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理念下的教学体系探索研究

2022-01-01 19:42赵海英李旭东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五育并举德育活动

赵海英 李旭东

([1]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吉林·长春 130021;[2]长春理工大学理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2)

“五育”并举是国家教育方针,更是学校身体力行的教育方向。德育课程的开展和建设工作就是进一步地深化教育和课堂的教学改革,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德育课程体系建设成为当前德育实践关注的重要问题。当下,学校应该不断创新设计完善德育课程体系,以创新制定适合学校的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办学价值观念、促进广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学生核心道德素养等内容为德育教学发展目标,实现德育课程体系的一体化、立体化和多元化,力求突破传统的德育课程模式,促进学生身体、心灵健康美好的成长。

定位准确,以活动为载体,实现“五育并举”课程立体化。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展现德、体、美的教学,最好的形式便是组织活动。活动的广泛性,多样性与启发性是尤为重要的,这种形式的活动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鲜明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并在活动过程中启发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生活习惯,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建设。而经由常规化的管理、主题化的活动,再辅以师生间的交谈,使得德育活动变得有形有神,最终改变的是学生的面貌,呈现出来的是一大批的“心态阳光、文明礼貌、稳健踏实”的学子形象。每一项德育课程的推进要经历前期的学情分析和常态坚持、明确实施目标和实施流程,确定实施内容和推进评价。

1 安全育人

健康的前提是身心安全。在校的教职人员必须心系学生,关注学生的安全事宜。其中安全课程是一切德育课程顺利开展的根本保障。

分级落实工作,分步细化内容,分享校区经验是推进安全课程的制度保障。必须把学生安全当作工作重点,相关措施有:每日年级安全自检、每周部门安全通报、提前制定安全预案、全员做好安全分工、全力推进安全课程,全程分享课程收获。对校园安全的内容要加以扩充,不仅仅是包含日常规范,还有特殊避险,救援等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到基本的保护自身与他人安全的知识,并能够正确、规范的使用与操作,涉及到人身安全的各类课程,比如网络安全,食品安全,心理安全等,主要还是以课程的形式教授学生,同时也需要根据学生年级与认识程度的不同,对学生特点的把握,有针对性地分年级确定课程内容并重点推动。如初始年级侧重游戏规则、行为规约;中高段年级重点关注运动、网络及心理安全。

用制度细化教师工作:每周一早晨,班主任老师如约将上一周学生校园安全、卫生防疫等安全通报准时发送给校长。使校长可以及时查阅、单独回复、精准指导,为安全工作把脉梳理。

用活动推动学生参与:学生是安全主体,安全课程重在日常、重在实践、重在坚持。实践与体验是课程开展最有效的方式。这就需要活动来推动学生参与。比如:学校领导要邀请专业人员到校培训学生的安全意识及普及安全知识;定期安排教师做主题讲座、设计海报大赛,宣传切身安全常识;召开安全主题班会,扩大学生参与范围;组织每月疏散演练,提高学生应急反应;实地参观消防队,加深学生对安全的了解等。

2 健康育人

2.1 全员、全程、全力,是落实身体健康课程的策略

全员德育,全体老师共同关注学生健康,让每一位老师走近学生,感受到“被需要”的存在感;全程陪伴,课上课下活动内外,让每一名学生走近老师,感受到“被关注”的幸福感。全力以赴,设计开发多种活动,创设健康校园氛围,让师生关系更融洽更和谐。

身体好才是硬道理。着重从提高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技能、增强身体协调性等方面入手,以为个体量身定制锻炼内容,整体裹挟、群体推进为有效方式,以校内校外、常规特色相结合为实施策略,以学生、家长、老师三位一体相互补位、家校携手、共同推进为突破手段,扎实开展身体健康课程建设。

2.2 日常、特色、微改变,是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的举措

对学校而言,关注学生的健康也必然要关注到心理健康的问题,而创造身心健康的环境对学生来说起到奠基性的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正如古有“孟母三迁”,学校以及老师应该加强学校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的建设。中学生本身处于青春期,一个两级性的阶段,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绪,对学生进行指导,以便帮助学生处理自己的情绪与精神需求。

