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坤,翟雨阳
扬州大学附属南京市六合区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南京 211500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心内科常见多发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痉挛,伴或不伴器质性狭窄而导致,典型表现为胸骨后突发剧烈疼痛,通常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即可改善[1]。而对于该病,临床多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有一定效果,但普遍存在负性肌力以及传导作用,临床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2]。心率属于预测心血管疾病致死风险的独立风险因素,通过控制患者静息状态下的心率,可预防、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伊伐布雷定属于新型控制心率药物,可降低心率,且无负性肌力作用,目前已经在临床中得到了较多应用[3]。该院在采用伊伐布雷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故现以2018年1月—2021年5月收治冠心病心绞痛者90例,通过随机对照,分析联用伊伐布雷定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择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满足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者;②年龄45岁以上者;③近3个月内未进行控制心率处理者;④通过沟通后同意参与研究者。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②急性心肌梗死者;③心功能分级(NYHA)Ⅱ级以上者;④既往精神疾病史者;⑤不满足长期随访药物者;⑥用药禁忌证者。研究已经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46~77岁,平均(61.25±4.84)岁;病程1~8年,平均(4.10±0.94)年。研究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45~78岁,平均(60.95±4.92)岁;病程1~8年,平均(4.22±1.03)年。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用药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22025831,规格:25 mg)100 mg、辛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73827,规格:10 mg)20 mg,1次/d,口服。对照组使用酒石酸美托洛尔(国药准字H32025116,规格:25 mg)治疗,2次/d,25 mg/次,口服。研究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伊伐布雷定(H20150217,规格:5 mg),1次/d,5 mg/次,口服。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4个月后,评价疗效。
①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显效:心绞痛症状消失,心功能等级恢复正常,超声检查无左心室重构;有效:症状基本改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严重程度降低,心功能等级改善Ⅰ级以上;无效:未见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两组心绞痛症状情况比较。指标设定为心绞痛发作次数与心绞痛发作时间,评价时间节点为治疗前与治疗4个月后。③两组左心功能室比较。指标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于患者入院时、治疗4个月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进行测定。④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常见心动过缓、低血压、头晕头痛、闪光现象等。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治疗前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情况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
治疗前两组LVEF、LVEDD、LVESV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LVEF大于对照组,LVEDD、LVESV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左心室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左心室功能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
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进行剧烈活动时或情绪明显失常状态下,因心肌灌注量不足,血氧供应少,影响心肌细胞代谢,心率加快,引发冠脉收缩,进一步降低血流量,进而诱发心绞痛,如未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患者死亡[4-5]。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均为常用药物,旨在促进冠脉扩张,促进心肌血供恢复,减少心肌细胞的耗氧量,以改善患者症状,控制病情[6-7]。酒石酸美托洛尔则属于临床常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能减轻儿茶酚胺作用,改善心脏负荷,以实现控制心率、心排出量等的作用[8-9]。但该药物临床用药存在剂量依赖性,且有负性肌力以及传导作用,故有必要积极探讨更为理想的用药方案。而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心率均有重要作用,且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医学界对心率与冠心病心绞痛之间关系的认知越发明确,故考虑可从控制心率的角度入手干预,以提高对冠心病的控制效果。伊伐布雷定属于临床中使用的首个心脏起搏电流抑制药物,其选择性高,特异性强,对降低患者的心率有较好效果[10-11]。心脏组成结构中,房室结、窦房结、希氏束等均存在自主节律性,通常条件下,窦房结节律快,影响心脏的整体节律,静息电位之下,细胞处在超极化状态,而窦房结细胞因为缓慢舒张去极化作用影响,膜电位接近阈值,可产生动作电位,进而影响心率。舒张期的去极化过程影响离子流主要有4类,其中钠离子、钾离子内流对舒张期去极化曲线趋向阈电位斜率有决定性的影响,进而实现对连续电位间隔时间的控制[12-13]。伊伐布雷定能抑制心脏起搏电流,减缓静息状态与运动状态时的心率,对心内传导以及心肌收缩基本没有影响,对人体的糖脂代谢无干扰,能提高心输出量,改善心肌细胞缺氧,也可能促进冠脉血流灌注,可减少心肌顿抑,改善心室重构。且该药物进入人体后,能够迅速吸收,可利用减缓患者心率,延长心室舒张的时间,减轻心肌细胞缺血缺氧问题,能促进心室充盈,有利于提高患者心功能[14]。
该次研究研究组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80.00%(P<0.05),提示联用伊伐布雷定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的康复。陈俊[15]研究中,观察组采用伊伐布雷定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7.67%,高于对照组81.40%(P<0.05),与该次研究一致,也佐证了该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价值。原因考虑为联合用药可发挥出协同作用,能够在改善心脏负荷,促进冠脉扩张的基础上,抑制心脏起搏电流,减缓患者心率,可进一步改善心肌血氧供应,提高患者心功能。而在心绞痛症状改善情况上,研究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分别为(1.10±0.45)次/d、(3.37±1.14)min,均小于对照组(1.76±0.54)次/d、(7.26±2.01)min(P<0.05),提示联用伊伐布雷定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理想,能减轻患者症状。这是因为伊伐布雷定能提高充血状态下的冠脉血流量,降低静息状态下的血流量,可稳定患者心率,改善心肌血氧功能,可减少由于缺血缺氧而引发的心绞痛症状。周亚南[16]研究中,对观察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者采用伊伐布雷定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分别为(1.04±0.43)次/d、(3.45±1.89)min,小于对照组(P<0.05),验证了伊伐布雷定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价值。而在左心室功能上,该研究中研究组治疗后LVEF、LVEDD、LVESV分别为(39.64±5.04)%、(57.11±4.25)mm、(61.97±17.48)mL,LVEF大于对照组,LVEDD、LVESV小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用伊伐布雷定有利于改善患者左心功能,并改善心室重构。而张雁等[17]研究中,观察组冠心病心绞痛者采用伊伐布雷定治疗后LVEF、LVEDD、LVESV分 别 为 (39.32±5.28)%、(57.31±3.32)mm、(61.39±18.12)mL,较常规治疗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也佐证了伊伐布雷定对改善患者左心功能的作用,由此可认为伊伐布雷定属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药物。而在用药不良反应方面,该次研究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联合用药有着较高的安全性。袁超[18]研究中,对照组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研究组联合采用伊伐布雷定治疗后,研究组不良反应率为9.43%,与对照组3.7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也佐证了该用药方案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用伊伐布雷定治疗效果理想,可减轻患者心绞痛症状,降低心绞痛发生频率,且可改善患者左心室功能,对防控心室重构有明显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