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杰,郭 岚
(1.南京审计大学 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211815;2.南京审计大学 银行与货币研究院,江苏 南京211815)
近年来,众多高校推出政策吸引具有海外经历的高层次人才到高校工作,加大派遣科研人员进行境外学习交流的力度,甚至将海外经历作为招聘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以此作为利用国际资源、提升高校整体科研产出的重要手段。以南京市S大学金融学科为例,该学科2020年新进的9名新教师中7名教师具有半年以上海外学习或交流经历。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9海归就业报告》,教育、培训、院校招聘了38%的海外回国人员,68%的海外回国人员认为,“具有国际视野”使其在求职时占有优势。为增加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高校更倾向于招聘有海外经历的教师,以期提升高校的科研影响力,也希望通过促进不同经历背景的教师之间的交流,使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对没海外经历的教师在科研方面起到带动作用。那么,有“国际视野”的海外经历的教师在科研论文产出数量和质量方面是否优于没有海外经历的教师?高校是否应看重海外经历,将其作为人才招聘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基于调研数据,深入研究教师海外经历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了解教师的海外经历对高校科研产出的影响,也有助于高校在招聘时采用更合理标准,更好地打造科研团队,提升科研产量和质量。
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从高校教师的教育背景入手,研究海外经历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本文将倾向得分匹配法引入教师科研产出的研究中,通过将教师是否具有海外经历和教师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高质量科研论文发表数量的匹配研究,认为相对于没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在科研论文数量上较多,但在高质量科研论文产出数量上并没有明显区别,提出高校在招聘时不应过分看重教师的海外经历,而应注重教师科研视野的开拓、科研方法的培训等,从而为高校提升教师科研产出提供指导;第二,本文从科研论文产出总量和科研论文质量两个维度对科研产出进行研究,从而对有海外经历教师的科研产出数量和质量进行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为高校招聘人才提供客观参考。
学术界关于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对影响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重要因素进行的研究,这些因素分为个人特征和外部因素,其中,前者包括教师年龄结构、拥有专利数量、教师头衔等等;[1][2][3]后者主要包括高校制度、激励政策、高校性质、高校研发投入等等。[4][5][6]以教师特征为主,教师的年龄结构能影响高校科研产出,当高校青年教师、中生代教师、资深教师的占比分别为51.2%、43.0%、5.8%时,高校科研产出会达到理论上的最优水平,且不同类型的大学的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与理论最优值之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离。[1]然而,科研人员成果产出与年龄存在两种情况:金字塔顶端的科学界精英如诺贝尔奖获得者,重要创新产出成果均产生于中青年期;广大普通科研人员的成果产出并不只有青年时期的单峰现象,而是存在青年期和中老年期的双峰或者是随年龄而逐渐增加的梯形现象。[2]在高校中,项目申请者“头衔”显著提升了科研绩效;较行政职务头衔,学术荣誉头衔带来的科研绩效提升更显著;并非所有类型头衔都显著作用于科研绩效,确切地讲,“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校长”、“院长”、“研究所所长”及“副所长”等头衔更有利于科研绩效提升。[3]不同身份作者的科研产出力与学术影响力也存在明显差异。[7]此外,高校教师的专利数量与中文、英文和总体论文数量对高产出的科研人员有重要影响,专利独占许可对科研人员英文和总体论文数量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当以独占许可方式实施许可时,英文论文和总体论文数量分别会降低21.4%和15%,中等数量及以上产出的科研人员所受负向影响最大。[8]
