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碧环 龙艳明 周 福 赵 洁 吴琴琴
作者单位:广东省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516008)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属于目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急危重症类型,发生率约为1/1000,死亡率高达50%[1]。近些年来随着人口生育政策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受剖宫产、新生儿疾病的影响,该病症发病率呈现出明显上升态势,引起了临床的高度重视[2]。机械通气联合血管收缩药升高血压是以往临床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主要治疗方案,虽能取得一定成效但氧合指数、平均肺动脉压、血气指标的改善效果并非十分理想,越发难以满足治疗所需。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可以选择性的作用于患儿肺部,提高肺血管平滑肌舒缩功能、逆转通气-灌流失调、改善氧和功能[3]。将其应用于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成为研究领域关注的重要内容,故本研究对此展开分析,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2017 年7月-2020 年8 月收治的40 例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选用的治疗方案进行分组。对照组中男17 例、女15 例;日龄:1 d~5 d,平均日龄(2.50±0.35)d;胎龄:32+1周~41+2周,平均胎龄(38.05±1.05)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5 例、剖宫产17 例;体质量:880 g-4 100 g,平均体质量(2600.85±125.77)g;病情分度:中度25 例、重度7 例;原发病类型:呼吸窘迫综合征11 例、胎粪吸入综合征9 例、新生儿肺炎12 例,合并新生儿窒息4 例。观察组中男6例、女2 例;日龄:1 d~6 d,平均日龄(2.85±0.40)d;胎龄:28+6周~39+4周,平均胎龄(32.90±1.10)周;分娩方式:自然分娩5 例、剖3 例;体质量:1580 g~3050 g,平均体质量(2298±124.89)g;病情分度:中度例1、重度例7;原发病类型:呼吸窘迫综合征5 例、胎粪吸入综合征2 例、新生儿肺炎1 例,合并新生儿窒息1 例。纳入标准:(1)经诊断确诊为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且符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应用指南[4];(2)均为出生28 天内的新生儿;(3)患儿家属如实知晓研究方案内容且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心脏病、肺畸形;(2)病情危重,患儿家属放弃进一步治疗;(3)继发性肺动脉高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方案已经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方法两组均接受方案一致的常规治疗以及机械通气治疗。常规治疗方案包括静脉补液、镇静、营养支持、抗感染等。机械通气为高频震荡通气,设备为英国SLE5000小儿高频振荡呼吸机,参数如下:根据病情及血气测定结果动态调整,并在符合撤机指征时撤机。对照组加用血管收缩药提高体循环压力治疗,多巴胺,剂量从8 μg/kg·min,最大加至20 μg/kg·min。观察组加用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初始质量浓度15×10-6mg/L,肺动脉压下降后调整浓度至10×10-6mg/L 维持治疗,吸入治疗时间48 h-72 h。
1.3 观察指标选取氧合指数、平均肺动脉压、血气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为观察指标。氧合指数、平均肺动脉压、血气指标于治疗前、治疗24 h 时由监护仪器采集所得。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以独立t检验,组内比较以配对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氧合指数、平均肺动脉压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氧合指数、平均肺动脉压数值相当,治疗24 h 时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氧合指数、平均肺动脉压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氧合指数、平均肺动脉压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83 2氧合指数(mmHg)治疗前25.58±1.14 25.19±1.17治疗24 h 时17.24±1.08*20.59±1.09平均肺动脉压(mmHg)治疗前73.55±1.54 73.52±1.51治疗24 h 时40.34±1.57*46.67±1.69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数值相当,治疗24 h 时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83 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mmHg)治疗前52.78±1.53 53.14±1.49治疗24 h 时31.87±1.22*37.38±1.16动脉血氧分压(mmHg)治疗前42.89±1.57 43.27±1.66治疗24 h 时86.31±1.22*82.31±1.21动脉血氧饱和度(%)治疗前74.62±1.44 74.48±1.38治疗24 h 时97.56±1.24*93.29±1.35
2.3 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d)
表3 两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比较(±s,d)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n83 2机械通气时间4.50±0.55*8.33±1.08氧疗时间11.02±1.12*14.88±1.21住院时间16.97±1.43*21.12±1.51
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持续缺氧、发绀为主要病理表现的病症类型。由于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具有较高的致死率,故已经诊断就需要予以积极的救治。机械通气为治疗该病症的重要手段,除此之外血管收缩药的应用亦可以起到收缩血管、提高血液循环速度、纠正缺氧状态的目的[5]。然而,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丰富,机械通气联合血管收缩药的不足随之凸显,即:血管收缩药并非直接作用于肺动脉,由此导致部分患儿疗效欠佳,严重削弱其预后。
自二十世纪末九十年代初一氧化氮吸入治疗首次被应用于慢性肺动脉高压治疗后其所具有的应用价值获得了医学界的一致首肯,并在二十世纪末被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治疗,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国外临床的一线治疗手段[6]。然而,该疗法引入我国时间较晚且对医疗卫生机构的仪器设备、医务人员业务技能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使其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关于其疗效尚需研究证实。
本研究中两组患儿治疗24 h 时氧合指数、平均肺动脉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饱和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表明机械通气联合血管收缩药治疗与机械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均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组间对比结果提示,观察组改善效果较同期对照组更佳,并且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由此结果提示,在足月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治疗工作中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临床疗效。总结原因如下:一氧化氮为致血管舒张因子,进入患儿肺部后能够特异性的与鸟苷酸环化酶结合,增强其生物活性,由此使得血管内皮细胞中环磷酸鸟苷含量,后者可以激活环磷酸鸟苷门控离子通道以及环磷酸鸟苷依赖性蛋白激酶,实现促进肺动脉舒张的目的[7]。除此之外一氧化氮吸入还可以直接作用于肺血管,促使血管平滑肌舒张,解除痉挛状态,大幅降低肺动脉压。随着肺血管阻力的下降,流经肺部的血氧供给更多,缺血缺氧状态显著改善,氧和功能随之提高[8]。因此,一氧化氮吸入治疗具有广阔的推广使用前景。
综上所述,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更佳,具有广阔的推广使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