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运动损伤的预防及保障措施研究

2022-01-11 11:20王金铃
少年体育训练 2021年11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康复青少年

王金铃,王 美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 100191)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作为新时代我国建设体育强国的生力军,应奋勇当先,砥砺前行。2020 年9 月21 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了关于如何完善青少年体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8个方面37项政策措施,并对其提出了具体要求和指导。与此同时,青少年已成为运动参与主体人群中运动损伤的高发群体。因此,在正确引导广大青少年群体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提升其体质健康整体水平的同时,如何有效地增强锻炼或训练质量,保证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抑或竞技能力的提升等非常重要。可见,了解运动损伤预防和治疗机制,采取合理的运动损伤预防保障措施及损伤风险评估,掌握青少年运动可能导致运动损伤常见的预防与康复治疗,规避青少年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已成为当前及未来我国体育事业持续发展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1 青少年身体生理机能的特征

1.1 肌肉组织层面

青少年在生长加速期内,以纵向发展为主的肌肉,长度增加较快,但比骨骼的增长速度,略显得稍慢。其身体肌肉组织方面整天表现为肌肉收缩力、耐力较差。此外,肌肉发育还呈现出了躯干肌、屈肌、大块的肌等组织的生理发育,皆先于四肢肌肉、伸肌、小块肌肉的发育,整体的生理发育显现略微失衡。因此,青少年运动训练过程中应强调和注重全身肌肉协调及均衡发展,例如以自重的动力性力量练习为主,静力或轻重量负荷为辅的积极伸长肌体练习,尽量避免或是减少较重力量的负荷练习。

1.2 骨骼与关节层面

青少年的骨骼中因存有大量的水分和有机物,加之独特的软骨成分,使其骨骼的弹性十足。但是钙化度偏低,致使骨硬度偏低,具体表现出骨质较为疏松。因此,其受到较强外力,或是瞬间外力的冲击,极其容易造成骨骼的损伤,且在长期的重力和外力作用下,也会抑制身高发育或是集体的变形。基于此,在制订针对青少年的训练计划时,应加强辅以动力性练习为主的柔韧素质训练内容设置,尽量减少静力性练习内容的输入;尤其是力量负重练习之时,应采取适当原则,避免脊柱变形;应格外重视和保持青少年身体正确的姿势,以防非均衡的受力,致使畸形或运动损伤等问题。

1.3 心血管系统层面

青少年心血管系统在青春期发育早期阶段,心脏生理发育尚未完善,而血管的发育先于心脏,加之心肌纤维松弛,弹性纤维少,心肌收缩力较弱,射血量少,届时参与运动的青少年便极容易出现运动性贫血。随着生理发育的不断成熟,血管发育相比心脏则处于缓慢状态,发育速度加快的心脏,因血压的升高,并且在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所引起的血压快速升高影响下,极为容易出现“青春期高血压”的情况。因此,青少年群体参与运动训练或是体育锻炼活动,应以发展心血管机能的匀速发展,或是制定和安排低强度的耐力训练内容为主,同时要严格监控青少年心脏肥大的情况,避免向心性肥大。

1.4 神经系统层面

青少年的神经系统组织中,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表现出了灵活性高、易疲劳等生理上的不稳定性。但依据神经细胞的特点,其物质代谢水平较高,且较为旺盛,在合成代谢方面的表现尤为迅速。因此,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疲劳感生成速度较快,消除速度也比较快。基于此,在针对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或是运动训练的内容安排时,应充分考虑神经系统这一生理特征,凭借其自身生理独特优势,加以言语上的鼓励、引导,或是直观形象的正误示范等方法,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