在海外经历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方面,有学者从个体因素角度进行了研究,以1999—2014年共1840名高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者为样本,将“海外经历”视为大学高层次人才重要的群体特征,通过研究发现:相对于本土人才,拥有海外经历的人才选择“跳槽”的概率更高,海外工作经历更可能促进大学高层次人才的职业流动;在流动路径和模式上,具有海外经历的高层次人才与本土高层次人才没有显著差异。[9]在控制年龄、性别、学科和地区GDP等因素后,他们认为“海外经历”不仅增加了大学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意愿,而且是人才职业流动的重要资本。由于具有“海外经历”高层次人才与本土学术和社会网络联系的松散性,降低了具有“海外经历”的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成本”,因而这部分人才流动性更强。[9]国内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与国外的差距,现有的人才引进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不配套的问题,是抑制国际人才科研产出的重要因素。[10]国际合作对论文质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这一影响并不比国内合作和单位内合作更突出。海外经历有利于提高科研人员的论文质量,特别是有助于在影响力更高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但是否拥有外国博士学位对科研人员的论文质量没有显著影响,并且在科研管理中不应过分突出海外学历的意义。[11]
那么,如何对具有“海外经历”的高校教师进行有效的激励,降低这部份高层次人才的流动性,增加科研产出量,成为研究的另一个重点。2016—2018年实施“预聘—长聘”制度的大学中,“非升即走”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大幅提升了大学的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另一方面却导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论文发表量逐渐递减;相反,“首聘期科研考核”制度的实施则降低了大学的国际期刊论文发表数量,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却略有提升。而“预聘—长聘”制度对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发文数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4]实行“预聘-长聘制”改革的高校的国际期刊论文发表量和论文影响力指数(CNCI)都得到了显著提高。[5]薪酬也会影响高校教师的科研产出。薪酬水平对高校教师科研生产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薪酬购买力地区差异影响薪酬对科研生产率的激励水平,年龄、职称和博士学位比薪酬水平更能影响科研生产率,薪酬水平越高的群体其薪酬差距越大。[6]
综上所述,目前研究主要分析了个人学术头衔、年龄、职称、聘用制度等因素对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个人科研产出的影响。也有部分人从国际合作的角度对“海外经历”与科研产出的关系进行了探索。但鲜有研究直接比较有海外经历的教师与无海外经历教师的科研产出总数量和高质量科研产出数量的差异。本文的研究结论将有助于高校在人才招聘和人才晋升中,对是否将具有海外经历作为考核指标提供有益的参考。
根据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2019海归就业报告》,教育、培训、院校招聘了38%的有海外经历的回国人员。其中,江苏省南京市在海外经历的回国人员期望就业城市中排名全国第八,位居全国前列。根据南京市S大学人力资源部的数据,S大学2015-2019年总计引进了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110人,约占新引进教师总数的27.78%,且新引进的有海外经历的教师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15年的12人增加到2019年的33人。2015-2019年S大学金融学科的教师中,约36.88%的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发表的论文数占所有教师发表论文总数的51.43%。本文基于对2015-2019年S大学金融学科教师的调研,在剔除无效样本和极端异常值后,一共提取了282个数据进行分析。
本文旨在研究海外经历对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科研产出包括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著作、专利、应用成果等一系列成果。科研论文是高校教师最主要的科研产出,并且便于统计。众多研究均选择了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作为科研产出的衡量指标,[4][5][7][12]文章在参考上述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作为科研产出的衡量指标,将科研产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并且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衡量:一是高校教师发表科研论文的总量,二是高质量论文发表数量,即北大核心、CSSCI、SCI、SSCI四区及以上区收录的论文数量。发表论文只计算教师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的论文。此外,参照科研产出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本文选择教师年龄、教师性别、教师新增课题经费金额、教师职称作为控制变量。具体的指标情况及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