2.2.1 专业指导,用日常心理授课培养学生健康心态

中学课程的设计,一般来说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自我同一性,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课程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行为,使其在课程中有一个发展,逐步提高的过程。让学生在愉悦的体验中认知、自省,进而改进行为方式,自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正面集体授课为主,侧面个体咨询为辅相互助力。在学校,可以建立一个心理服务室,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指导与解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倾吐和宣泄,释放自己的压力。

2.2.2 活动辅助,用特色微课程助力学生心理疏导

部门指导、由班主任主体负责在中高段年级每学期召开一次青春期主题的班会;舒缓压力、正视身体变化、调节心理情绪的男女生生理及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作为未成年人,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多时候是受家庭及社会环境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学生而言,深刻且长久地影响着学生,尤其是身心健康发展状况。对家长的培训、引导和指导是德育课程中重要的一部分。经由班主任组织的家长会,不仅是和家长对学生平时表现及学习成绩的交流,也是老师间接了解学生家庭状态的活动,对于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最有特色的微课程。

2.2.3 创微改变,用趣味活动设计促进学生心理稳定

从单纯的跑步锻炼到全班全员参与的“同程接力”赛,活动形式上的微改变,让情绪焦躁的毕业班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从书本、电脑里查找资料到实际走进科技馆、自然博物馆亲身体验,学习方式上的微改变,让被动学习、情绪不高的学生们拥挤在体验场、流连在展柜前;从权威的教师定义到人人参与公开公正的小组量化,评价方式上的微改变让学生在班级建设中感觉更民主、更平等。

3 审美育人

3.1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多角度塑造学生审美情趣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课堂美育教学的基础上,如音乐,美术,绘画等课程,其次通过课外文艺活动、走进大自然、日常生活等方面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比如组织“亲近大自然,发现你眼中的美”等课外实践活动,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没,欣赏美,表现美,从自身的衣着打扮的服饰美到言谈举止,温文尔雅的行为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这样的“以美育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文化的熏陶对一个人的审美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故有李白“诗仙”,杜甫“诗圣”的美誉,文化是一个民族,甚至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与灵魂。“以文化人”不仅有利于美与德的提高,还包括仁与爱,即可以立足过去,亦可守望未来。

宣扬社会生活中的美,诸如实践美与生活美。主要是以提高兴趣为出发点,过程中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发并提高了学生的智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陶冶学生的情操。

3.1.1 音乐是感知美的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古语有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仅包含对古人的教导,生活要与音乐相结合,对自身进行修身养性,也蕴含着现代人的一种音乐生活的味道,引导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挖掘人心内在的美好。

3.1.2 美术是创造美最直接和最生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美育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理解、感受并欣赏美的基本知识与技巧,音乐、美术、设计等都是社会中的现实美与艺术美,在美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形成学生对美与艺术的热情以至于变为爱好,努力培养、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通过劳动、绘画、编曲、奏乐的形式使学生关于美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地提高。

3.2 描绘美好,青春绽放,多维度陶冶学生的雅正情操

“家国情怀”的课程建设以活动的形式展开,通过探讨社会热点问题,聚焦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角色认同与责任担当;讲解节日、节气、民俗,引发学生对先人的缅怀;而班会、队会,干部竞选,让学生心怀责任与梦想。这样的课程,将爱国、爱家、爱民族的中国血脉,根植于学生心中。

在日常生活中,仍少不了情怀的培养,情操的陶冶。比如带领学生走入自然寻找家乡之美;走入博物馆感受科技之美;走进电视台感受人文之美;走入福利院感受大爱之美,走进科学感受自然之美。

“五育”并举是国家教育方针,更是学校身体力行的教育方向。变革方式,创新课程,以教学为依托,实现德育课程多元化教育这两个字包含了教学与德育,教学主要是以课程为主,活动为辅,德育是以活动为载体进行的,因此教育离不开活动,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是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成功,收获快乐的最终落脚点。

从身心健康、审美情趣为目的的德育课程,到创新建设与育人方式变革的教学课程,从转变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入手,努力创建关注整合、关注实践、关注情趣的和悦课堂。让活动成为德育幸福的载体、让教学成为德育审美的旅程。通过老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在有限的空间里,让孩子们最大程度地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与生命的美丽。希望每一个孩子在活动中都生出自信、绽放笑容,努力达成身体强健、心灵美好、生命和悦的成长目标!

猜你喜欢
五育并举德育活动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