2 青少年运动损伤的风险评估、诊断及康复治疗因素分析

2.1 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评估

运动损伤风险评估是一项运用系统的、逻辑性严谨的,即对参与运动的个体或群体所即将面临的损伤风险识别,究其致因的测评,并确定风险致因的等级,进一步为风险应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表1)。而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是损伤风险评估的基础,针对运动损伤风险所选用的评估指标主要集中在核心区域和非核心区域两方面。核心区域,即人体躯干的中间部位,包括以腰椎—骨盆—髋关节为主体的附着在其周围的肌肉、肌腱及韧带等组织,表现出了强大的核心区稳定性。非核心区域则包括了头部、颈部、上肢、下肢区域等部位。通过对该领域已有针对“运动损伤风险评估“所形成的相关成果的研究发现,其尚未形成统一的评估标准与体系。据此,构建科学的评估标准与体系,于未来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中避免运动损伤发生,或是运动前的风险评估等方面,皆有着积极的价值效用。

表1 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评估表

综上所述,根据青少年身体生理机能这一特征,对其身体核心区域和非核心区域两方面进行主观与客观的评定,深度剖析每一项指标与损伤的潜在关系,结合区域部位特点和青少年身的体能状况等多种因素确定的损伤风险评估方法,可有效地指导青少年进行损伤预防和康复治疗。为了辨别和纠正那些能够对组织造成过度负荷的错误技术动作,对青少年专项技术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评定是非常重要的。

2.2 青少年运动损伤的诊断

病史和体检在对运动损伤的青少年进行诊断时,可以为其诊断和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有效的依据。从病史中可以了解到受伤的机制、严重程度和曾经采用过的治疗手段。而体验应明确是否存在运动受限、肌力下降、平衡失调、神经系统和本体感觉的缺陷以及韧带松弛等。通过对青少年运动损伤的全面诊断,采用Kibler 的损伤诊断模式,即确定损伤的解剖学部位,临床症状和功能受限情况,从而为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依据。(图1)

图1 青少年运动损伤诊断框架

2.3 青少年运动损伤康复治疗因素分析

运动损伤的类型不同,治疗计划也应不同。例如急性挫伤或扭伤的处理方法就与慢性过度使用性损伤的治疗方法不同。尽管不同损伤类型的具体治疗方案不同,但运动损伤的发展过程大致包括了急性期、恢复期及功能重建期3 个发展阶段;与此同时,运动损伤的不同时期,也对应着恢复周期中的不同阶段。

首先,在运动损伤的急性期,做出诊断之后,运动员的临床症状就很明确了,对于大多数损伤而言,最初的治疗重点都是缓解疼痛、处理肿胀、限制运动,并预防二次损伤。常用的干预手段包括止痛药、体温调整(冰块或加热)、保证受伤肢体相对休息。相对休息可以使受伤组织开始愈合且减少了绝对休息时受伤肢体的恶化作用(包括亚健康、废用性萎缩和柔韧性下降)。因此,急性期应着重临床症状的治疗,并强调治疗软组织损伤。这个阶段的目的是促进组织愈合并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应着重重建无痛的运动幅度,预防肌肉萎缩,维持机体良好状态。

其次,在运动损伤的恢复期阶段,治疗的重点是给予合理刺激,以使受伤肢体和相关部位的功能逐渐恢复。这些过程包括渐进的力量练习,练习的重点是运动链的柔韧性和本体感受器。辨明组织的生物力学变化和邻近组织过度负荷并做同样的治疗。在恢复期末,运动员应该可以进行与排球相关的特定的功能性练习,并最终返回到比赛场上。因此,恢复期应重点强调恢复正常的主动和被动运动的幅度,增进肌肉的控制能力,达到正常的肌肉协调性和重建本体感觉。开始恢复生物力学异常和功能障碍,这个阶段最重要的环节是加强肌肉力量的动力性锻炼,在不引起症状复发的前提下,逐渐过渡到下一阶段。

最后,在运动损伤在功能重建期,治疗的重点转移到防止再次发生损伤上。基于此原因,许多临床医疗人员将该阶段称做治疗的“保持”阶段。显然,当该阶段将近结束时,受伤运动员的康复状况已经无症状,因为,对于有些损伤经过一些不同的处理和干预,很快就可以缓解运动员的疼痛,但是长期的目标(如恢复肌力和降低再次受伤的危险性)只有在进行全面治疗计划后才能实现。例如,一名在扣球时感到肩部疼痛的运动员,在局部注射激素后,症状会很快缓解,除非辨明症状的潜在原因而进行处理,否则他的症状还会出现。因此,重建期应着重提高力量和耐力,同时促进神经-肌肉的控制,这个阶段的康复治疗重点应放在针对特定功能障碍恢复的整个动力链上,最终目的是预防损伤的复发。

