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县研学旅游线路的设计探究

2022-01-04 02:32黄晓霞
当代旅游 2021年16期
关键词:巴马研学景区

黄晓霞

河池巴马国际养生旅游学校,广西河池 547000

引言

2016年国家教育部发文《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从而形成学生课程实践体系。研学旅行是指由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该意见的发布为广西研学旅行落实和深入开展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一 研学旅游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风向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的精神,2019年4月25日广西自治区教育厅等12个部门发布《关于推荐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意见》,要求每年根据教育教学计划至少组织1次学生安排研学旅游。各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要充分利用、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结合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研学旅游不仅能够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进社会和生活,而且在开阔人的视野和收获知识、增强体质以及培养正确三观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目前巴马县城的中小学有20多所,随着各部门研学文件的出台,中小学开展研学活动势在必行,而且研学旅游也成为很多中小学生的刚需,需求缺口很大。预计未来3—5年研学在学校渗透率将迅速达到20%—30%。因此,国家的重视和政策的支持以及专业的政府指导是研学旅行开展的关键[1]。

二 巴马县发展研学旅游的新契机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世界五大长寿之乡,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这里不仅有优良的生态自然环境,还有奇特的岩溶地质景观以及多彩的原生态壮瑶民俗风情。而巴马寿乡探秘游和红色旅游已列为广西十大旅游精品线路之一。2013年,广西旅游发展大会明确提出,将巴马国际旅游区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北部湾国际旅游度假区一同作为全区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进行打造。目前,巴马的研学旅游发展也在慢慢兴起,比如说巴马的德米特活力农场,学生在这里能学习到食材、农业的相关知识,养成健康饮食的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生态文明价值观,引导和传播身体健康、精神健康、环境健康和源头健康的大健康整体思想和文化。所以在大健康产业的背景下巴马县开展研学旅游是教育与旅游相互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依托巴马的旅游资源开展研学旅游活动,建设一批研学旅游基地,开发和完善文化研学、健康研学、生态研学等研学课程体系来适应不同学段和满足不同研学需求。既可以打破淡旺季的局限,促进文旅融合[2]。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研学旅游的重要意义,稳步推进研学旅游特色发展,不断优化研学旅游发展环境。

三 巴马县百魔洞景区研学旅游的线路设计

笔者根据高中学科课程的核心素养要求为目标,结合百魔洞的旅游资源,设计了“走进天下第一洞,探寻神秘百魔洞”为主题的研学线路。

(一)研学导读

巴马县百魔洞景区位于巴马县甲篆乡坡月村西侧,距离巴马县城有15公里,是国家4A级景区。百魔洞所处地貌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总面积约260公顷。是个楼层式石灰岩溶洞,洞分上下三层:底层为盘阳河地下河道,盘阳河水由此涌出,中间一层为核心旅游景观和养生区;上面一层洞内结构复杂,为有待开发的景观养生区。洞的平均高度为80米、宽70米,主游路程4000多米。

(二)参考教材,选择主题

目前,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还是以分数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所以研学旅行一定是“学校小天地”和“社会大课堂”不断对标适应的过程,学生走进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促进课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相融合,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对祖国和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是教育赋予研学旅行的应有之义。本次的百魔洞研学课程涵盖了地理、化学、生物等三科知识符合高中新课标的要求。一方面,地貌类别判别和成因分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区域发展的影响是高一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因此,喀斯特地貌是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塑造的典型;另一方面,百魔洞天坑的植物园,种类繁多,特别是被誉为“植物界的恐龙化石”的桫椤、银杉以及各类中草药材。学生用科学的方法了解这些植物的结构、生长特点、生活习性、生理特征和作用价值,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开拓思维,增强了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3]。

四 分析学情,确立目标

本次路线主要是针对高中一年级学生,随着学科的增多,学习压力大,学习的自律性差,承受压力的能力低,但也有一定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这类的学生求知欲比较强,他们厌倦于课堂上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对课外实践活动充满好奇。因此,结合高中学科课程标准和学情为本次研学确立如下目标:一方面通过考察喀斯特地貌的基本特征,分析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和探究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对人类生活、生产以及巴马旅游业发展的影响,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四大核心素养;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植物的形态特征、生存环境,和分布特点来构建生命观念,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增强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符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4]。

五 整合信息,选择资源

首先,百魔洞景区为水旱混合洞,是巴马县最为雄伟壮观的石灰岩溶洞,最为奇特的是百魔洞是十分罕见的溶洞和天坑的共生体。天坑石壁高达150米以上,天坑之内是个天然的百草园,其间更有被称作活化石的国家一级保护珍稀植物——桫椤等珍稀植物。百魔洞是个天然的氧吧,洞内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万—6万个/立方厘米,有很多的候鸟人在百魔洞内吸氧疗病,调养身体。而百魔洞的山泉水为天然小分子团六环水,呈弱碱性,PH值一般在7.2-8.5之间,接近人体血液PH值,由于地下水由于反复进出于地下溶洞而被矿化,所以水中含有十分丰富的矿物质,如锰、锶、偏硅酸、锌、硒等,有益于人体健康,所以被称成为生命之水[5]。

其次,百魔洞景区距离巴马县城较近,大约40分钟车程,交通便利,方便当地的中小学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给研学的学生节省时间和经费。

最后,百魔洞是巴马盘阳河大景区的“龙头”,百魔洞景区理所当然也就成了也是巴马旅游养生的核心景区,而且百魔洞及其周边地带是“候鸟人”的主要集中地,所以百魔洞景区旅游发达,配套服务设施完善,餐饮、住宿、交通、医疗一应俱全。

六 线路设计,课程实施(见表1)

表1

七 科学评价、反思成效

科学合理的研学活动评价标准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表现。研学旅行成绩的评定主要采取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成绩评定方法。过程性评价主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决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进行评定,终结性评价为包括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等。除此之外,还有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注重在课程开展中设置学习交流总结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从而巩固教学成果;最后,结合学生的问卷结果,对本次研学旅游活动进行评估和分析,为后续研学旅游活动的完善提供有力的支撑,发挥评价的反馈和修正作用,达到思学结合、知行统一的目的,才能真正落实以德树人的根本任务[6]。

八 结语

研学旅游是带有教学目标的旅游,研学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研学旅游教育价值的发挥。未来在践行研学旅行活动时,要以学科核心的素养理论指导学生进行研学旅行活动,从研学旅行前、研学旅行中、研学旅行后三个角度对学科知识点教学的相关问题深入剖析,充分利用当地乡土资源,构建乡土特色文化研学旅行产品,满足研学旅行研究、学生提高综合素养的需要。

猜你喜欢
巴马研学景区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快乐研学之旅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某景区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