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2-01-01 16:25胡兆凌倪润涛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专业课立德协同

胡兆凌 倪润涛

(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0)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正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强调改变过去思政课和专业课相互独立的“两张皮”现象,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让高校各类课程都承担起育人责任,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当前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高校必须着力构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才能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

1 课程思政背景下构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意义

1.1 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课程思政的实施原因,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保证。思政课是系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思政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发挥主体作用;专业课虽然以传授知识为主,但其课程饱含丰富的立德树人元素,既蕴藏区分善恶的道德标准,又富含真善美的价值取向,专业教师可以挖掘放大知识元素的育人作用,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构建二者协同育人机制有助于加强二者的沟通与协作,实现育人资源的系统整合和有效分配,更好的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2 有利于破解思政课和专业课“两张皮”现象

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分别承担着思政课与专业课的教学,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区别较大,部分高校这两类课程在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建设方面长期“各自为政”,思政教师比较强调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和党中央创新理论宣传,对于专业课前沿知识知之甚少;专业教师比较强调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虽然会提及职业操守和行业法规,但是较少考虑育人工作如何在课堂上落实落细。要想破解思政课和专业课“两张皮”现象,必须打通两类教师队伍,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抹平两类课程之间的沟壑,实现高校所有课程“一盘棋”的教学育人新格局。

1.3 有利于提升各门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

各门课程都具备育人功能,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将价值引领任务交给思政课单独完成,其他专业课程在育人工作上投入较少。当代大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不但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充分发挥每门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习近平曾说过:“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因此,高校应当推进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重新设计专业课教学大纲,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蕴藏价值引领,达到更好的教书育人效果。

2 课程思政背景下构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现实问题

2.1 协同育人的理念尚未在教师中完全普及

协同育人是指构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育人工作“统一战线”,形成协作互助关系,发挥团队育人力量,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改革教学方式,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大学生。但是,当前协同育人的理念尚未在教师中完全普及,部分教师对于协同育人理念缺乏正确认识,不愿改变固有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原因如下:一是部分高校没有对协同育人引起足够重视,既没有在教师中宣传协同育人理念,也没有开展协同育人基础建设,教师自然也比较怠慢;二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够深刻,对待育人工作缺乏热忱,对于在专业课中融入德育内容存在抵触心理,甚至认为改革课程体系和授课方式会加重工作负担,协同育人理念未能在教师中形成共识。

2.2 协同育人的沟通交流途径尚未构建完善

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学识背景和教学风格,课程设计、授课方式和师生交流方式都会因为教师不同而有着较大差别,对实现协同育人造成一定的阻碍。目前多数高校在教师管理上都是采取不同学院各自管理的模式,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之间极少开展教学交流。因此,高校应当为教师之间的沟通协作提供平台,弥补教师差异、实现协作互助。协同育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建立了协同育人平台,才能够帮助教师之间尊重差异、彼此包容,实现各类课程育人资源的高度整合。

2.3 协同育人的效果尚未达到预期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并不是对立的两面,因此协同育人并不是在专业课中生硬的插入德育内容,而是要根据专业课特点实现有机融合。由于课程思政提出时间还不长,多数高校协同育人研究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效果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存在以下问题:其一,部分教师没有理解和接受协同育人的理念,仅在专业知识讲授后增加一些德育内容,存在应付心态;其二,部分高校协同育人只停留在课堂理论教学上,缺乏社会实践环节,单一的协同育人方式让大学生对专业课上讲政治感到不解和反感;其三,部分教师对于协同育人理念还理解不深,部分高校目前也没有搭建好协同育人平台,因此相对缺乏德育理论和思政经验的专业教师难以实现授课方法的创新。

3 课程思政背景下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3.1 提高教师协同育人意识,构建协同育人工作体系

协同育人意识是构建协同育人机制的基础,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根本要求。作为思政教师,要坚决落实课程思政要求,积极主动寻求与专业教师的交流协作,分享德育工作经验,提供课程改革参考。作为专业教师,必须积极提升自己的德育水平和能力,通过协同育人平台与思政教师充分沟通,主动挖掘所授课程的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作用。

因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各有不同的育人需求和教育诉求,所以高校必然需要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构建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和把关者,高校党委应当承担起构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工作体系的主体责任,除了统筹指导不同专业的教师开展多方面的育人协作,也要负责制定行政部门、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在协同育人工作中的任务。具体来说,高校党委承担领导小组的职责,党委书记与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即组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各学院教学院长、行政科室负责人为核心组员,在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带领与思想引领下,全方位实施与监督协同育人工作。

3.2 加强教师交流沟通,打造协同育人平台

一是构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协同教研机制。每门课程都有其知识体系和学科特点,高校必须构建有效的协同教研机制,让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在协作教研过程中形成具有较强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改革方案,才能保证各门课程的育人实效性。其一,高校将思政教师划分到不同的专业学院,让思政教师在该专业学院进行协同育人的沟通和指导,建立协同育人教师团队,团队成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协商专业课程育人方式。其二,完善教师协同育人听评课制度。为了全面准确了解育人进展,协同育人领导小组成员和教师团队应定期听课、客观评课,对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在实施中不断改进。

二是构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协同育人网络平台。建立教师团队QQ群和微信群等,保证教师之间的日常交流;建立协同育人网站平台,教师上传协同育人的教学资料和授课视频,既供各教师团队参考交流,也让学生能够学习观看。创建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账号,教师团队合作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制作育人内容、开展育人宣传。

3.3 挖掘不同课程特点,创新协同育人方法

一是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育人内容。专业知识本就蕴藏丰富的育人元素,专业教师应当结合各自专业特点,与团队中的思政教师共同设计课程育人内容。如文史哲专业要结合专业知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工学专业强调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等。

二是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优势。专业教师承担多门专业课程,与本专业学生平时接触较多,学生也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并对专业知识深厚的专业教师普遍比较认可和亲近。因此,专业教师应当利用这一育人的便利条件,通过思政教师掌握育人方法,增强个人人格魅力,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完成育人工作。

三是推进建设在线协同育人。当前社会正迈入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已经被网络占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也应当,创建专业特色育人网站和官方自媒体传播平台,建设数字化教育系统。

四是开展具有专业特点的社会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协作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法学专业开展义务法律咨询活动、医学专业开展健康义诊活动等,指导学生在应用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奉献社会的精神。其次,教师协作开展与校园文化活动,各学院的协同育人教师团队根据专业特点设计开展主题周文化活动,在展现专业能力的同时丰富校园文化。

协同育人不是思政课与专业课的简单叠加,而是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要通过协同合作,在差异中找到平衡,实现课程在立德树人上的兼收并蓄,使知识教育回归育人本真。

猜你喜欢
专业课立德协同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严以修身”先立德
协同进化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