是其敦化育才之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高水平的队伍建设、百家争鸣的教学组织形式、民主的研讨之风仍不失借鉴的价值。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加大,高校应该坚持教学质量立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作为古代的高等学府,书院是名儒学者为了弥补官学在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方面不足而创立的一种民办高等学府,是培养高等人才、研究高深学问的场所。书院倡导培养圣贤之人,坚持为己之学,回归教育培育人才的本质。既注重学徒的道德养成,同时也支持学徒参加科举,注重智识的增长。智育和德育是人才培养的两个方面。[31]现代大学要想培育人才,实行人才的全面发展,必须兼顾德育和智育。其次,要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重视人的因素,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保障教学质量,必须高度认识学生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意义。学生应该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学生利益放在一切利益的首位,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出优秀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大学在教育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强调为己之学,注重学生良好道德的养成,培养对社会有用之人。

第二、建立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全面素质,是保障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古代书院在组织机构设置、人员设置方面突出自由自主之风气,既有洞主、副讲、堂长、典谒等教师充当,同时也有学生担任经长、学长、引赞等职位,由此可知,古代书院在组织设置上,师生共同参与管理书院,独特之处就在于学生参与管理书院,体现了民主的作风。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在管理中的责任感。大学应该发扬这种民主的管理氛围,让学生参与教学、事务的管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同时也有助于在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所需,更好地促进教学的开展。其次,在选聘教师时,要选举德才兼备之人,保证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的观念、课堂教学、教学方法都会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影响。

第三、兼顾教学水平与研究能力

高校具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三个基本职能。[32]139要实现这三个基本职能,就要求高校在注重教学水平的同时,兼顾研究活动。我国古代书院既是培养圣贤的教学机构,同时也是不同学派学者交流思想进行研究的机构。讲学是书院不同于官学的一个显著特色,从讲学者来看,不仅洞主可以在书院讲学,有学养的官员和路过此地的学者也可以在书院讲学,还可以自由邀请他人讲学,书院的学生也可以自己组织讲学,官学显然没有这样的自由,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兼顾科研。这种讲学形式类似于现代大学举办的各类讲座、演讲。但现代的讲座、演讲并没有特定的主题,而古代书院的讲学,则紧紧围绕着儒家学说的义理,不仅停留在纸面上,还要对照自身,认真反思,并由己及人,推广到社会生活之中。

大学应该注重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育人与著述相结合。大学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为了灌输知识,应该提倡自学和独立研究。时刻坚持以人为本,教书育人的教学工作宗旨,通过研究、讨论、宣传和激励等手段,树立教学质量的全员意识和氛围。在公平竞争的的基础上,各高校应发挥自身一切优势,吸收外来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合理完备的教学组织系统,办出自身特色,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师生彼此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师生的学术水平,丰富教学内容,进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白鹿洞朱熹书院
朵云书院黄岩店
鹿拓雾来白鹿洞书院文化APP交互设计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白鹿洞书院八字学规被刻在联合国总部墙上?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白鹿洞”与鹿无关
“朱子深衣”与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