除此之外,在运动损伤的阶段性康复过程中,各阶段目标要使青少年和医务人员在实施中都很方便。实施康复计划时,需要青少年理解各阶段的任务,明确其机体和损伤恢复的状况,确切的目标同样有助于运动员和教练员及其队友了解该队员何时可以归队比赛。(表2)

表2 青少年运动损伤的康复治疗目的

3 青少年运动损伤预防保障措施

青少年运动损伤预防保障体系主要由运动损伤因素、运动损伤类型、运动损伤部位来制定运动损伤预防策略设计。遵循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评估管理理论,运用多变量综合评价方法,遴选出适合青少年运动损伤预防保障方案,并结合运动损伤预防保障设计方案,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图2)。其中,思想观念的转变、训练手段跨越、预防措施协调是青少年运动损伤预防保障措施的主体因素,是推进青少年运动损伤预防保障措施建设、评估及监督等重要手段。

图2 青少年运动损伤预防保障体系

3.1 思想观念的转变

3.1.1 自我保护意识与专业知识的提升青少年群体在参与体育锻炼或是运动训练,以及在体育竞赛活动时,普遍表现出了较差的运动损伤预防意识。而对其进行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普及,有助于青少年参与运动时的自我保护意识提升,还能避免或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例如,将手机、电脑、电视等工具运用到普及青少年运动损伤与康复治疗等知识的传播途径,或是通过体育教师教学授课与训练环节,向青少年群体渗透和传播有关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康复常识,再或是将预防运动损伤与康复常识宣传手册等读物,置放在训练场和教室周围的宣传栏等。这不仅为规避或预防运动损伤发生的常识传播的有效工具,更是充分发挥了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最大功用,并以此实现和预防或降低青少年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同时还未拓宽青少年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规避或是降低损伤发生率,以及针对应急性运动处理方式方法等知识习得的渠道和学习时间,提供了便利条件。

3.1.2 科学参与体育锻炼的理念转变运动创伤简单而言属于骨科创伤的分支科目,是指个体在参与体育锻炼或是运动训练过程中,机体运动系统所形成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损伤。这一损伤的诊疗主要是围绕着学生的骨骼发育、多方面机体功能的创伤等内容为主。另外,还需要按照运动创伤所形成的规律、机理等进行针对分析,在运动期间可能存在各种运动损伤,普遍都和不同运动项目的不同特征有直接关联性。例如,青少年在训练过程中最容易损伤的部位是踝关节,所以训练期间需要高度重视对踝关节的保护,提升运动技巧以及运动的安全性,降低损伤风险。体疗康复则是围绕着运动损伤之后的治疗干预措施,即医护人员运用高科技器械设备,或是医疗技术手段,针对运动参与者因损伤而失去的部分功能进行修复,并按照不同损伤情况制订具体的治疗干预方式,同时做好相应的运动处方调整,降低再次损伤的风险,其主要目的在于修复或重建损失的运动功能。损伤初期以积极治疗为主;干预期间做好后续训练的调整与优化,规避损伤再次发生;训练期间合理地应用保护带等工具。

3.2 运动损伤预防手段的跨越

身体功能训练作为一种预防体系,而不是治疗方法,因此运动员在发生运动损伤应及时进行必要的医学和药物治疗,辅助以身体功能损伤预防的训练方法。将身体功能损伤预防融入青少年参与跳远练习或是训练过程,设计、选择并运用具有科学、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运动训练练习方法,能在提高其专项表现能力的基础上收到防伤治伤效果;同时,更普遍地将其运用到各个运动项目领域之中,可相辅相成。例如,通过泡沫轴、按摩棒等肌肉软组织深层激活器械,释放肌筋膜和收紧肌肉,促使青少年运动参与者机体机能达到最佳状态;围绕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或是运动训练时体质发展的需要,依据其机体生理发育特征,利用弹力带设计不同类型的动静态拉伸练习,以此实现对肌肉群组的激活;利用轻器械设计不同形式的踏步走、垫步走和交叉步移动练习,以此实现对动作整合;另外,以不同频率的踏跳、单脚踏跳以及交叉跳等练习,实现对神经激活。此外,青少年在进行运动损伤检测时所采用的FMS(功能性动作筛查)方式,不仅是在完成相关测试的基础上建立体育锻炼或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最低标准及要求,更是对其参与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检测辅助,以及在运动损伤预防和康复训练等方面予以了严谨的、权威性的科学支持。

