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对住院患者血糖监测的影响

2022-01-12 03:38周君珺沈燕郭宝珠戴兰娟薛冰冰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年24期
关键词:胰岛素血糖技能

周君珺 沈燕 郭宝珠 戴兰娟 薛冰冰

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224000

糖尿病属于代谢障碍疾病。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递增趋势〔1〕。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的诊断率约为30%~40%〔2〕。临床表现: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下降,且患者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血糖较高。病程较长可引起机体多系统的损害,造成血管、神经、心脏、肾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衰竭、病变及功能减退,甚至还可引起急性严重的代谢紊乱,不利于患者的身心健康,增加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压力,降低其生活质量〔3〕。1型糖尿病多在幼年及青少年阶段发病,而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在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使得胰岛素明显减少〔4〕。目前,临床上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可通过自我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药物治疗、饮食治疗及运动治疗控制患者病情的进展。但多数患者的生活习惯及依从性较差,无法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为此,本研究选取在该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92例,分析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对住院患者血糖监测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6月在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的糖尿病患者92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检查,结果确诊为糖尿病,②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患者,③患者及家属知情并签署参与书。排除标准:①存在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②存在肝肾功能病变患者,③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④不能主动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观察组患者男24例,女22例,年龄61~74岁,平均年龄(67.33±2.01)岁;对照组患者男25例,女21例,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68.11±2.02)岁。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给予患者糖尿病药物治疗,进行健康宣讲,加强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认识。干预时间1个月。

观察组:实施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具体包括:成立前馈控制护理小组,制定血糖监测处方,在通过本院内分泌科医生、糖尿病专科护士的审核后方可实施。血糖管理流程:(1)病情评估:患者入院时,立刻进行血糖监测,若血糖>7.8 mmol/L,需加测血红蛋白,以明确患者是否为糖尿病;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其血糖无论是否>7.8 mmol/L均纳入管理流程;(2)血糖管理:①Ⅰ、Ⅱ、Ⅲ、Ⅳ类高血糖患者血糖监测:Ⅰ类患者每日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1~2次,监测4次;Ⅱ类患者每日多次注射胰岛素1~2次,监测7次;Ⅲ类患者每日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间隔4~6 h监测1次;Ⅳ类患者采取静脉注射胰岛素,间隔1~2 h监测1次;② 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静脉注射胰岛素且非正常进食的患者,每小时监测1次血糖,皮下注射胰岛素且非正常进食的患者,需间隔1 h监测1次血糖;③ 特殊人群血糖监测:围术期患者:于空腹、餐后2 h、睡前监测能正常进食的患者的血糖,间隔4~6 h监测1次禁食的患者的血糖,间隔1~2 h监测1次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或危重症患者的血糖;妊娠期患者:于空腹、餐后1 h与2 h监测非胰岛素治疗患者的血糖,于三餐前后1 h与2 h、凌晨3点监测被诊断为高血糖且需胰岛素治疗患者的血糖;ICU患者:间隔0.5~2 h监测1次血糖;危重症患者:间隔1 h监测1次急性期患者的血糖,间隔4~6 h监测1次缓解期患者的血糖;④加测血糖情况:为防止患者发生低血糖,需加强血糖监测,每15 min监测1次;对于由严重低血糖导致昏迷的患者,每10 min监测1次,直至低血糖被纠正;对于出现原因不明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的患者,应增加监测02∶00~03∶00的血糖;⑤血糖监测健康教育:告知患者不同时间点血糖值的临床意义、不同血糖测定方法的意义,血糖监测频率,高低血糖的症状及处理,以增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更好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干预时间1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血糖监测技能及知识评分,记录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的血糖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采用本院自制的糖尿病血糖监测技能及知识评分表。血糖监测技能评分共10题,满分40分;血糖监测知识评分共10题,满分20分;分数与血糖监测技能及知识的掌握度成正比。采用生活质量量表(SF-36)〔5〕,从情绪角色、健康程度、躯体功能、心理卫生等4个方面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单项总分100,分数与生活质量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血糖监测技能及知识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糖监测技能及知识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血糖监测技能、血糖监测知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血糖监测技能及知识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血糖水平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血糖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情绪角色、健康程度、躯体功能、心理卫生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同时段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引起的代谢紊乱性疾病,发病率高且呈逐年递增趋势。临床症状为:疲乏无力、肥胖、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是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死亡的重要原因〔6〕。糖尿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不同类型的糖尿病病因也不同,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是导致糖尿病的重要因素,而不良生活方式、自身免疫系统缺陷也是引发此病的潜在因素。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无法治愈〔7〕。目前,临床主要采取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手段治疗此病,而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谨遵医嘱是治疗的关键。但较多数患者的生活习惯差,加之血糖监测不及时、用药不合理,无法有效控制血糖,甚至引发心血管、肾脏、神经病变等一系列并发症〔8〕。因此,如何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临床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发现〔9〕,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效果显著。

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旨在“防患于未然”。前馈控制通过收集信息、观察情况、分析原因、预测趋势,预计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前采取措施,避免未来发展阶段的问题出现〔10〕。有报道指出〔11〕,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糖尿病是终身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重要的监测指标是血糖,其监测结果可反映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因此,掌握正确的血糖监测技能及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基于前馈控制护理干预患者的血糖监测技能、血糖监测知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究其原因: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监测,可了解其血糖的波动情况,有助于纠正患者的生活方式、饮食及药物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仪器使用不当或操作不规范,都会导致检测结果与病情不符。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通过向患者讲解血糖监测方面的知识,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及测量值,并对患者进行考核,进而加深患者对血糖监测技能及知识的了解,促进患者更好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12〕。

糖化血红蛋白是判断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是血清中的糖类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产物;空腹血糖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能反映胰岛β细胞功能;餐后2 h血糖即进食2 h后检测的血糖值,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及胰岛素分泌的情况〔13-15〕。本研究中,实施基于前馈控制护理干预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明显低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表明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能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主要在于: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强调事前控制,通过对影响因素控制,以达到控制的目的。成立专业的前馈控制小组,并制定血糖监测处方。针对不同患者实施个性化的血糖监测,有利于医护人员准确掌握患者血糖值变化,并及时进行用药剂量的调整,进而控制患者的血糖,延缓病情进展〔16〕。

住院患者持续高血糖状态会对其心、脑、血管及其他器官造成危害,增加患者手术及院内并发症风险,对疾病的预后十分不利。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基于前馈控制护理干预的患者的情绪角色、健康程度、躯体功能、心理卫生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主要在于: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干预通过合理监测患者血糖,加强对院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17〕。

综上所述,基于前馈控制的护理能有效提高糖尿病住院患者对血糖监测技能及知识的掌握度,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胰岛素血糖技能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妊娠期血糖问题:轻视我后果严重!
猪的血糖与健康
门冬胰岛素30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初诊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