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对非遗旅游脱贫效应感知度调查分析

2022-01-04 02:32孟敏霞
当代旅游 2021年16期
关键词:均值贫困地区效应

孟敏霞

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甘肃兰州 730124

引言

一般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我国各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主要包括:民俗文化活动、艺术表演、传统技能与知识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实物、器具、手工艺制品等[1]。文化遗产是诱导人们产生旅游动机最强大的动力之一[2]。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与深度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促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不仅实现了“造血式”扶贫,而且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途径。

一 调研背景及目的

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但深度贫困地区存在重返贫困的风险,想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仅要加强外在帮扶,更要强化内生动力。近两年来,旅游扶贫成为了脱贫攻坚实践中的新模式和新手段,而非遗旅游扶贫更是民族地区与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新路径。

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也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天祝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了脱贫摘帽。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天祝县通过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维持脱贫成果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为了巩固天祝县脱贫攻坚取得的胜利成果,利用非遗旅游扶贫的“绿色造血式”扶贫方式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仍然很有必要。

二 天祝藏族自治县非遗旅游发展现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截至2019年,天祝藏族自治县已申报2项国家级非遗和7项省级非遗。除此之外,还包括7项市级非遗、 11项县级非遗,非遗资源数量居省内前列。

1 非遗旅游开发现状

近两年来,天祝藏族自治县政府重视 “非遗+扶贫”新模式,想要打好非遗旅游组合拳,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巩固脱贫成果。2020年,天祝藏族自治县政府展开调查,寻找非遗资源,进行保护传承并充分挖掘华锐文化,宣传展示藏族风情的独特魅力,塑造华锐文化品牌。同时创新“非遗进景区”的开发模式,在当地著名景区内引进非遗元素与项目,促进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

2 研究方法

(1)问卷设计

调查问卷共分为两部分:一是对受访者的人口学统计特征。二是当地居民对非遗旅游扶贫效应感知评价,并利用李克特量表进行具体量化,其中,正向陈述与负向陈述分别采用正负向赋值[3]。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区域为天祝县所在辖区的华藏寺镇、松山镇与天堂镇,通过入户访谈与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地居民及非遗传承人进行调研,共发放2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9份,回收率为90%,适合进行数据分析。

(3)数据分析

本文运用SPSS 24.0软件与Excel对数据进行分析,包括信度分析与描述性分析,最后得出天祝藏族自治县居民对非遗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情况。

(二)结果与分析

1 被访者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本次调研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被访者基本信息如下:

从表1可知,被访者主要以男性为主,25—44岁居多,民族以汉族为主,受教育程度较低,集中在初中以下,多为农牧业劳动者,家庭年收入在2—5万元。

表1 被访者统计学特征

2 居民对非遗旅游扶贫感知描述性统计分析

(1)信度检验

利用SPSS24.0软件对数据进行信度检验,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910与0.858,其值大于0.7,说明问卷量表内部之间的变量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见表2)。

表2 量表内部变量的信度分析

居民对非遗旅游扶贫效应感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李克特五级量表中评分平均值的区间处于1.0~2.4时表示不同意,区间处于2.5~3.4时表示中立,区间处于3.5~5.0时表示同意(见表3)。

表3 居民对非遗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

(2)居民认同非遗旅游扶贫产生的经济效应,3项正向陈述均值大于4,表明非遗旅游扶贫对当地经济起到积极作用, “促进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均值最大,说明非遗旅游在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最大。而当地居民对经济效应负面感知持中立态度,表明居民对负面影响认知并不十分清楚。由此可得,居民对非遗旅游扶贫的正面感知大于负面感知,且负面感知模糊,不能准确判断非遗旅游扶贫是否对经济产生了负面效应[4]。

(3)居民认同非遗旅游扶贫产生的社会环境效应,6项正向陈述变量均值大于4,表明在非遗旅游扶贫对当地社会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提高本地知名度”均值最大,说明当地知名度不断提高。而当地居民对社会环境负面感知持中立态度,表明生活受到干扰、环境污染加剧等影响并不强烈。由此可知,居民认为非遗旅游扶贫对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对此产生的负面效应,当地居民并未有明显感受,尚不能准确判别。

(4)当地居民认同非遗旅游扶贫产生的文化效应,6项正向陈述变量均值大于4,表明非遗旅游扶贫对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复兴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增强民族传统知识均值最大,说明非遗旅游扶贫加大了居民对非遗文化的认识。而当地居民对文化效应负面感知持中立态度,表明当地居民对非遗文化被不正当商品化这一问题不甚了解,并未有明显感受。

总的看来,当地居民对非遗旅游扶贫效应正面感知持同意态度,总体均值4.31,表明非遗旅游促进当地综合发展,居民有较为强烈的感受。而对于负面感知,居民持中立态度,总体均值2.82,说明天祝藏族自治县非遗旅游开发处于初期阶段,当地居民未能感受到强烈的负面影响。

三 开发非遗文化旅游策略

(一)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方利益主体共创共建共享机制

一是明确非遗旅游开发以居民为主体,政府为主导,强调社区赋权,实现“输血式”向社区内部自我造血的转变[5],积极动员社会居民广泛参与,尤其是当地贫困居民,帮助居民从非遗旅游中获益,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二是政府扶持文旅企业。政府不能一手抓,扶持民间文化旅游企业,引进民间资本,利用专业团队进行市场化运作,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非遗利益最大化;三是政府还要加强对企业的正确引导,制定法规,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在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实现非遗旅游的长远发展。

(二)创新非遗旅游开发模式,打造非遗旅游文化品牌

一是大力支持非遗进景区模式。利用好非遗不仅能提升传统景区产品的内涵,还能在宣传非遗文化的同时,使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实现商业变现[6]。非遗旅游开发需要“原汁原味”的非遗文化作为支撑,在保证非遗文化原真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非遗旅游产品更具卖点与亮点,能够增加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是整合非遗资源,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塑造旅游文化品牌,构建集购物、娱乐、参观、住宿于一体的非遗旅游产业链,在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同时,又能使之反哺扶贫事业,实现共赢发展。

三是加强对居民的文化教育。注重社会教育,不断培养居民保护非遗的意识,使之成为社会共识,让社会尤其是基层社区成为传承并发展非遗的土壤。注重学校教育,将非遗融入学校基础教学环节,推动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并在技术院校开设非遗教学班,推动职业学校构建传承非遗的教育模式,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推动非遗在创新发展中代代相传。

四 结语

非遗旅游扶贫为我国推进精准扶贫事业提供了新手段、新方法,这种依靠民族地区与深度贫困地区内在动力的“造血式”扶贫方式,真正做到了“扶贫、扶志、扶智”。但非遗旅游开发仍存在着大量问题,想要解决问题,实现非遗旅游与扶贫事业的共赢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必须有所作为,不断加强对当地居民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和非遗文化教育,构建非遗旅游多方利益主体共创共建共享机制,创新非遗旅游开发模式,打造非遗旅游文化品牌等措施,努力使非遗旅游成为助力民族地区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动力。

猜你喜欢
均值贫困地区效应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死海效应
均值不等式的小应用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