3.3 预防措施的综合协调

3.3.1 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准备活动是指运动参与者在正式开始体育锻炼、运动训练或体育竞赛之前的准备阶段,或是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以一种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身体练习方法,充分调动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为即将开始的剧烈活动做好、做足充分准备。由此可见,充分的准备活动能够促使运动参与者提早进入运动状态;相反,准备活动与运动项目结合程度欠佳时,或因休息而消退的条件反射性联系尚未恢复时,则会延迟运动状态,亦会因违反机体功能活动的规律,引起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大大增加运动风险的发生率。此外,在运动结束后,对身体各关节及肌肉进行充分的拉伸练习,能够有效避免和预防身体因长时间过度紧张而引起急慢性损伤,并积极地促使机体状态迅速恢复。因此,青少年群体在参与体育锻炼或是运动训练的始末,应提高对准备热身活动和整理放松活动的重视。

3.3.2 选择合适的场地和运动装备运动参与者因场地地面不平整摔倒,并导致骨折的情况时有发生;并且在已有的研究中表明,运动损伤的发生与训练场地、运动装备的好坏之间存有一定关系。因此,运动场地的选择上需要运动参与者的格外重视。而运动参与者在进行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或是参与体育比赛时,则一定要选择适合自身及运动项目需要的运动装备。例如,参与篮球运动的青少年,可尽量选择塑胶、木制等富有弹性材质的场地,避免在凹凸不平的泥土地和坚硬的水泥地上进行;而选择运动鞋应保证具有较好包裹性的鞋子,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因鞋不合适而造成的损伤。此外,初学者应尽量穿戴护具,尤其加强对手腕、膝盖和脚踝等关节的保护,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

3.3.3 掌握专业的运动损伤防治方法青少年运动损伤的预防的本质就是“防治”。而从青少年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治疗的现实表现情况来看,不尽如人意。青少年普遍缺乏应对急性运动损伤的处理能力;甚至,还有青少年会进行盲目的紧急处理,造成二次伤害情况发生,其整体表现出运动损伤预防及保护知识“零储备”的特征。因此,青少年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康复过程中,在面对独自无法处理的情况下,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帮助。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救治工作主要靠自己。因此,其首先任务就是掌握和了解基础性的解剖学常识。例如,踝、膝关节发生扭伤,应在第一时间内将受伤部位固定,受伤部位应该垫高,且高于心脏水平,避免大幅度活动和揉搓扭动,以免发生二次损伤,同时进行加压和冷敷处理。确认损伤程度,且在48h 之后,方可根据伤势情况进行适当的存进血液循环处理,并以辅助按摩措施。另外,针对小面积的开放性擦伤,可进行碘伏消毒,或是涂抹“百多邦“等药物进行处理;而对于伤口较深的情况,应采用“双氧水“类的药物进行消毒,并及时就医处理。

4 结 语

青少年运动损伤预防及其康复治疗的深度拓展研究,对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青少年运动损伤风险评估方案,打造适应新发展要求的现代运动损伤预防保障体系,对避免运动损伤发生,保障其运动训练质量,提高比赛成绩,以及竞技能力的保持等方面而言,至关重要。而面对当前青少年运动损伤的各种因素挑战,通过观念创新、训练优化、风险评估、综合评价等路径,能够有效推动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科学化、持续化,从而降低运动损伤的概率,提高其体质健康整体水平。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康复青少年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康复护理在脑外伤后遗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