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月玲
摘 要:研学之旅是一项综合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对学校教育进行补充,更可以强化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有助于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转换。文章以探索丝路文化为例,分析阐述如何更加顺利高效地在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关键词:丝路文化;研学旅行;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03-010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03.049
研学旅行是对学生开展的一种户外的有准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丝路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研学旅行学习和感悟丝路文化,有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因地制宜,制订旅行计划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学校应以适合本地区学生发展的素材为依据,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制订研学旅行计划,创设优质的研学旅行途径,确保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丝绸之路使我国在汉朝时期与西方国家之间形成联系,并在这种贯穿古今的陆路和水路的交往之间,产生了一种文化交流体系,即丝路文化。丝路文化包括大量的科学文化交流,以及丝绸、茶叶、陶器、瓷器等大量的珍贵物产交流,这些物产通过陆路交通销往欧洲、非洲、西亚、中亚等,也通过水路销往美洲、大洋洲、东亚等地[1]。所以,丝路文化蕴含了极深的文化内涵,包括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手工艺知识、传统文化知识、科技发明、考古知识等。丝路文化包括南道、北道、中道,起源地在今西安,经由甘肃、新疆抵达中亚、西亚、地中海。因此,围绕丝路文化开展研学之旅,可以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站可以带领学生到达西安,然后沿着西北方向到达甘肃和新疆,去考证汉朝历史,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条件较好的学校,也可以带领学生从新疆前往欧亚各国,确保丝路文化体验更加完整。
二、结合理论,实现执行统一
课堂是教學的主要场所,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课堂环节学习一些关于丝路文化的理论知识,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带领学生观看走过丝绸之路的全过程。由于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知识展示能够确保对丝路文化进行详细介绍,因此,教师应做好有关丝路文化的学习计划,并进行相关内容的整体阅读学习,增加自身对丝路文化的认知能力,以确保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完整地认知丝路文化的基本知识内容。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丝路知识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开展研学之旅。由于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知识概念,因此教师的教学会开展得更加顺利。教师在给学生介绍每一处知识点时,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在到达丝路文化第一站,也就是陆路文化发源地西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所学习的内容,并找出现实中与理论内容相对应的知识点,以此提高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帮助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转换。此外,在研学之旅到达今甘肃嘉峪关以西和玉门关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在汉武帝之前,新疆及更远的地区被称为西域,并为学生讲解张骞出使西域的经历,让学生了解到张骞率领团队,带着大量丝绸和上万头的羊、牛等出使西域。在张骞访问了许多西域国家后,西域国家也进行了回访,进而双方产生了频繁的贸易往来。从此以后,西域各国也纷纷归附于我国,新疆地区也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这段研学之旅中,着重学习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以此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将在课堂环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现实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以此提高学生的知识内化能力。
三、不断创新,激发探索兴趣
学生在进行研学之旅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与资料记载不同的内容,这会提高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历史的不断变迁,尤其在全新的历史时期,丝绸之路在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下,自然会发生一些改变,有待学生去探索发现,以此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在研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当前所见与历史记载存在的不同之处,包括人们在生活习俗、饮食文化、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改变,更加精准完善地感受社会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学生感悟历史与现代生活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历史与现实的发展,去探究未来。在研学之旅行进到今新疆原玉门关以西西域地区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史料知识中的记载对当前社会与传统的历史进行对比,也可以通过感受新疆当地居民的民风民俗,让学生感悟历史的沧桑巨变。比如,敦煌壁画、风俗民情姑娘追及叼羊;新疆当地的特色风味小吃手抓肉、手抓饭、烤馕饼;吐鲁番火焰山、千佛洞、苏公塔;新疆地区的传统民族乐器、手工艺品、帽子集市、维吾尔族的花帽等。
四、储备知识,提高认知能力
孔子十分推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理念,经常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游历中不断学习,增长见识。由此可见,通过游学探索知识的情况是古已有之的。若想在游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就应遵循“游”与“学”共同发展的学习理念。只“游”不“学”,会降低学习效果;而只“学”不“游”,也会缺乏实践体验。因此,只有将“游”与“学”进行有机融合,才能够保证游学之旅的顺利开展。所以,教师不仅需要在带领学生进行游学之前进行必要的知识储备,还应在进行游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具有意义的内容记录下来,以此确保学生能够认知最具真实性和现代感的历史内容,并利用图片、视频、文字将上述内容记录下来,并在研学之旅结束回到学校后,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剪辑、整理,从而形成研学知识史料记载,以供在后续学习过程中作为资料参考。在进行研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镜头记录每一处具有代表意义的景点。由于丝路文化涉及的内容十分广博,因此,更凸显出记录的重要性,这不仅会使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对所观内容进行又一次的梳理认知,也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对研学之旅的学习情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自主认知欲望。教师还可以在研学之旅结束后,带领学生将所有的影像记录资料进行汇总,提取出其中记录效果好、记录内容完善的内容,并鼓励学生将所有记录资料进行整合,以此形成一个完整、直观、清晰的研学之旅记录资料,并在每一段内容中做好相关的文字辅助记录。也可以根据相关的场景,配合相适应的音乐,以此确保资料内容的完善性和整体性,使研学之旅的开展更有意义。同时,通过自主制作学习内容,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丝路文化的认知能力。
五、组建社团,加速学生成长
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教师应秉承人本理念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这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而在开展研学之旅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团队,使志同道合的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以此实现共同进步。教师可以组建丝路文化的研学之旅学生社团,在研学之旅活动开展之前,就在社团内部选定好社长,并做好内部分工。教师应引导社团内的学生提早制订出完善的研学计划,并设计好精准的路线图。在研学过程中,需要完全按照路线图的既定方案进行学习,并做好相关记录。同时,在研学之旅结束后,还应就研学之旅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体验与之前设计的方案进行对比,找出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对比能力,这也能够让学生增长经验,确保在后续的研学之旅活动开展过程中能够进行更加完善的系统规划。此外,研学之旅学生社团也应发挥社团的作用,可以在本次丝路文化研学之旅结束后,根據实际情况制订出一份详细、完整的研学旅行计划,为后面首次进行研学之旅的学生提供可行性参考[3]。同时,社团还应对研学之旅学生的研学经历进行关注,并与这部分学生保持交流,以便对研学之旅的方针政策进行不断完善。再者,学生社团代表也可以定期与教师保持联络,将自身的研学之旅计划提交给教师审核,教师可以根据其内容,开展具体的指导,并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意见,确保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研学之旅学习和研究能力,建立起一个优秀的学生社团,加速学生的成长,并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社团干部,以辐射状去帮助更多的学生,以此形成部分带动整体发展的教学模式。
总而言之,在中小学校开展研学之旅,应秉承以旅行为根本,以学习为辅助的教学模式。在研学之旅中,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旅行中放松身心、享受生活,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提高学生之间的交往能力。同时,开展研学之旅也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在玩中学的目的,提高了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结合丝路文化进行分析,这一部分内容的知识面较广,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能够促进学生成长,真正凸显出在中小学对学生开展研学之旅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真真,曾繁健.“丝路”华文教育与当代中国文化的西渐之路[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0.
[2] 彭文喜.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设计探析[J].科技资讯,2020(23):108.
[3] 殷世东,杨斯钫.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设置价值与理论基础[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