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凤婷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武汉 430000
脊髓损伤是由车祸、运动创伤、坠落等多因素导致脊柱骨折而导致脊髓压迫或断裂所致〔1〕。脊髓损伤会导致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同时也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利于患者身心健康〔2〕。积极心理学认为提高个体面对逆境或悲伤时的心理适应性将有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3〕。心理弹性是指个体面对应激事件时的良好适应性过程或个体经历困难后的心理反弹能力〔4〕。创伤后成长是指个体经历创伤性事件后获得的心理方面积极变化〔5〕。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高个体心理弹性,促进患者创伤后成长,将有助于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阶段性心理护理是指根据患者不同康复阶段为患者制定的个体化心理干预措施〔6〕。本研究探讨阶段性心理护理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心理弹性及创伤后成长的影响。
2019年1~12月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100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有明确的脊柱外伤史,②经CT或MRI确诊为脊髓损伤,③患者行骨折内固定术后脊柱稳定性良好。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②患有认知障碍或并发症,③入组前受过重大精神创伤。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8~68岁,平均(41.2±3.8)岁;病程1~5 d,平均(2.25±0.8)d;美国脊髓损伤学标准:腰脊髓18例,胸脊髓22例,劲脊髓10例;文化程度:小学8例,初中12例,高中18例,大专或以上12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20~68岁,平均(41.8±3.2)岁;病程1~5 d,平均(2.28±0.7)d;美国脊髓损伤学标准:腰脊髓17例,胸脊髓20例,劲脊髓13例;文化程度:小学9例,初中13例,高中15例,大专或以上13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患者行骨科常规性护理干预,内容包括入院时健康宣教、病房基础护理、心理指导、并发症护理、出院后定期随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阶段性心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入院时心理干预 由于脊髓骨折发病突然,患者容易出现急性应激反应,因此入院后需全面评估患者心理状况。①护理人员应以热情的态度接待患者,详细了解患者想法,给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及鼓励,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②由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发放《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围术期健康手册》,让患者对疾病有充分的认识,消除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错误认知及焦虑,并通过列举成功的案例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及积极性。③采用冥想疗法引导患者正确面对脊柱骨折引起的刺激,鼓励患者主动描述受伤的情景,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人际关系、人格及行为上的异常变化,并通过积极有效的心理沟通促进患者正确面对受伤经历。④充分与患者沟通,鼓励患者讲述脊柱受伤后对其生活态度、性格及人际关系的影响,分析这些变化给患者带来的负面情绪,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1.2.2住院期间心理干预 ①术前心理护理:及时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疾病治疗过程中存在的疑惑,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讲解手术基本过程、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麻醉方式等,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认知,减轻患者对手术的恐惧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并采取腹式呼吸及音乐疗法让患者以放松的心态面对手术。②术后由于疼痛容易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主治医师可通过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术后感受及状态,对于疼痛症状难以忍受的患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治疗,从而减轻疼痛引起的不良情绪。
1.2.3出院后心理干预 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对于焦虑、抑郁情绪较明显的患者可指导其家属给予足够的支持及关心,以增强患者治疗信心。定期组织患者及其家属参与“听音画画”“跳交际舞”“心电感应”“指间交流”等活动,让患者在相互交流、倾听、分享中学会自我成长,学会在家庭关系中彼此理解、包容、尊重,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满足患者被接纳的心理需求。
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不良情绪、心理弹性、改良Barthel指数(MBI)、创伤后成长及生活质量。①不良情绪: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7〕、抑郁自评量表(SDS)〔8〕进行评价,SAS量表、SDS量表各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总评分20~8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不良情绪越明显。②心理弹性:应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9〕进行评价,量表由乐观(8条目)、力量(8条目)、坚韧与控制(9条目)等3个维度组成,共25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总评分25~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越高。量表Cronbach α系数为0.902,提示量表有良好信效度。③改良Barthel指数:包括进食、穿衣、洗澡、上下楼梯、大/小便控制、床椅转移、平地行走等10个条目,总评分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日常能力越高。④创伤后成长:应用赵秋利等翻译的创伤后成长量表〔10〕进行评价,量表包括精神改变(3条目)、新的可能性(3条目)、个人力量(4条目)、人生感悟(4条目)、人际关系(6条目)共5个维度,20个条目,每条目赋值0~5分,总评分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创伤性成长评分越高。量表总体Cronbach α系数为0.852,提示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⑤生活质量:应用生活质量指数评定量表(QOL)〔11〕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包括躯体症状、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交能力,每个维度赋值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水平越理想。
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干预后观察组改良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情绪及MBI比较(n=50),(分,
干预后观察组乐观、力量、坚韧与控制及心理弹性总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弹性评分比较(n=50),(分,
观察组干预后精神改变、新的可能性、个人力量、人生感悟、人际关系及创伤后成长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创伤后成长评分比较(n=50),(分,
观察组干预后躯体症状、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交能力及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近年来医学模式逐渐从关注患者躯体症状过渡至关注患者躯体-心理症状。由于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导致患者长期一段时间内难以正常学习、工作,导致患者心理负担较重,患者常表现为焦虑、恐惧不安等情绪,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质量〔12〕。因此,对脊柱损伤患者治疗不仅应关注其躯体症状,而且需关注患者心理治疗。对于存在恐惧、焦虑情绪的患者,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沟通及指导,以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患者身心健康〔9〕。本研究表明,阶段性心理护理能减轻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这是由于阶段性心理干预是根据脊髓损伤患者不同疾病阶段、不同心理状态来制定的针对性心理干预措施,使心理干预更具针对性,能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患者身心健康〔13〕。
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属于突然性事故,患者容易出现应激反应,加之患者伤后日常生活能力受限,需要他人帮助,因此会加重患者不良情绪,导致患者消极面对疾病,影响患者康复信心〔14〕。心理弹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面对应激事件时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越有利于个体采取积极的态度面对应激事件〔15〕。因此提高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伤后心理弹性将有助于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本研究表明,阶段性心理干预能有效提高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心理弹性,研究结果与蔡西国等〔16〕一致。积极有效的心理干预有助于增强患者面对逆境及疾病的压力,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阶段性心理干预在患者入院时通过对其进行详细健康指导,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了解,增强了患者治疗信心〔17〕。同时指导患者进行腹式呼吸及音乐疗法,有效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不良情绪,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从而提高患者心理弹性水平〔18〕。
创伤后成长的变化体现在个体与他人关系、新可能性、个人力量、对生活的欣赏、精神改变等方面〔19〕。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对于疾病的感知及思考越多,越有利于其正确认识疾病及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从而促进产妇产后创伤成长〔20〕。本研究表明,阶段性心理干预使患者以积极的方式面对疾病,促进患者创伤后成长。考虑可能由于阶段性心理干预通过疾病知识宣教及情绪引导提高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及减轻了患者心理负担,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疾病,从而增强患者康复信心,促进患者创伤后成长〔20〕。
本研究表明,阶段性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生活质量。阶段性心理干预在入院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了患者疾病认知,减轻了患者心理负担。术后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手段改善患者躯体症状,减轻躯体不适引起的不良情绪。出院后定期组织患者参与交流活动可促进病患交流,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1〕。
阶段性心理护理可提高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心理弹性,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促使患者创伤后成长,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