表1 指标赋值情况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有海外经历教师占比34.40%,约为无海外经历的教师人数的一半,且男性居多。教师们平均课题经费为3.116万元,其中经费最高的为66.8万元,经费最高比经费最低的教师高66.8万元。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5岁,年龄最小的教师比年龄最大的教师差30岁,59.57%的教师有高级职称,35.11%的教师是研究生导师。教师之间科研产出差距较大。在一个年度,发表科研论文总数最多的教师为8篇,发表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最多的教师为6篇,而无论是发表的科研论文总数还是发表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最少的教师均为0篇。根据调查,教师发表的论文总数为210篇,其中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为101篇,约占48.095%。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发表论文总数为108篇,约占发表论文总数的51.43%。甚至有少数教师连续三年的科研论文发表数量为0。从数量上看,占36.88%的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发表了51.43%的论文,表现优于没有海外经历的教师。
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OLS)
本文首先选择多元线性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分别以高校教师发文数量和高质量文章发文数量为因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具体设定如下:
其中,Mamount是教师发文数量,Hamount是高质量论文发文数量,β0和β3是常数项,overseas是指高校教师有无海外经历,Xi代表反应样本特征的若干控制变量,包括性别、年龄、课题经费等。β1、β2、β4和β5和为待估参数,εi为干扰项。
2.PSM模型
由于传统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难以解决因样本选择性偏差以及遗漏解释变量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所以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该问题加以解决,使结论更可靠。倾向得分匹配法是基于“反事实推断模型”的分析方法,可有效解决内生性问题。在均有科研产出的教师当中,具有海外经历教师和不具有海外经历教师在科研产出上有什么区别?本研究目的是分析教师海外经历对教师科研产出在论文发表上的差异,但现实是无法观测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有海外经历和没有海外经历对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只能观测到其现有论文发表量,这种状态就是反事实。因此,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就是为了解决这种不可观测事实,我们将所有有科研产出的教师按照是否有海外经历分为处理组和控制组之后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匹配,在控制外部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判断处理组和控制组在课题经费上的差异来分析海外经历对科研产出的影响。
具体的研究步骤如下:
第一步,通过Logit回归模型计算倾向得分即PS值。
其中,Xi代表反映样本特征的协变量,Di是二分类变量,Di=1代表有海外经历,Di=0代表没有海外经历。
第二步,将处理组和对照组依据倾向得分进行匹配。本文选择的匹配方法为近邻匹配法。
第三步,计算参照组的平均处理效应ATT。
其中,y1代表有海外经历的科研产出,y0代表没有海外经历的科研产出,ATT为有海外经历时的科研产出和假设其没有海外经历时科研产出的差值。
OLS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在模型(1)中主要研究,海外经历对教师发文总量的影响,以及年龄、性别、课题经费、职称等对发文总量的影响,结果发现,海外经历与发文总量显著正相关,可以说明,教师的海外经历会显著增加论文发表数量。模型(2)进一步研究海外经历对高校教师高质量论文发文量的影响。从结果可以发现,具有海外经历并不能提高教师高质量论文的发表数量。
表2 OLS回归结果
在控制变量中,年龄、是否是研究生导师对教师发文总量和高质量发文数量影响显著。其中,是否为研究生导师对教师高质量论文的发文总量和高质量发文量在1%显著性水平上显著。教师年龄对发文总量和高质量发文数量均有重要影响。随着年龄增长,教师论文发表总数和高质量论文发表数量呈下降趋势。因此,在招聘人才时,高校如果从科研产出视角出发,高校应该以招聘年轻教师为主。在坚持科研“高精尖”原则下,也可适量招聘年龄偏大教师,来进行资源整合和团队建设。其他控制变量,如性别、课题经费数额、职称对发文数量高质量论文数量影响不显著。
在进行OLS回归之后,可以看出海外经历对教师论文发表数量有重要影响,但无法说明教师论文发文数量的提高是否是因为教师有海外经历引起的。因此,为了保证结果的正确性,本文剔除没有科研产出的教师样本,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来深入研究海外经历是否导致教师科研产出有所区别。
PSM结果见表3、表4。表3列示了匹配前后控制变量均值的变化和标准化偏差。结果显示,控制组与处理组在匹配变量之间无系统性差异。表3中标准化偏差的绝对值表示变量可能出现的误差。从标准化偏差的绝对值可以看出,匹配后大部分变量的标准化偏差均在10%以内,对比前后的标准化偏差可知经过倾向值匹配之后,大多数变量的标准化偏差均大幅缩小,回归结果更可信。
