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对子宫肌瘤患者免疫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2-01-10 07:06田若阳
当代医学 2022年1期
关键词:术式肌瘤出血量

田若阳

(沈阳市妇婴医院产科,辽宁 沈阳 110011)

子宫肌瘤为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对激素具有较高的依赖性,由于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故临床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1]。子宫肌瘤发病较为隐匿,大部分出现临床症状到院检查时,肌瘤体积已较大,故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该病。子宫肌瘤剔除术为临床常用术式,但近年来临床逐渐采用腹腔镜辅助治疗及经阴道入路治疗,且均具有较好的疗效[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与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对患者免疫功能及近期妊娠成功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子宫肌瘤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28~49岁,平均(36.25±3.02)岁;病程9个月~4年,平均(2.15±1.03)年;肌瘤直径1.6~5.4 cm,平均(3.12±0.84)cm;单发肌瘤12例,多发肌瘤28例;病灶部位:浆膜下12例,黏膜下17例,肌壁间11例;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23 kg/m2,平均(20.94±1.13)kg/m2。观察组年龄29~50岁,平均(36.31±2.96)岁;病程10个月~4年,平均(2.09±1.06)年;肌瘤直径1.7~5.5 cm,平均(3.18±0.79)cm;单发肌瘤14例,多发肌瘤26例;病灶部位:浆膜下14例,黏膜下18例,肌壁间8例;BMI 17~23 kg/m2,平均(20.89±1.08)kg/m2。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子宫肌瘤的诊治中国专家共识》[3]中相关标准者;经B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者;可正常沟通者;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妊娠期女性;凝血机制异常者;过敏体质者;合并妇科或气压系统癌症者;伴有手术禁忌证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腹腔镜术式进行治疗,术中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呈膀胱截石位,建立气腹后,穿刺针刺入腹腔内,分离与盆腔器官粘连组织,充分显露病灶区域,使用腹腔镜仔细探查腔内状况,确保大网膜与肝胆管正常,分别在两侧下腹取穿刺孔,分别为15、10 mm,将12 U垂体后叶素(天津生物化学制药,国药准字H12020787)溶于20 ml 0.9%氯化钠溶液中进行注射,注射部位为子宫肌瘤周围宫体处,横向切开肌瘤薄膜,肌瘤体暴露后,使用抓钳钳夹住瘤体并向外拉扯,常规止血,分离出肌瘤后,对其进行粉碎并取出,全部清除与包膜粘连的组织,缝合剥离创面,腹腔冲洗干净且确认无出血后,全部排出内部CO2气体,再关闭穿刺孔。

1.3.2 观察组 采用经阴道入路方式进行手术治疗,腰硬联合麻醉后取膀胱截石位,依据肌瘤部位选取适当的阴道穹窿切口,分离筋膜,向上推膀胱,反折腹膜后,将其切开,进入腹腔内部,充分暴露子宫,使用抓钳夹住肌瘤体并缓慢拉出,再向瘤体四周肌层注射12 U垂体后叶素,纵向切开肌瘤包膜,钝性分离肌瘤,对于体积较大的瘤体,可将其粉碎后去除,盆腔冲洗干净且无出血后,将子宫归位,常规缝合,留置引流管,术后24 h拔除。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②免疫功能:术前与术后1 d,分别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3 ml,使用美国Beckman Coulter EPICS XL型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外周血CD3+、CD4+、CD8+等,并计算CD4+/CD8+值。③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盆腔粘连、肠梗阻)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临床相关指标比较(±s)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related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手术时间(min)80.23±2.96 97.45±11.35 9.285<0.001术中出血量(ml)131.26±24.16 185.69±30.12 8.915<0.001住院时间(d)4.53±1.12 7.23±1.75 8.219<0.001

2.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 术前、术后1 d,两组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 d,两组CD3+、CD4+、CD4+/CD8+水平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2 两组免疫功能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immune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CD3+,成熟T淋巴细胞;CD4+,诱导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与术前比较,a P<0.05

时间术前术后1 d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CD3+(%)64.15±2.52 64.25±2.12 0.192 0.848 57.89±3.15a 53.28±2.51a 7.239<0.001 CD4+(%)38.69±3.12 38.02±3.43 0.914 0.363 33.61±3.06a 29.71±2.06a 6.687<0.001 CD8+(%)24.80±2.24 24.85±2.16 0.102 0.919 24.01±2.38a 24.55±2.09a 1.078 0.284 CD4+/CD8+1.56±0.45 1.53±0.38 0.322 0.748 1.40±0.21a 1.21±0.25a 3.681<0.00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3 讨论

子宫肌瘤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疼痛、白带增多、月经紊乱、子宫出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心理与生理健康,若未及时给予有效的措施治疗,严重者甚至引发不孕症[4]。近年来,如何有效的治疗子宫肌瘤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

以往因医疗技术限制,开放手术为子宫肌瘤治疗的主要术式,虽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该术式为开腹手术,存在切口大、出血量多等缺点,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故大部分患者对该术式接受度较差[5]。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微创手术逐渐被临床用于治疗该病,腹腔镜与经阴道均为临床常用的两种微创术式[6]。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术后1 d,两组CD3+、CD4+、CD4+/CD8+水平均低于术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该病有助于缩短手术与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且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更小,利于改善疾病预后情况。分析原因为,①腹腔镜具有创伤小、高效、安全等特点,且手术视野更加清晰,但腹腔镜手术操作难度较大,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手术时间,进而增加术中出血量,且若术中操作不当,可能损伤健康组织,降低免疫功能,术后身体恢复相对较慢[7]。②经阴道子宫肌瘤剔除术可在直视下进行所有手术操作,且无腹壁瘢痕,由于其手术操作技术与器械较为简单,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同时还可避免手术器械损伤机体,对免疫功能影响更小,术后恢复速度较快,可缩短住院时间[8-9]。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种手术治疗该病均具有一定安全性,与史玉洁[10]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本研究尚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如研究样本量较少,术后随访时间较短,未来可进一步增加样本量,延长术后随访时间,全面评估临床治疗效果,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数据。

综上所述,经阴道术式治疗子宫肌瘤患者相比腹腔镜,可有效改善临床相关指标,减小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且安全性较高,临床可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猜你喜欢
术式肌瘤出血量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腹腔镜在子宫肌瘤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治疗子宫肌瘤视大小及位置而定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术式及手术时机的选择
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妇产科手术的影响
什么样的子宫肌瘤需手术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以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69例宫颈肌瘤的手术途径及术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