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文,杨龙飞,潘萍,熊熠,蒋华,谭辉
江苏省扬州洪泉医院麻醉科,江苏扬州 225200
腹腔镜手术是临床常用术式, 具有创伤性小、术后恢复快和安全性高等优势,但麻醉手术后易发生谵妄(POD)。 统计资料显示,外科手术术后谵妄占比高达37%~46%[1]。 此外,老年患者发生痴呆风险可提高10 倍[2]。POD 患者多表现为急性发作的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波动、思维混乱以及意识水平改变等,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既往研究发现,神经系统损伤、脑萎缩、血脑屏障破坏、内皮细胞损害及脑血流减少等均与POD 发生、 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需采取有效、安全的检测措施,以判断麻醉深度,监测镇静水平, 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3-5]。 脑电双频指数(BIS) 用于监测麻醉镇静深度对POD 的影响尚未有定论,故该次选取2020 年1 月—2021 年2 月于该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09 例老年患者,研究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应用BIS 监测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选取于该院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109 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手术指征;年龄≥65岁;临床资料均完整。 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者;存在手术禁忌证者;中途退出者。采用“记忆谵妄评定量表中文版”评估是否存在术后谵妄。 按术中监测麻醉用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54 例)和观察组(55 例)。对照组男27 例, 女27 例; 年龄65~90 岁, 平均(69.28±2.64)岁。观察组男25 例,女30 例;年龄66~90岁,平均(69.19±2.87)岁。 两组基础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患者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同意,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对照组行腹腔镜手术治疗。 患者术前无用药,进入手术室后建立起静脉通路;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包括心率、血压等指标;采用苯磺顺阿曲库铵(国药准字H20060869;规格:10 mg)、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23138;规格:20 mL∶0.2 g)、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4171;规格:1 mL∶50 μg)行全凭静脉麻醉。麻醉诱导为丙泊酚剂量1.5~2.0 mg/kg,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剂量0.03~0.05 μg/kg;以临床经验为依据,由麻醉医师对患者意识消失进行判断,静脉注射给药剂量为0.15~0.3 mg/kg 苯磺顺阿曲库铵,待患者肌肉松弛后,给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设置氧流量为2 L/min;维持麻醉用药丙泊酚,剂量为4~12 mg/(kg·h),泵注给药;枸橼酸舒芬太尼用药剂量为5~10 μg,间断推注给药;依据实际情况,追加苯磺顺阿曲库铵,剂量为3~5 mg,以维持肌肉松弛;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调整用药,于手术结束后麻醉停止进入PACU,待患者轻唤睁眼后,拔除气管导管。
观察组术前准备工作、药物维持麻醉、静脉诱导麻醉均与对照组一致,麻醉过程中应用BIS 仪(型号:Covidien 型BIS)行动态监测。将检测电极于麻醉前贴于患者前额正中部位、眉弓上方及太阳穴处,麻醉诱导完成后,BIS 值维持40~45 后行机械通气; 维持麻醉阶段,调整丙泊酚用药剂量,维持BIS 值在40~60;手术结束后进入PACU,待患者恢复自主呼吸,维持BIS 值为75~80,拔除气管导管。
①两组手术情况对比:包括丙泊酚诱导量、丙泊酚总量、苏醒时间和离室时间。 苏醒时间指停药直至患者可配合指令时间;离室时间指气管导管拔除后直至患者离开手术室时间。
②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插管后1 min(T1)、手术完成时(T2)、拔管后1 min(T3),测定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
③两组术后谵妄情况对比: 术后1 d、2 d、3 d 和4 d,记录患者谵妄发生情况。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率(%)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丙泊酚诱导量及总量均更少,苏醒时间、离室时间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丙泊酚诱导量(mg)丙泊酚总量(mg)苏醒时间(min)离室时间(min)对照组(n=54)观察组(n=55)t 值P 值112.56±5.55 98.31±5.52 13.439<0.001 681.69±49.61 624.26±36.15 6.915<0.001 7.99±2.25 5.56±2.15 5.765<0.001 8.18±1.39 5.71±0.87 11.142<0.001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T1、T2、T3时刻HR、MAP水平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s)
注:与同组T1 时刻比较,△P<0.05
组别HR(次/min)T1T2T3 MAP(mmHg)T1T2T3对照组(n=54)观察组(n=55)t 值P 值75.12±10.88 70.51±9.87 2.317 0.022 77.69±10.59 73.12±9.18 2.408 0.017(94.45±12.75)△72.55±9.67 10.115<0.001 81.16±11.18 73.29±10.87 3.726<0.001(87.13±9.77)△73.26±10.58 7.107<0.001(103.44±12.59)△74.56±10.01 13.268<0.001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术后1 d 谵妄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 d、3 d 及4 d 谵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谵妄情况比较[n(%)]
谵妄是一种急性波动性的精神状态改变,表现为意识水平下降和注意力障碍, 临床表现主要分3 型:①活动亢进型;②活动抑制型(老年人常见);③混合型。 术后谵妄多发生于患者苏醒至术后第5 天,是麻醉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6-8]。 患者知觉、情感和意识等均可出现紊乱,造成心率加快、创口出血等问题,进而延长患者康复时间[9-11],增加患者住院费用。 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退化,免疫力较低,相较于其他人群术后谵妄发生风险更高[12]。 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是临床常用于以监测麻醉深度的方法,研究发现,应用BIS 监测可有效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率[13-14]。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丙泊酚诱导量、总量分别为(98.31±5.52)mg、(624.26±36.15)mg,均少于对照组的(112.56±5.55)mg、(681.69±49.61)mg,观察组苏醒时间、 离室时间分别为(5.56±2.15)min、(5.71±0.87)min,均短于对照组的(7.99±2.25)min、(8.18±1.39)min(t=13.439、6.915、5.765、11.142,P<0.05); 姜景卫等[15]选取80 例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 按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40 例依据临床经验实施麻醉, 观察组40 例采用BIS 监测术中麻醉深度,结果显示,观察组丙泊酚用量为(659±36)mg,少于对照组(680±49)mg,与该研究结果一致。 该研究还发现,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1、T2、T3时刻HR、MAP 水平均更低(t=2.317、2.408、10.115、3.726、7.107、13.268,P<0.05);与对照组(18.52%)比较,观察组术后1 d 谵妄发生率(1.82%)更低(χ2=8.375,P<0.05);两组术后2 d、3 d 及4 d 谵妄发生率相近(χ2=1.646、1.409、0.000,P>0.05)。 提示应用BIS 监测,可避免麻醉过深,避免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少术后谵妄情况,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并提高麻醉安全性。 究其原因,BIS 可利用脑电图频率、功率等,经双频分析后得出一个最佳数值,并采用0~100 分进行标识,挑选出代表不同镇静水平的各种脑电信号,用于临床判断镇静水平[16]。 目前临床认为,BIS 值介于80~100 提示为清醒状态;BIS 值介于60~80 提示为镇静状态;BIS 值介于40~60 为麻醉状态;BIS 值介于20~40 提示麻醉过深;BIS 值≤20提示暴发抑制,BIS 监测可通过具体数值准确反映患者麻醉深度,可客观指导麻醉药物用药剂量,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17-18]。
综上所述,老年患者行腹腔镜手术应用BIS 监测下麻醉,可有效降低术后谵妄发生率,缩短患者苏醒时间,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