表3 平衡性检验
表4显示,匹配后的平均处理效应值为0.663,表明有海外经历的教师的科研论文发文总量比没有海外经历教师的论文发文总量要高66.3%,高于未处理时的63.6%,在10%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且相比OLS模型,海外经历对教师科研发文总量的正向影响有所增加。而对于高质量论文发文数量,匹配后的平均处理效应值为0.272,比例有所降低,且结果不显著。总体来说,教师有海外经历对教师科研发文总量具有重要影响,当教师有海外经历时其发文总量显著提高。在匹配之前,教师的海外经历对其高质量论文发文量有显著影响。但在采用更科学的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回归后,经过倾向得分匹配之后,影响不显著。是否拥有海外经历能够提高论文的发文总量但并不能够显著提高高质量论文的发表数量。
表4 倾向得分匹配估计结果
本文利用2015-2019年江苏省南京市S大学金融学科教师的调研数据研究海外经历对高校教师科研产出的影响,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OLS回归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深入探究教师拥有海外经历对教师发文总量和高质量论文发文数量的影响。经过研究发现:第一,教师有海外经历对教师科研产出数量有重要影响。有海外经历的教师比没有海外经历的教师科研论文发文总量更高;第二,海外经历对教师高质量科研产出数量影响不大。教师有海外经历只能提升教师科研产出的数量,并不能够提升教师科研产出的质量。
1.高校在人才招聘时不宜过分看重海外经历
本文研究发现,海外经历能并不能够提升高质量科研论文的发表数量,但能增加科研论文的总数量的产出。高校在人才招聘时,不能过分夸大海外经历的重要性,不能盲目追求海外经历背景的人才。同时,从实证结论来看,青年教师对促进高校科研论文总数量和高质量论文数量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高校在招聘时要注重具有海外经历的人才的比例,与境内人才合理搭配,尤其要注重年轻教师的引进,为各个学科构建一支境内外人才搭配合理、年龄结构合理的学科队伍,而不是一味看重教师是否具有海外背景。
2.鼓励教师海外交流,加强互动沟通
实证结果表明,海外经历能够提升教师科研论文发表数量。海外经历能够拓宽教师的研究视野,接触一些国际最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在提升教师科研产出数量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高校应适当鼓励教师增加海外交流,并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激励手段,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归属感,拓宽教师的国际视野,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研交流,使教师掌握最先进的科研方法,从而推动科研产出总量的提升,在总量提升的基础,再通过内部培训、内部激励等手段来促使教师科研产出质量的提升。高校要注重在内部对教师进行科研方法提升、科研视野拓展等方面的培训,使教师运用最新理论、最新方法来开展科研,提升科研产出质量。
3.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海外经历能够影响科研产出的总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外经历能使不同学科背景、不同学术观点人员之间的交流和“碰撞”,有效促进学科人员之间的交叉,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良好的科研氛围能激发教师拓展性思维,有助于缓解教师压力,提升科研产出。[22]从本文研究结论来看,担当研究生导师能提升教师科研产出。重要原因就是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也是与学生交流的过程,可能在学术交流和讨论中产生新的观点。因此,高校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从内、外部构建完善的科研研讨机制,一方面鼓励教师到境外访学、参加国际研讨会等,另一方面,在内部形成定期研讨机制,并针对不同科研能力的教师采取针对性的个性化培训方案,最终在科研方面实现以强带弱、每个学科均全员参与科研的局面,在交流当中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提升教师科研方法,持续稳定地促进高质量科研产出。
本文为了便于衡量,只选择了第一作者论文数量作为科研产出的衡量指标,但科研产出不但包括论文,还包括著作、获奖、课题、成果应用等多方面内容,在未来研究当中,科研产出应采用更全面的衡量指标,需要结合高校内部的评分标准,根据不同级别的论文、不同级别的获奖和课题等对每个教师的科研产出进行量化评分,可以更精确的结论,但这需要进一步深入调研;本文研究了海外背景对科研产出的影响,但限于数据可获得性,只选择了S高校金融学科教师为样本,样本数较少,对海外背景的不同情况如访学、获海外高校学位、获海外高校学位学校在世界上的地位等情况对科研产出的影响并没有进一步进行区分,未来,需要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调研,进一步研究访学、获海外高校学位等不同海外经历情况对科研产出影响的区别。另外,部分教师是在单位工作时到境外访学半年或一年,那么这类教师在境外访学回来后,科研产出的数量和高质量的科研产出与访学前比有何变化,均需要进一步深入调研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