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梅
摘要:学具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于小学低段教学更是如此。注重发挥学具在教学中的作用,则是提升数学课堂效率的关键。本文以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为背景环境,首先总结了学具的应用价值,随后探索应用学具提升课堂效率的路径。
关键词:学具;低段数学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小学低段数学教学,蕴含着大量与学具教学的融合点。如果能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应用学具资源,则会推进小学低段数学教学的提升。因此有必要梳理学具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思路,为学具应用指明方向。
一、学具应用价值
1.动手能力增强。应用学具进行教学,更加注重低段学生的自主操作。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明显增多,同时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度更高。另一方面,动手实践过程也是对数学知识的加深理解过程,在学具制作中锻炼个人思维,知识理解进一步升华。
2.课堂效率提升。小学低段教学避免照本宣科的怪圈,发挥学具的作用是一条重要的途径。部分数学知识抽象性较强,仅凭教师的讲解,低段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利用学具意味着抽象知识的讲解不再困难,抽象知识转化为形象的意象,学生能够通过学具的形象演示,對较为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产生形象化认识,为掌握数学知识概念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学具的应用还有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避免小学低段学生出现课堂疲劳,在小学生聚精会神的情况下,课程效率会不断提升。
3.探究能力增强。应用学具的过程,本质上也是知识探究过程。学生通过学具,能够在数学教学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学具融合自己的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思路也会更加开阔,数学知识也不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数学学科的学习强调探究能力,学具的应用意味着教学中的探究机会更多、探究空间更加广阔,有助于激发学生潜力点。
二、学具应用路径
1.学具与记忆的结合
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巧妙应用学具,学生通过学具构建的氛围,对于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欲望进一步提升,并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数学课程。例如在三角形相关课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火柴或者雪糕棍等常见的物品模拟三角形的三条边,制作能够随意拉伸的三角形。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三角形进行自由拉伸操作,并在反复拉伸操作中建立并巩固对三角形知识的记忆。这种方式将游戏与数学学习过程融合,对三角形逐步建立全面的认识,帮助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掌握三角形知识,同时加深小学低段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学具与知识回顾的结合
回顾总结是数学学习的关键环节,在总结过去一阶段的数学知识时,也可以发挥学具的作用。利用学具进行教学实践,对数学知识和概念进行深入划分,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例如在数字比较的课程回顾过程中,需要比较“10”和“5”两个数字的大小,一个数字比另一个数字“大几”。比较过程中可以用两类事物分别代表“10”和“5”,例如用10朵红花代表“10”,5朵蓝花代表“5”,将同种颜色的花朵排列为一条线,一条线的花朵数量比另一条线多5,由此体现出“10”和“5”两个数字的差异。在类似的数字比较课程知识教学与回顾中,可以采用相同或者类似的方法,由此说明减法计算的核心。
3.学具与尝试的结合
小学低段学生具有好奇心重的特征,将好奇心与学具应用相结合,是发挥学具作用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学习过程更加主动。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七巧板比赛,鼓励学生利用七巧板拼接成不同类型的图形,例如使用七巧板拼接小鸭。学生们拼接的小鸭是多种多样的,拼接过程本质上也是对多种常见图形的思考和应用;学生们需要思考图形的特征以及如何应用这个图形,真正实现“玩中学”的效果,在提升操作能力的同时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4.学具与生活结合
数学与生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开展数学教学必然离不开生活。学具的应用也需要考虑与生活的结合效应,在生活场景内巧用学具,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重叠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呼啦圈作为教学学具。并将不同数量的学生套进呼啦圈。第一次操作中,有4个学生进入呼啦圈,随后令6个学生进入呼啦圈;在这两次操作中,有2个学生同时处于两个呼啦圈之中。在使用呼啦圈组织活动的同时,令其他学生在纸面上画出个人看到的形状和场景,由此引入到“重叠问题”的核心教学内容,站在两个呼啦圈内的学生,就是重叠现象的反映,学生对“重叠问题”的理解更加形象深刻。
5.学具与创造结合
小学数学具有浓厚的创造气质,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将学具应用融合在探究性、创造性的教学模式中,与低段学生的心理成熟能力吻合。这就要求数学教师需要探索学具的新型应用方式,通过学具的拼接创新,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学生应用学具的过程,同时也是思考的过程,相当于对学具应用的升级。学生认识数学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更加丰富,在创造意识逐步增强的同时实现课堂教学的升华。
6.学具与探索的结合
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例如在图形认知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利用图形学具实现图形的转化,例如通过长方形纸张,将其“变化”为平行四边形。学生操作过程不会一步到位,教师应留出学生自主领悟的时间。通常情况下,这两种图形的裁剪转化有三种方式,其中有两种只需要剪一刀的方式是很容易想到的,还有一种剪切两刀实现图形转化效果的方式并不容易想到。在学生完成裁剪转化后,大部分学生的转化思路就是常见的思路,少部分学生的思路则偏向于第三种。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利用到学具带来的探索空间,采用教师直接讲授的方式,学生对于三种转化方式认识并不全面,也缺少探索的机会。巧妙利用学具意味着探索空间的生成,也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亮点”。
结束语:
小学低段数学教学愈发强调能力导向与应用导向的作用,意味着学具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还有更大的应用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具应用经验的积累,不断探索学具应用新思路,最大限度发掘学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顾兰芬. 小学数学低年级利用学具构建高效课堂的探究[J].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4):198.
[2]曹学玲.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具的运用[J]. 中国新通信,2020,22(04):183.
[3]王秀红. 运用学具,建构实效小学数学课堂[J]. 华夏教师,2019,(24):33.
[4]张长宏. 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7):35-36.
[5]常文斌. 学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西部素质教育,2017,3(17):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